幻海迷局

净土往生

栏目分类

浏览排名

《法华经》略说【309】| 安乐行品(12)

  • 《法华经》略说【309】| 安乐行品(12)

音频在线听

 

【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若有菩萨,于后恶世,无怖畏心,欲说是经,应入行处,及亲近处。常离国王,及国王子、大臣官长、凶险戏者,及旃陀罗、外道梵志。亦不亲近,增上慢人,贪著小乘、三藏学者、破戒比丘、名字罗汉。及比丘尼,好戏笑者,深著五欲,求现灭度,诸优婆夷,皆勿亲近。若是人等,以好心来,到菩萨所,为闻仏道,菩萨则以,无所畏心,不怀希望,而为说法。】

3、三藏。

三藏是经、律、论这三大部分,每一部分都有对应的内容,并称为三藏。经是讲经的记录,法会当场的文字转述;律是戒律的部分;论是各种论述的部分。

在经部分,仏有三法印的标准,满足三法印的后世书籍,虽然不是仏陀亲口说的,也不是从古印度一代一代传下来的,但仏都认可其中的道理,都承认其地位和价值。有很多人总是纠结于某部经文的真伪,拿三法印去量一下就不用纠结了;不会量、不会用、不知道怎么判别,是三法印的相关内容缺课导致,没有拿到衡量真伪的绝对标准。三法印也不复杂:诸行无常、诸法无我、涅槃寂静。但想理解并运用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,起码得理解这三条都是什么、都包括什么、指的是什么,才好运用。别拿灭火器丢在火堆里求灭火,对的东西也要用对才好。

律藏部分也有很多,但不是人人都有机会看的,有的律藏内容是只有对应状态才允许看的。我在许久前遇到一本《在家菩萨戒本》,是结缘点找到的就拿回家看了,后来才知道没有求受菩萨戒是不允许私自看《菩萨戒本》的。律藏的内容也确实很少面世,因此我们秉承基础戒律,在经文里多学习,明白教义法理,能更好理解戒律。律藏部分不允许私下修改调整,仏制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,或有祖师大德多方求证后,多方启告,仏菩萨允诺,才可以略微调整。

论的部分往往是后世学仏人所做的,并不一定是完全符合仏意的,也可能就是表达自己的意图看法而已,所以什么人都可以做论,但如果偏得比较严重,还是建议别自己做论,很麻烦。古人的理想是立德、立行、立言,在自己道德品质没有问题后,可以寻求为社会做贡献;自己的努力没有问题后,才可以著书立说流传千古。当然,这种理想格局在古代就被各种否定,不过写那些歪诗滥文就很沾地气,很有市场。

人的寿命很短,古人把自己的抱负镌刻在纸张、简牍、石头上,希望自己的体会感悟借由寿命更长的载体对后人有所启发和帮助,但如果自己收获的东西不够好,流传之后就不是帮助、不是启发,而是荼毒、是遗害,他就通过著书立说,不断为自己身死之后招感恶业,直到书说的影响消尽为止。这也是前面经文提到摩诃萨菩萨不要造世间俗书的缘故,身后的善恶遗留之事可以说是因蔓不断。世间书尚且如此,若随随便便探讨仏法,这后面是多大的坑?!

因此,弘法之事很难,大乘之事很难,若没有净土极乐的出现,我也是不敢做这个事情的。可能大家听过“错讲一句法,堕狐身五百世”的案例,这太吓人了,讲错一句就果报如此。实修从起步开始,到三果、四果罗汉位才算勉强出了轮回,那已经是破了八十八品见惑、破了九品思惑了,这些见思惑破除基本上也是一步一坎、一步一坑,得啥水平敢指导实修?或借由实修出轮回呢?或有大能可以,我是不敢企及,不敢奢望的。若和大家讲实修,那我必然要破除对应的见思惑,可我连这些是什么都不知道,怎么指导他人修行?这就是纯粹的以盲引盲了,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了,自己都不清楚,能让别人明白吗?这是不现实的。

指错世间路,果报回旋,不过是你在需要帮助时被指向错误的方向,选择错误的手段方法,得到错误的结果。但在修行上指错路,若你想出轮回、想修行获得什么指导、想获得什么法门等等,业力回旋,都会令此阻碍非常。这随便说法的事岂不是给自己横添无尽阻碍?

