幻海迷局

净土往生

栏目分类

浏览排名

《法华经》略说【310】| 安乐行品(13)

  • 《法华经》略说【310】| 安乐行品(13)

音频在线听

 

【寡女处女,及诸不男,皆勿亲近,以为亲厚。亦莫亲近,屠儿魁脍,畋猎渔捕,为利杀害,贩肉自活,炫卖女色,如是之人,皆勿亲近。凶险相扑,种种嬉戏,诸淫女等,尽勿亲近。莫独屏处,为女说法,若说法时,无得戏笑。入里乞食,将一比丘,若无比丘,一心念佛。是则名为,行处近处,以此二处,能安乐说。】

本段偈强调的内容和经文内容差不多,多了一个对乞食的要求,要带一个比丘同行乞食,如果没有其他人陪着,进入他人家里都要一心念仏。做到这样,是摩诃萨菩萨的行处及第一亲近处,凭此二事可以讲说《法华经》时安稳。

 

【又复不行,上中下法,有为无为,实不实法,亦不分别,是男是女,不得诸法,不知不见,是则名为,菩萨行处。一切诸法,空无所有,无有常住,亦无起灭,是名智者,所亲近处。颠倒分别,诸法有无,是实非实,是生非生。在于闲处,修摄其心,安住不动,如须弥山。观一切法,皆无所有,犹如虚空,无有坚固,不生不出,不动不退,常住一相,是名近处。】

第二个亲近处。

“不去分别法的上中下等级,也不要记挂所谓有为法、无为法、实法、虚法,更不要分别什么样的人不应该获得什么法,对此种种不去分别,不着是见,这是菩萨的行处;而一切法本空无所有,不是恒常的,是不会有生灭的,但法的效果随条件环境而起灭,这就叫做摩诃萨菩萨的亲近处。如果有人求以种种言辞等相分辨诸法的有啊、还是没有啊、是真的、还是假的啊、有没有生灭啊,这都是颠倒使然,若不颠倒,对法不应如此计较揣摩。

摩诃萨菩萨要在空闲的时候修持、摄受自己的心念,能安然不摇动,就像须弥山一样安稳坚固;观一切法没有所谓的有或无的,就像虚空一般不可描述,更不会坚固认为一定是什么样子。法本无生,也就无所谓灭,自然不会有动摇,不会有退转,法是恒常一相的,这一相就是实相如此,这是摩诃萨菩萨第二亲近处。”

常常有人会问无生法忍是什么,官方解读我们可以自学,此第二亲近处就是无生法忍的具体体现了。

法没有所谓生灭,不能去计较法的种种,更不应该寻求法的短长优缺,就像有的人总计较自己学了个什么法,这个念头也对,起码也要学个靠谱的法。在前文说了很多遍,法翻译过来叫做契法,要满足上下二契的才行。

所以,我们学了一个什么法,如果不满足上下二契,这个要放下、要抛弃、要学会搁置,不能因为听闻谁说了什么,就死抱着不放。如果不满足二契,连法都不算,遑论正法了。我们探讨法的种种前提是满足二契的法,而不是什么歪头瘪棒都拉到仏法里,这就不够严谨。只要满足上下二契的法,就应当做正统仏法来看待。上契合和下契合都是什么,都怎么契合的,作为学仏人需要自己学习、思维、运用,不能靠别人告诉你,不能靠别人替你研判、审度。

在满足二契的前提下,所有的法都是一相、一味、一雨所润,都是来自仏陀无上智慧的,自然没有分别可言。所谓某法如何如何,一定要懂得彼法的适用环境、应对人群,也就是这个法是给谁说的,在什么条件环境下说的,是否有其历史因素,这因素可重现否,借此我们可以明白,某法是说给谁、告诉他什么事、怎么做的。而条件环境有改变,我不是彼时的那些受众,我又不具备彼时受众的环境条件,这个法对此时的我来说就不合适;如果我现在的环境条件调整不了,不能契合彼法的使用要求,这个法就只能放下,不能因为描述得多殊胜、多浩瀚、多神奇,自己非要抓着不放,这是和自己有仇。

因此,所有的法几乎都要做这两大块的梳理:一是梳理法本身的作用、环境、条件等等,二是梳理自己的状态。如果二者略有差异,还可以调整自己的状态去契合法的要求,从而也可以见效;但如果差距很大,自己无法契合彼法的要求,就要学会放下此法,不可贪着,这就是筏喻说。

我要过河,需要过河的工具,众多工具各有特点,如果我没有任何条件使用这些工具,河对我来说就是汪洋天堑,过不去的。亦如出轮回、了脱生死,一共就两条路:一是实修,这也是无始劫来就一直在沿用的一条路线;二就是趣生极乐净土。想趣生极乐净土,依然要依靠仏的招感或共业招感,若和彼净土的仏陀没有极大缘分,不在被彼仏招感的范畴内,就要依靠共业招感,以阿罗汉或菩萨境界求生彼净土世界,但这难度和实修毫无二致。

十劫前,阿弥陀仏在极乐世界实现成就菩提,在虚空法界里首推了带业趣生极乐的模式,也就是不需要你凭借和彼仏极大因缘,也不需要你以实修到罗汉或菩萨的共业作为招感,你带各种业力也可以趣生极乐净土。这个模式也仅是出现十劫,上契合了诸仏菩萨救度苦难众生的悲愿慈心,下契合了一众凡夫有情离苦得乐的根本刚需,可谓二愿对接,以信愿持名作为趣生极乐方法,以莲花化生为消弭极乐与凡夫间业力差距的手段,实现带业众生可以趣生极乐净土世界的效果,这是区别于传统实修一路的。因为很特殊,其中的道理很复杂,很多菩萨也是不理解,《无量寿经》里提到有一亿菩萨不信受,退转了。作为菩萨,且抱团一亿,尚不能理解极乐,我们说理解,也只是皮毛上的知道,谈不上真实的理解。

趣生极乐的模式,这个法我们用二契来判,没有毛病,仏菩萨境界如此,能力、智慧无极,做出这样的事情没有毛病;对我们凡夫众生而言,求自己解脱,这也没有问题。这二契就满足了,余下就是这个法怎么具体衔接仏与众生的愿力,实现真实趣生极乐的效果了。

要想趣生极乐,就得知道怎么才能趣生极乐,如何才能趣生极乐,趣生极乐的相关种种,这是净土学仏人的看家功夫,如这些都懵懵懂懂、一问三不知,就不合格了。

上一篇:《法华经》略说【309】| 安乐行品(12)
下一篇:《法华经》略说【311】| 安乐行品(14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