幻海迷局

净土往生

栏目分类

浏览排名

且聊“知见”

  • 且聊“知见”

音频在线听

 

这几天群里有同修问我关于“知见”的内容,分享一下私人理解的,可能和官方主流的定义不完全一样。

“知见”是同时具有褒、贬义的一个名词,只是多数情况下被人们主观理解为贬义词,凭空给“知见”的理解增添了迷雾,但我们不能说:“佛菩萨的知见就是褒义词,我们的知见就是贬义词”, 作为中性词来说,“知见”如一个工具,以其用在什么地方、使用效果如何来定夺善恶、厚薄、褒贬。

“知见”包括“知”和“见”两部分,合为一个词就不是这么简单了。

如果说“知见”是对某事物的看法、态度、做法,大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:

先来说佛、菩萨的知见,也就是佛对什么事物的看法、态度和做法,借此知见获得了什么,就要看具体的事情,如看世界、看众生、看轮回,或者看什么,佛的知见就是佛对这个事情的态度、看法和做法,这些自然和菩萨的知见有区别,因为佛和菩萨在能力上、智慧上等等还是有不少距离的,所以菩萨对此事的知见,虽然可能很大部分和佛类似,但在深度、广度等等上是有差距的。

而众生间的知见也会因为众生的格局、状态等等的差异而有不同,以“水”来说,天人看到水,就如看到琉璃、水晶;人看到水,就是水;有的动物看到水,就是家、是住所;饿鬼看到水,就是火。同样是水,为什么不同众生看到的不一样?水本身没有什么歧义,但因为众生的种种不同,导致众生的知见不同,也就是对待某事物的态度、看法、做法是不同的。

 

“知见”更偏于外显,就像一个思维的最后部分、一个工程的收尾,这都是整体能力的集中体现、集中反馈,你看到什么、遇到什么、想到什么、打算如何,这些都可以是前期工作,最后一定会形成一些看法、想法、态度,或者做法,这些就已经是收尾部分了,因此,“知见”同时具有褒贬义。

我们如何知晓某事物、如何看待对待某事物?这更多体现在结果环节了,《法华经》提到:“开示悟入”佛的知见,理论上这个提法非常保守,却非常妙。

由于“因”是不可见的,成佛的“因”佛若不说,众生不可见;众生可见的,只不过是成佛的果。

“开示悟入”佛的知见,也就是“开示悟入”成佛的种种结果,这结果怎么看?依然不容易看到,还是要借助某些具体事情来得以展现,如佛的十力、十八不共法、十四无畏,这些具体词条每一条都会对应很多的佛的知见,佛是怎么走来的我们不知道、我们看不到,但在这个词条里,我们看得到佛是什么样的,佛为我们展现的这个样子、状态、做法、态度,这是我们可以从具体事物里看得到的,但依然没办法做具体清晰的描述。如经文里的某个比喻、某个案例,几千年来大家的解读纷繁复杂、不一而足,“从中理解了什么”,这个事情很难求同。

 

 

亦如我分享完一节内容,你们能看到的、理解的也不一样,虽然有的人说的和你理解的很类似,但还会有不同。

你的知见是什么?你借由知见展现了什么?这就要追溯这些知见的来源,为什么我们可以窥探到某些思维是错误的?隐匿了什么在其中?就是借由展现的知见反推因缘,乃至推演找到的。

这就像下棋,或者玩一个什么游戏,就可以看出人的行事作风,这和算命非常类似,有的人非常刚猛,他下棋也很凶残;如果思维不缜密,刚猛的人往往都是输家,搬到生活、工作中,这种刚猛作风就会贯彻、表达到具体的事件里,从而和事件形成深入的交互影响,就可以大略地判断他以此作风行事做事成败的概率,从而大致推演出他会什么结局、什么下场。

要理解菩萨的愿念、想法,也就大略能知道他能做出什么事来,如果你能理解他的行事作风,你就可以更容易看出他的行动轨迹,这个行事作风就是知见的具体展现。

如地藏菩萨“头头救拔”,这四个字就展现出任劳任怨的老黄牛精神,那么辛苦地“头头救拔”,然后还没有怨言;为了更好地救度,选择走复制分身、以多取胜的路子,就更为优选,所以他的分身众多;不是说其他菩萨分身不多,而是他分身更多,这是从他的行事作风里就能看出端倪的。

 

为什么他会做那么多分身?每个分身又那么辛苦?这就是从具体的事情里看原因,看到原因了,你就能理解;看不到原因,就理解不了,就只能说:“菩萨慈悲,菩萨大力,菩萨悯念众生,分身无量。”这种说法是标准零分答案。

从“头头救拔”这四个字里,我们看到他的行事作风,知道他任劳任怨、埋头苦干,所以他不耍滑头。

因为我们时间有限,我们讲效率,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最大化的事情;对他们而言,可以不在乎效率问题,毕竟寿命可以无边无量无数;对我们而言,时间少得可怜,但他们却大把大把的,自然如传统路子一般不在乎效率。

我们想理解他,要通过他展现在事情里的具体行做,来看其中的行事作风,看到他的知见如何,从而借由知见,平移到其他事件里,就大略能知道他能在其他事件里做出什么选择。

 

对菩萨如此,对佛依然如此,只不过菩萨可以表现的某些风格略明显,而佛就更深奥、“圆滑”,有种“不沾筷子、不沾碗碟、不沾牙”的三不沾感觉,但是却黏黏的,所以我们不好理解佛的种种,这差距是很大的。

或者说我没能力理解佛的种种,我与其差距很大,所以很遗憾,不能告诉各位佛的种种到底如何。对十八不共法这类的内容,我也只是提名词,具体的细节不多提,因为个人觉得其间差距太大,没必要深究,如果你们想了解具体名词,网上资料很多,可以自学的。

说到这,或许各位能理解为什么《法华经》后面是菩萨品,因为佛的知见实在是太难企及,如果能循着菩萨品的事情,见到菩萨的知见,或许这距离还好弥合。

说得有点多,各位自己思维吧。

 

人间天于幻海迷局

2019.11.10

上一篇:脚踩莲花超三界
下一篇:往生品位和念佛功夫的关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