幻海迷局

净土往生

栏目分类

浏览排名

《法华经》略说【5】|经题之“妙”(三)

  • 《法华经》略说【5】|经题之“妙”(三)

音频在线听

 

上一节和大家说了《法华经》的立意点,释迦佛把成佛的秘髓揭开了,我们拿不到手,是我们学佛的求愿太低所致,和释迦佛讲法华的立意点不匹配、不契合,差距越大,越拿不到其中的利益,这就是经法的妙,佛可以敞开了说,但应该懂的就懂了;不应该懂的,抓心挠肝也是不懂。

如百界千如,读过《法华经》的或多或少都有印象,但具体代表了什么意义?一切众生皆平等,你做了什么事情,就是什么果报;你做了菩萨的事情,你就可以成就菩萨;你做的是饿鬼的事情,怎么能不是饿鬼?

佛到底做了什么事情?《法华经》里讲了很多,我们看不懂佛到底为什么这样做,是因为不理解佛这样做的出发点。懂了佛为帮助大众都成佛,自然就理解佛想帮助我成佛。

我要怎么做才能成就?这可能是一转身的事情,如龙女菩萨那一转身,但也可能要更久。

为什么在浩如烟海的经文里只记录了一位龙女菩萨成佛的现身案例?这个案例很荣幸在《法华经》里,很荣幸有《法华经》的参与。

龙女到底做了什么事情?我们只说龙女献珠的细节:

龙女是龙族,理论上是畜生身,但龙珠对龙而言那就是命。龙女献珠献的是啥?那不是可有可无、可多可少、可得可失的随便什么一个珠子,而是自己全部的身家性命。她以为法证明、为佛证明、为众生证明、为菩萨证明的高度,献祭了自己的全部,她不做佛,谁还能做佛?

这一献,佛当然乐收了,佛当然高兴看到这样的事情,因为龙女为作诸证明的决心猛利,所以佛很快收下,这一收就反过来印证了“佛所成就的秘密”。这就如《金刚经》里释迦佛提到在“燃灯佛所无有少法可得”,然后被授记,成佛的秘密不再是法的问题,而是你能不能为此全部身心的舍弃,这就是开宝塔后,为什么塔里有众多菩萨头目骨髓的供养,这和龙女献珠是一脉相承的事情。

释迦佛在燃灯佛所只是泥发布地,只是全身心地贡献了自己,但这种贡献不是为自己,不是因为尊重佛,而是为法忘躯,而是为众忘己。

我们不理解一个泥发布地怎么就可以被授记做佛?是因为我们只看到泥发布地的行为,而没看到他为什么要如此做,这才是成佛的密因,就算告诉你了,你可能还是听不懂。

一个凡夫有机会一转身登堂入室,着如来衣,坐如来座,入如来室,这事妙不妙?如过去很久前,佛来说“众生眼拙,不识真佛”,如果这话稍微错解,那就可能会各种烦恼,所以众生眼拙,是心瞎、是心眼不开,看不到什么是正道、什么是鞋路,看不到什么是正法、什么是鞋师。

为什么看不到?佛没告诉你咯?还是你没学会?学会学习,这是伴随我们学佛一路非常关键的基础能力,这是不能或缺的。

诚然,外面学佛的平台很多,各种学佛的场子很多,各种提法理论很多,很少有提到要培养学习能力的,但在幻海迷局,这能力却成了基础之基础。原因是我们的立意点不同,你们在幻海迷局不只是学个佛法、求个人天福报,或者求个自我的解脱,幻海迷局不是这个格局位面。

古德说“一切皆因遇缘不同而有差别”。什么意思呢?比如一个小孩子,教他打游戏,他就可以打很好,教他做些什么,或者学些什么器乐,他也可以做很好。为什么孩子表现得不同呢?完全说前世因缘这不合适,还有这一生遇到的缘分,如果不教他,不提供给他任何这个方面的滋养,就出现了《伤仲永》的局面,一个几岁的孩子就可以七步成诗,文采凛然,可是没有后续的滋养,奈何天赋异禀,岁月打磨后终成落寞。

所以,后续你能成就什么位面,要看你宿世培植的善根福德,当然也要看你遇到什么样的缘分。如果你遇到的只是教你没完没了求索人天福报的,你的佛法造诣也就只是如何钻营谋求福报而已。

同是学佛的机缘,为什么不求个高些的结果?如果你遇到的缘分不支撑你获得那样的结果,那当然想是妄想了;但如果遇到的缘分支撑你获得更高的结果,为什么不试着拼一把呢?拼好了,就如龙女菩萨的一转身,拼不好就如四大弟子授记中提到的要供养承侍无量佛,同样的机缘在舍利弗看来,却是“莫非魔做佛?”《法华经》不好说啊,舍利弗跟随佛陀四十年,面对佛陀讲法,心里竟然狐疑如此,何况其他众生?所以,如文殊菩萨担心大众听不懂,这不无道理。

越深的法,越真的真相,也越难理解,越难信受,若没有足够好的基础,高山峻岭爬上去就摔死了。这也是为什么佛陀不想说的缘故,不是法很难,而是理太真、事太真、真相太真,接受上有难度。

所以,妙字就有意思了,说了真相,你能接受,从此展开的是那样一种结果;你不接受,就是另一种结果;半推半就、将信将疑,就是别样的结果了。

为什么同样一经一法差距如此?

智者大师一个妙字就讲了九十天,是各种妙,提到的任何一点都妙,这种讲法自然可以讲很久,我们只是简略说说,大家理解这“妙是没办法言说的好”就可以了,至于有多好,这就很可能是移步换景,多挪那么一步,你看到的景致也会不同了。

上一篇:《法华经》略说【4】|经题之“妙”(二)
下一篇:《法华经》略说【6】|经题之“法”(一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