幻海迷局

净土往生

栏目分类

浏览排名

《法华经》略说【394】| 从地涌出品(41)

  • 《法华经》略说【394】| 从地涌出品(41)

音频在线听

 

【佛亦如是,得道已来,其实未久,而此大众诸菩萨等,已于无量千万亿劫,为佛道故,勤行精进,善入出住无量百千万亿三昧,得大神通,久修梵行,善能次第习诸善法,巧于问答,人中之宝,一切世间甚为稀有。今日世尊方云,得佛道时,初令发心,教化示导,令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世尊得佛未久,乃能作此大功德事。】

弥勒菩萨说完百岁子的例子,接着又说:“仏也是这样的,示现成仏已来也没有太久远,而这些地涌菩萨们却是在无量千万亿劫那样的漫长时间里,为求仏道的缘故,努力精进修行,善于进出安住在无量百千万亿那样多的三昧境界里,得大神通,长久修持梵行,善于次第学习仏法,回答各种问题也很巧妙,是人中的珍宝,一切世间众生都应该珍惜他们,因为太少见、少有。今天世尊刚刚说自己得仏道时,教导他们初发道心,并教导开示,帮助他们趋向无上正等正觉。世尊得成仏已来并不长久,如何能成就如此巨大的功德之事呢?”

弥勒菩萨的问题还是集中在“释迦仏成仏未久,但这些地涌菩萨们却不是短时间能成就的”,因他知道成就菩萨道是需要极其漫长劫数的,无法理解仏陀说是自己教导这些菩萨初发心,乃至到如今这样的状态。

这段经文的大体内容和前文是雷同的,所表述的也不难理解,其中有些内容略啰嗦几句。

这里提到这些地涌菩萨们的状态时,有“善入出住无量三昧”这样一句,这个“善入出住”是什么意思?善是擅于、擅长,这个事做得很好;入就是进入三昧,出是从三昧出,住是安住在三昧境界里,这三个字是在修持进入三昧禅定等境界中很重要的过程。

之前也说过,念仏要把自己念热了,这是有念仏的功夫。当然,这是拼实修,和我们的路子不同,但我们念佛也可以参考能不能把自己念热,能多快把自己念热。这个问题就等同于有些人打坐,需要多久能进入状态,比如一开始的轻安,你需要多久能进入、能获得轻安?有些人也会有过这样的感受体会,但这种非常偶发,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遇到那么一次,这就是不善于进入这种修行状态。进入这种状态,自然需要出状态、或安住在状态里的步骤差异。

之前遇到一个小伙在某大寺庙皈依,循着寺庙的修持路线在修行。那时见过一面,很努力的一个小伙,年岁比我略小一点。后来就聊到打坐状态,我好为人师的毛病就出来了,给瞎说了一通,结果他还听明白了,可以快速进入状态、快速出状态了,这就是此段经文提到的“善入出”,但没有告诉他如何善住,毕竟现在人的定力差,不希望他在其中有危险,所以先把进出练习好,再说其它就有基础了。他每天都要有大概四个小时或更长用在打坐上,最初时进入很偶然,后来我瞎说完,大概半个多月就能较为自如地出入状态了。

再后来,就细聊这个修行路线的问题,再往下说,就得知道人家具体是依靠什么在修行了,结果发现对方不是靠打坐进的状态,而是靠念佛进的状态,原来那个寺院是这个修行路线。就告诉他这些状态不是通过打坐进入的,结果他还不信,这就没办法再瞎说了,很遗憾没有帮助他在善住上有所提升。

现在人的定力很差,娑婆众生是不定聚、邪定聚,不是正定聚的,不是那种定力很纯净、很好、很强大的,是那种对一些旁门左道很有钻研能力,或者想努力学习点什么,各种打岔,七大姑八大姨乱糟糟的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,修定力,或者想靠定力,这都很困难。如果有定力,那当然很好;如果没有,那就很难迅速获得定力,且定力又是直接由戒律决定的,戒律做不好,定力肯定不会好。市面上有种禅修班,告诫或者集体吃素什么的还很好,但再差些的连这些都不告知,纯属体验旅游敛钱的手段了。