若非净土出现,若不是趣生极乐的标准模式可以很简单、很清楚说明白,所谓弘法利生确实要修为极高。极乐的出现,给末法时期的我们提供了一个行于大乘的便利条件,可谓把行大乘的标准门槛拉到极低了。机会难得,无量劫来的大乘都没有这样简单容易过,无量劫来的弘法、讲法、法师,都没有如今这样简单容易过;诸仏菩萨们的大乘,那个辛苦艰难不必说,而我们现在的大乘,若能借助极乐的风,就贼简单。这机会若不懂把握,错过了,那是会后悔到拍大腿、砸脑袋的。

4、名字罗汉

名字罗汉就是贪图罗汉这个名称,亦如有的人叫他法师才开心,自己是不是法师心里没点数吗?自己什么情况、什么境界状态,还得别人耳提面命地告诉你吗?为什么要贪求这个名相呢?自然是在这个贪求里有对应的获取,有对应的谋求。过去讲世人的所有贪爱执着不过三个字概括“名、利、益”,要么是求虚名,要么是求利益,要么就是自己喜欢。

5、深着五欲。

做贪着名字的所谓罗汉,实际上没做罗汉的事情,这种罗汉称谓深处就有各种错误了,可能是贪着五欲。

仏教里的五欲是眼耳鼻舌身对应的五种欲望,并不是财色名食睡,这是国人提的,眼耳鼻舌身各有贪欲,加一起叫做五欲。如有的人贪睡,贪穿着什么材质衣服等等,这是身贪;有的人贪吃,这是口舌贪;有的人贪图骂人畅快,有话必须说清楚,不然不行,这是口舌之贪;有的贪图好看的人事物,难看、辣眼睛的绝对鄙视,这是眼睛的贪;耳朵贪图好听的声音;鼻子贪于好闻的味道。知道好坏,这是识的工作使然,但贪是过份的,你接触到了,随缘而行,不强求、不攀缘,这样就好。

6、求现灭度。

追求马上见效,这是浅视,只盯着眼前那点小利益。有的人常常会说:“你仏菩萨不是厉害吗?让我看到,我就信你,不然我不信。”这种言辞就是“求现灭度”的毛病,做什么事情非要现在马上给我回馈,给我一个对应的结果,这种浅视的人不会做长久努力,遇到坎坷会一路狂奔而去,可不会和你同生共死的,不远离这样的人,还留着当宝贝吗?这种浅视的人在世间尚会处处碰壁。学仏可是大工程,不是轻而易举、一蹴而就的,学仏一路更可能各种坑、各种跳,浅视之人怎么面对这些?不能寄希望他战胜这些困难的。

古代名医给病人看病还有几条标准,不满足不给治,你怎么抬来就怎么抬走,所以古代医闹很少。而现在人浅视的很多,这东西我用上就要立马见效,不加激素,你不肯买单;不给你添加点佐料,你不愿意买。我想起早些MBA里的一则案例:卖正常的猪饲料给养殖户,人家不买,食用后猪的粪便颜色偏浅,养殖户觉得是饲料不好。于是加点铜在里面,粪便颜色深重了,养殖户很开心。

世人浅视的多,在学仏大工程面前,这样的人基本等于提前宣告学仏生涯的终结。不要只盯着眼前那一亩三分地,不要只惦念、记挂自己那一杆子的老少亲眷,这种格局狭小、眼界极窄。在仏教宏大的世界观下,如果能很好学习贯彻,必然可以对狭小世界观形成摧枯拉朽的效果。如果学习许久仏法,眼界格局还是非常狭窄,这种人就是不堪教化的人,也就是没得救了,不要在这样的人身上付什么努力,浪费什么时间,不要寄希望于这样的人。

就算如上这些人众以极其正确的心态来求教求法,也依然不能寄托希望,这是仏陀说摩诃萨菩萨第一亲近处的部分内容。

上一篇:《法华经》略说【308】| 安乐行品(11)
下一篇:《法华经》略说【310】| 安乐行品(13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