幻海迷局

净土往生

栏目分类

浏览排名

孝亲之惑

  • 孝亲之惑

音频在线听

 

同修:老师晚上好,弟子有一个问题:在世间,如果父母黄、赌、酒都沾,品行令人厌恶,从来不履行家庭的责任。除了情感上难以孝顺,如果给钱又会直接助长其恶行,这种情况下,子女该怎么去孝顺呢?(弟子想的是,这种情况只需要保证基本生活,送粮食保证其不饿死,然后定期看望,尽到本分就好。)当然,生在一个家庭,必有共业感召,自身也要消业。但如果是本身不信佛的,单从行做上应该怎么去做?

 

老师:所拿东西,不会被变现吗?

 

同修:也有这种可能,但是子女总不可能看着他父母饿死吧?只是给基本的生存物资,如果变现那也没有办法。

 

老师:你提到的这种情况或许存在,但如果自己不想好好过日子,别人怎么帮助也都是无济于事的。

 

同修:那这种情况,不去做什么,就看着,这种不孝,也是无间罪吗?

 

老师:什么是孝?你试着解释一下。按中国的孝来说,很多国家没有这种传统家庭观念和习俗,是否都算做不孝?岂不是只有一点点人不用去五无间地狱吗?

 

同修:弟子理解的孝是:用父母爱子女的心爱父母。弟子好像有点明白了,重点还是在于心态,而不是表面上的形式。本着利益对方的心,然后选择最大化能利益的方式。

 

老师:什么是最大化利益?

 

同修:如果能做普门超度,出轮回无漏的利益肯定是最大的;如果不能,那么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帮助,利益对方,而且不能因此促成让对方造恶,至少主观上不能促成。老师,这样一想,其实对待任何关系都是一样的。如果是亲密的关系,可能自己努力的程度多一些,愿意付出牺牲的多一些;如果只是路人,虽然也是这样的心态,但是可能就只是顺手而为了。弟子不知道这种想法对不对?

如果想着都是自己的亲人,有这种想法,就会想办法多做一些,自己不玩,牺牲娱乐的时间,想着多些数量可能利益会大一些。只是这种状态不能维持,一两天后就难以坚持了。一般情况,就是不管今天有多么不顺畅,事情有多少,一定要保证定课数量的完成。只是完成了之后,就没有额外的动力,不会去牺牲自己其他的时间去做更多了。弟子目前念圣号的情况,基本上就是在这两个上下浮动。

 

老师:简单聊聊!

“孝”这个概念在本土是历史悠久的,也一直存续在本土的家庭传承里。“孝”字上是“老”,下是“子”,就是父一辈子一辈传递而来,强调的是家风的承袭。泛华夏圈多被这种孝的概念影响,但此外的国家基本上少有这种概念的,所以好多国家不讲孝,人家讲爱。

被推举的孝,也多是对在世百姓而说,往往这种低层面的孝,充斥统治着泛华夏圈,很多所谓孝都是笑话一样的。就像现在随机问大众,很多人理解的孝也仅是孝顺,强调了一个“顺”字。

想起一个故事。说民国期间有位高才,在彼时彼地可谓名噪一时。他母亲很喜欢吃红烧肉,检查出糖尿病,医生告诫不能再吃红烧肉了。但他不为所动,回家照样给母亲吃,没过多久他母亲去世了。因为啥,大家也能知道。很多人对他就有意见了:你妈身体不允许吃那些东西,又是糖尿病,又是心脏病的,又是高血压什么,怎么能吃那东西?但他说:我母亲爱吃啊,所以我不希望她不开心,为了多活,违逆自己的意愿,却让自己不开心。

他做得对吗?有人说对,有人说不对。在这个故事里,不对的地方在于他不应该替母亲做生死决定。身体有病,要有些禁忌注意等等,这是需要告知病人的。病人说“我不想这样活,还想原样活,能活多久就多久”,这可以;如果病人自己选择,“我想多活两天,这些应该禁忌的,我为多活,统统改正。”这时替母亲做主,就违背了患者的意愿了。

说这个例子,也是清官难断家务事。你说自己孝顺,别人不一定认可你的孝。于是孝不孝,仅是两人的事,那个局外的第三人也无法真正体会。你希望他好,这是你应该做的,努力为他好,能做什么就做什么,这就很好。但事与愿违,总不如意,结果不理想,这是哪里出错了?