但就这几天吃素,然后在这打坐练习禅定冥想,对之前的恶行没有一个交待,这也是不可能有长足进步和成长的硬伤。只不过禅宗的大路线是不讲求救度众生的,因为禅宗的理念里没有外在的众生,一切众生都是自性所显、自性所现,除自性之外别无众生,自然无可度的众生。

没有内在能度众生的我,没有外在被度的众生,没有度的相可得可执,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,怎么可能扎实救度众生?不过就是依靠人天见悲在行事,遇到别人有点糟心事求到门前,寻点法子给指点一下、化解一下,就这样了,绝无主动度化众生之事,这是硬伤,在行大乘上就是瘸腿的。以无相心想走实修路是正解,但以无相心走大乘路,这解题思路已经是南辕北辙了。

仏教的大宗门早些分得非常多,后来人才凋零,传继不得,慢慢就退出历史舞台了,但不管哪一个宗门都有其立宗立派的体系和支撑。亦如我们遇到众生追讨了,忏悔道歉、沟通回向,机缘成熟一场超度就完毕了。在这个过程里,佛也念了、因果也讲了、道理也练习阐述了、超度也做了、众生也利益了、佛愿也顺带圆满一下子了,各种利益好处都有,亦如迷路旅人那样也在不断给人指路,这是我们的路线走法。

这样,遇到宿世恶缘也不怕,毕竟有方法可以化解,顺带还度个众生,这就是大乘的玩法。但我们不拼实修,为什么呢?如果拼实修,起底第一必定是需要清净戒律,这个事对现在大多数在家人来说,几乎是没有能力获得及守护的,肯定会出现一边在造作各种业力,一边又在消减各种业力的情况。只要你造作的少、消减的多,宿世的恶缘业力的总体量一定是在不断减少的。

理论上是这样的,但有个现实情况,比如你吃了这一口肉,能用多久的努力把这个众生送趣生?这可不是说“我吃你一口,就能超度你趣生”!如果那么容易趣生,我也不必像精神病一样絮叨了;因为不容易,所以你吃了他一口,送不走,用许久都送不走,你造作的虽然少,但这些少的造作也足够给你戴眼罩、让你运气贼差、身体不好、把家里搞得七荤八素的。

就算在系统的加持之下、三位配合的加持之下,你还在送众生趣生,总体的恶缘业力体量在缩减,但现实的干扰依然会扰乱你的方向,让你有挫败感、失落感,茫然不知道应不应继续。这就是业力之可怕,如经文强调的“能障圣道”。

我们为什么要消业,把消业提那么重?就是因为业力能障碍圣道,我们不是要把所有业力都消了,最主要是想避免障碍圣道的业力现前。对禅宗来说,这些事情都是不提的,或者在他们的心念里是不存在这些的,不承认这些的。但业力能障圣道,这也不是我说的,也不是我想强力扣在各位脑袋上的。

禅宗依靠什么来解决这些?前面基础是依靠戒律,戒律清净再修行不怕死,就算遇到恶性干扰,我因戒律清净有护法保护,可以抵挡大部分没有必要的干扰;再因为有定力,就算有干扰,会当成磨练我定力的磨刀石:被干扰了,只能证明我的定力还有欠缺;如果我定力够强横,你就干扰不到我。

因为禅宗以“空”立宗,仏教传承许多年的大基调是“空”,净土的立宗纲领是“有”,是以“有”立宗,如《阿弥陀经》开篇就是:从这到西方有世界、其土有仏……要强调有,在“有”的位面修行,而不是站在“无”或“空”的位面修行,这是净土立宗的根本,不能错会,不能丢的。如果丢了“有”,净土的修行也会追求无和空,这就没有净土宗的优势可言了。

上一篇:《法华经》略说【393】| 从地涌出品(40)
下一篇:《法华经》略说【395】| 从地涌出品(42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