幻海迷局

净土往生

栏目分类

浏览排名

极乐为什么是大乘人的世界?

  • 极乐为什么是大乘人的世界?

音频在线听

 

同修:记得老师说过“极乐是大乘人的世界。”请问老师,经文里也常描述极乐里的声闻缘觉等无量无边,这是因为心量大小不同往生到极乐的吗?还是“小乘”的声闻缘觉的状态,但是经过在极乐的诸佛菩萨教导,会趋向大乘、一生补处?或到他方佛国学习救度众生?

老师:嗯。心量大小的部分,你再思维思维。

同修:好。老师之前也提过,往生果位高低和契合三乘的高低有关。“心量”指的就是“契合三乘”?

阿弥陀佛的大愿,法藏比丘的大愿,就是要摄受救度所有众生,这就成了“极乐是大乘的世界”的根本。

请问老师,这个理解对吗?

老师:不对。

发心“救度一切众生”的佛菩萨为数不少,释迦佛不也是如此吗?多宝佛,虽然没有经文描述他的这个态度,但从《法华经》可以看出他也是这种心愿。

世界是什么样的,这是成佛前要思维、拿捏的细节,要做什么类型的?要怎么做?要如何实现?整体配套等等要如何?

《无量寿经》讲到法藏比丘第一次发愿时,彼佛对他说:“汝之佛国,汝应自摄。”你成佛的国土,要自己考虑怎么弄,你考虑好了吗?

所以,当菩萨发愿成佛,如没有自己佛国世界的细节规划、总览规划,这种发心多可以归类到初发意、初发心中,待到果真要成佛的状态了,就必须要思维自己的国土要如何、要怎么样等等的细节,若没有久历佛土、多行供养、多处观摩,设置这些细节是很难的,这些不是一个人随随便便就能做得来的。

 

法藏比丘从第一次发愿完毕到第二次发愿,这期间做了什么?参考、观摩、学习了二百一十亿佛国净土,做衡量、比较、优选、海选,完成了细节和总体的规划,最终发出“四十八愿”,而“四十八愿”其实只是极少的一部分,因为极乐的设立并不是只有“四十八愿”的内容,还有很多细节没有被剖露,同样若释迦佛不说自己的五百大愿,我们听闻到的可能也就是十条、二十条。

这个不对的地方在于:不是因为要救度所有众生,就一定是要选择大乘世界,诸佛世界种种样样,依佛本愿而有,然后还是随业流转、共业招感。

以极乐为例:为避免随业流转,极乐的设置中掐死了恶道恶事,用各种方式、条件触发众生“皆悉念佛法僧”,以这种基础心行完成共业招感,进而解决世界后期进入下坠状态的两个大的源头问题,这样才可以真正获得无量寿,人如此,众生如此,佛如此,世界如此。

一个世界能是什么样的?能维持在什么状态多久?

虽然最初可以按照佛的意图来,但如果中后期大众的心行不能维护好,必然进入下坠状态,必然从某个境界里流出,急转直下进入浊世。

 

所以为什么要供养佛?

在佛前慢慢受教是一方面,其次是和对应众生结缘,还有就是要通过如此众多的观摩,考虑自己国土要如何,最后完成大乘到佛乘的跳转。

菩萨在某世界行走,要依靠此世界的基本状态;成佛了,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图建立这个基础状态,在救度众生上获得更大的方便和自由,这是菩萨阶段无法企及的优势,“成佛更是为了救度众生”就是这个意思。

极乐为什么是大乘人的世界?

因为极乐在做的事情不同其他,经文说:极乐世界的补处菩萨多得很,怎么个多法?占比大。这个事情就很重要了,如十个众生里有一、两个是补处菩萨,各位想一想,这得什么概念?余下的那些,差又能差到哪里去?和补处菩萨差出太多,这不太现实。

从众生结构来看,极乐世界就是大乘人的世界。

阿罗汉和菩萨在极乐的比重几乎是一比一,都是无法计算的,非佛不可知其详;我们娑婆呢?看世尊讲法,来的六道众生甚多,阿罗汉非常少,菩萨多是外地远道来的,由此就知道娑婆世界的基础状态是不一样的。

 

在很大层面上,众生的结构会结成一个较为固定的模式,帮助世界进入到有序的进程里,结构稳定,世界才能稳定长久;结构不稳定,就可能突发各种情况,乃至可以瞬间急转直下。

一个佛国里众生是什么位面的?如何让这些众生,在各个位面间有序地、次第地、稳步地走到佛陀既定的教学效果中?如何带动位面次第的众生?如何形成有序的进程,从而让世界可以稳固发展,形成一种有序的健康状态?

同样以娑婆为例,这里六道众生循环不息,怎么让众生在六道里有序地进入到既定教学效果中?

六道产生最大的动力就是“苦”、就是逼迫、就是烦恼,这些不如意刺激你要逃离、逼迫你要放下,所以娑婆的佛法更多是离苦法,而极乐的佛法就不能说如何离苦了,因为他们没苦。

如果我们把握不住离苦的根本着力点,佛法对我们的影响力就很微弱,你的苦,才是你的菩萨!

若你没苦,你的觉悟,也就无从谈起;

若你没苦,你的解脱,也就无的放矢;

若你没苦,你的般若,也就无处彰显。

这是娑婆的路子,到其他世界就要有其他世界的路子。

某世界的状态如何?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,以我们现在的能力来说,实在是隔靴搔痒,需要多角度思维、多方向求证,才能获得一个总结性的结论。

如上,各位思维。

 

人间天于幻海迷局

2019.11.14

上一篇:一念越三千
下一篇:出“火宅”,顺佛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