讲孝,是个很复杂的话题,不如讲爱那么简单容易,所以很多外国人理解不了中国的孝。这个孝本身就是一个大坑,一个天大的帽子,戴谁脑袋上都要头大三圈。这种让人很难操作、很难理解、很难推行的所谓孝,到底是什么?

早些说过,遇到一个水族众生,投生水族的缘故是杀了自己的母亲。他母亲是庄园奴隶主,那时候奴隶贼便宜,他妈有个杀奴隶取乐的BT爱好。他为了母亲少造杀业,少杀点奴隶,杀了她,以暴制暴。这对吗?从世人角度来说,这就是一个混蛋,母亲再不好,也不应该由你来审判拿捏她的生死;从学佛角度,杀母是五无间罪,应该是堕无间地狱了。可是阴司却轻判了,连地狱都没有下,还可以投生到旁生畜生道。

为什么孝很难贯彻?早些听说三年就是一个代沟,如果两个人差出几岁就差出些代沟了;差一辈人,差了十个代沟,容易沟通吗?不同的处境、不同的环境、不同的教育背景、不同的社会背景、不同的理念,除了吃饭睡觉在一个屋檐下,其他的什么是相同的呢?

三观不同怎么沟通呢?你说这样这样是好的,他不这样认为,在这样的基础上,谈孝道无异于纸上谈兵。这就是“知识的诅咒”那个效果了,两个人在不同的知识储备下,很难有高效的交流,很难互相认同和赞许。

就像你说的这个案例,他自己乐在其中,他的阈值阀门在耍钱这个模式里很容易获得满足,他的快乐从这个模式里来的,你让他不玩,不和要命一样难受?

就像现在很多人,戒烟戒酒戒个不良癖好都难如登天,自己都改不了,你让他改?你本身都不是自律的人,你要求活了一辈子的人自律?这不矛盾吗?不会闹矛盾吗?在这样的基础上谈孝道、谈爱、谈啥都得崩。

其实最简单、最有效的沟通,就像病人和医生的对话。病人有求于人,被病苦拿捏得死死的,这个时候狗粑粑都可能是他的希望,你说啥,他就可以听、可以信、可以去做。

反过来,说两个人怎么沟通最简单、最有效?我要承认自己的种种不足,但我需要你做什么什么,从而来解决什么。把自己的意图观点态度很清晰准确地传递给对方,态度语气和蔼;对方也可以这样,我觉得怎么怎么……

如果你能让对方把心里预期告知,能满足的,问题不大,不违原则的话,满足一下何乐不为?如果满足不了,提供不了,或者不能提供,要表示清楚,表达明白,但依然注意语气态度。

 

对的错的,好的坏的,我们有自己的判断,他人也有他人的判断,你不能替他人做主,但有告知的义务。

亦如《地藏经》,我说哪品是核心?市面上都没有这样说的。为什么这品是我认为的核心?因为只有这一品告诉我们地藏这位超大号的菩萨到底在怎么干活,具体是怎么展开工作的,只有这一品。其他品提的都是外在的事,没有触碰这个核心。也就是说,你想模仿这位地藏菩萨,如果不知道这一品说啥,不知道这个核心,你连模仿都仿不到边,别说像模像样的学习了。连个菩萨都学不了,还学啥佛?这话很不好听,但实在得很。

菩萨你都学不出个样子来,你知道佛啥样?他如此干活,如此展开工作,我能这样学,我是在学习他、模仿他,在循着他的路走,如是因如是果,这就是《法华经》百界千如一佛乘的要义精髓。说别的什么这个那个,玄之又玄,奥之又奥,妙之又妙,都是废话。

菩萨给你展开一条路,他这样走来,如此成就,你这样做就得了,还整别的,吃撑了?脑袋进水了?

这一品菩萨咋做的?我不给你讲道理,就给你说这个事,是什么结果,你爱信不信。乐意信,不想承受这样的结果,我告诉你怎么整,怎么避免;你不乐意信那就算了,“换人,下一位”。为什么呢?因为他掌握的是绝对真理。虽然世间道理还偏俗谛,但在俗谛的真理也是真理,也是在世间这个范畴放之四海而皆准的,不容挑衅、不容反驳的。你想挑衅反驳,可以,上升到圣谛,俗谛这些道理在圣谛面前,屁也不是。但在世间,俗谛老大,俗谛里因果最大,因果里恩怨分明,你就得认账、认栽、承认自己水平差。

 

面对亲人,孝也好,慈也好,你不想被人捆绑约束,不想被一个所谓孝道就捆个死死的,就不要拿这种孝道去套别人。于是要相互提供空间,不互相约束捆绑,不做道德绑架。我在,只是因为我应该这样做;我不在,只是因为这样对现在的情况是最优方案。

古人讲的孝分三个次第步骤:养身,养心,养志。

最差一种是孝养父母身体,照顾身体,以身体好坏为念,目光锁定在身体的种种表现上,这种是古人认为最差一级的孝,但也算是孝,比不孝强。

其次是孝养父母的心,以心情好坏为念,关注于此,服务于此,努力于此。如刚刚举的那个给母亲吃红烧肉例子,已经是属于中游的孝道水平了,说他不孝是不懂古道。

最上一等的孝,是养父母之志,也就是父母希望你如何,他有什么志向意愿,从这个高度来提供满足。比如在战乱期间,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:自己的孩子战死了,父母觉得欣慰,没有做逃兵,没有给家族蒙羞,没有丢了爹妈的脸,虽然不能常伴膝下,虽然不能白发垂髫怡然自乐,但父母会因有这样的孩子而真正觉得欣慰。这是养志,是属于古人对最高孝道的解读。当然不是都要死,才算养志。

在大义大道上的坚守和奉行,真正光耀家族,数代祖先皆得其利,所谓“一人得道鸡犬升天”,这是超越世间三层孝道的更高级别的孝。亦如释迦佛对净饭王、大爱道、摩耶夫人一样,如果没有释迦佛的努力,释迦族全军覆灭,连个鸡鸭猫狗都不带剩下的。但因为他的努力,四王八子还算不错,没死在琉璃王子疯狂怒火中。

 

世人的孝还略狭窄,毕竟面对一个老灵魂来说,无量劫生死流转,必定会有数量巨大的累世父母。如果因为眼前这两位父母的约束、游说、道德绑架,而置无量劫父母于漂溺哭号中,这反而是真不孝了。这就是芝麻西瓜的意思了,捡芝麻还是捡西瓜的事了。如果眼界低矮,眼睛里只有芝麻,心心念念都为此,围绕于此,喜怒由此,不能说多不好;但如果你看到还有西瓜,这时候全身心都在盯着芝麻,就是肯定有点什么病,得去看看了。

古人的利弊优劣选择,或者说博弈论,不外是“两利相权取其重,两害相权取其轻。”芝麻西瓜能兼得那多美好,如果不能兼得,你是要芝麻,还是要西瓜?很多人不知道有西瓜,只知道有芝麻,他不会有选择项,只有芝麻,只是芝麻,别无其他。但学佛了,知道有个西瓜的存在了,这时如何和芝麻和平相处?

 

数学里有一个提法,叫做最小公倍数、最大公约数。最小公倍数,就是做个努力,令二者兼容,但所要努力的倍数就很大,就不是一加一那个算法了;最大公约数,就是找到其中的共同点,也就是取共性的玩法了。

我们如果不能兼容,或者兼容之下需要巨大的公倍数,这是当下无力实现的,那就不能死撑这个事,非要做到公倍数,这是不理智,是拎不清,是糊涂蛋。

如果兼容不了,为什么不取公约数?

系统提供的大思路,也就是取公约数的路子。你想学佛,那么就要取佛菩萨的公约数,知道他们的共性在哪里,你才好方便以最小成本、最低门槛、最少困难,达到最大收益。

今生之孝和宿世之孝,各位可以思维;是取公倍数无所不包、算无遗策,还是取公约数,以小博大、四两拨千斤?那个完美主义者就别选了,在这个选择里死路一条。

瞎聊为主,各位瞎看就得了。

 

人间天 于幻海迷局

2021.3.14

上一篇:经教傍身成就“佛系”
下一篇:勿滥用“领众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