幻海迷局

净土往生

栏目分类

浏览排名

《法华经》略说【266】| 提婆达多品(21)

  • 《法华经》略说【266】| 提婆达多品(21)

音频在线听

 

【所言未竟,无数菩萨坐宝莲华,从海涌出诣灵鹫山,住虚空中。此诸菩萨,皆是文殊师利之所化度,具菩萨行,皆共论说六波罗蜜。本声闻人在虚空中说声闻行,今皆修行大乘空义。文殊师利谓智积曰:于海教化,其事如是。】

“文殊菩萨说完稍后自有证明,这话刚落地,就有无数的菩萨坐在莲花上从海面飞出,来到灵鹫山,在空中停下了。这些菩萨们都是文殊菩萨教化、救度的,具足菩萨的行持,共同探讨大乘的六波罗蜜,原本那些小乘罗汉们在虚空中是说怎么修行小乘的,现在都在践行大乘的空义了。文殊菩萨对智积菩萨说:‘海里教化的事就是这样。’”

前面文殊菩萨说无量,这里就有验证了,因为教学成果出现了:在海里教化、讲法的结果是成就了很多菩萨,现在都在探讨六波罗蜜了;原先的那些罗汉也步入大乘,践行大乘空义了。这就是他可以在智积菩萨前那么自信的缘故。

六波罗蜜的内容还是非常固定的,布施、忍辱、持戒、禅定、精进、般若,大乘菩萨的种种行持,我们叫做万行,其根本就是六度,也就是这六波罗蜜,或者也可以叫做六波罗蜜门,就是代表六扇通往大乘的门。有六扇门,门外对应的道就是大乘的道路。从六波罗蜜门的最初基础概念来看,大乘是有六条大路的走法,之前也常常提。有的是根本,有的是服务类的,不能完全都当成独立门径。亦如我们上学学习的语文、数学、英语,这是基础门科,更多是做辅助的,帮助其他学科更好解决问题的。

我们简单来分析一下六度。

布施能不能走通大乘路?能,可以通过布施走到各种空义中。

忍辱能不能走通大乘路?也能,也可以通过忍辱突破人我格局,从而突破相,契入空法。

持戒能不能走通大乘路?持戒最多是不犯,就算上升到菩萨戒的饶益有情戒,持戒更多还是束缚身心,虽然也可以顿入乘空,但和持戒的行持相比,较难契入空性。

禅定,这只是一个过程,不代表任何、不能说明任何,若没有般若的结果、没有三昧的结果,禅定就是闹着玩了。所以,禅定是一个过程,应该和最后的般若合并一处,禅定促成般若。若有般若,禅定则有价值;若无般若,禅定则无意义。

精进是一种状态描述,也很难单独成为一个通路,因为精进的状态可以施加在任何行持模式之上。所以,精进本身没有具体项目,不应该理解为单独一条通路。

般若和精进、禅定是一样的,本身没有具象,需要借由某些模式、某些方式、某些具体项目得以展现。而般若是六度的根本核心,有般若,禅定是好禅定、是好路子、是好方法、是好手段;有般若,精进是好方法、是好状态、是好手段、是好方向;有般若,布施、忍辱、持戒都可以明明白白、清晰了然。若没有般若,没有这个智慧,余下这五度,可能都是死路。

修六度的根本目的是拿到般若而乘空入空,了达空法、空义,这可以借助各种方法模式,不是一定的。比如虚云长老摔茶杯,比如鸠摩罗什小时候在寺院里顶香炉玩,这些能算在五度的哪一个呢?

般若,粗暴简单翻译为智慧,但汉语的智慧没有恭敬之意在其中,也没有尊贵在其中,没有庄严、没有端正等等的意思在其中,是属于简单粗暴地翻译成智慧的。我们理解的智慧,有端正义在其中吗?并没有。耍各种手段的、极其邪魅的人也可以有智慧,这就与般若携带的各种义是不同的。但汉字蕴含各种义的能力较差、含义较薄,一个词解读两三层就可以了,再多就很难了,这也是汉字太丰富导致,不需要一个词高度蕴含各种意思。

智慧,之前粗暴解释为能力,知道的能力和解决的能力,也就是智慧是能知道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能力。你有智慧,遇到问题,你可以借此解决,而解决的手法不过是知道问题、然后解决问题这两大部分,这就贴在般若上了。因为有了般若,五度都是活的、都是大招,所以五度也需要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,借此让五度成为鲜活的、灵动的、高效的、有实际作用的具象方法手段。

亦如在具体的某个戒上,怎么做、如何做;在具体的某个布施上,怎么更好、如何更对;在具体的修行手段方法上,怎么才是更贴合、更合适的,这就是般若的作用了。有这个作用,万事、万物、万法都可以因循而行,不乱不坏、井井有条、有序发展。

大乘为什么要追求般若?在世尊五会讲法里,般若部用了二十二年,相当于占了全部讲法比重的百分之四十多。为什么要花费那么大力气追求般若?因为,般若是一切法的照明,有了般若照明,万法都可以是活的;但没有般若的照明,法的效果拿不到,法就失其尊贵,法没有用。同样的一个法,有般若照明,这个法怎么用、如何调整、如何拿捏、如何契合、如何起效都可以很清晰;但若没有般若的照明,法就是一条死鱼,千辛万苦拿到手,用不起来,学了没有效果,这不是要了亲命一样。如果一大堆学佛人都学不出个效果,这法肯定没有错,是因为没有般若照明,这个法的效果出不来。怎么用不知道,怎么调整不知道,遇到什么情况,怎么做还不知道,哪有效果保障呢?如果一大堆所谓学佛人都是这样的,法运尽了,法脉断了,法走不下去,就算偶然传递下去,开启不了作用,佛教早晚会因为这样被连根拔起。

般若关乎到佛教的存亡、关乎到法运的存续、关乎到佛法是否还能行走下去利益到大众,这是生死存亡的大事情。佛陀在这个部分用了很多精力,拿出最好的状态讲解般若部,意义非凡。但末法了,正常路子获得般若,这也不是一般般的难了,也不能求佛惠我三昧、给个境界、给个般若。

我们怎么修?正常修到三昧,比如念佛三昧,那就是一切时间都在念,吃饭在念、睡觉在念、走路、喝水、说话都在念佛,长久保持后契入念佛三昧,这能不能达到?能。普通人能不能达到,也能,但也是有难度,念佛三昧算是所有三昧里最容易获得的了。我们扪心自问:一天有多少时间是在思维佛法上的?有多少时间是贴在佛法边上的?如果这些都是寥寥可数或者九牛一毛的,怎么达到念佛三昧?尤其现在很多人是在家学佛,一堆生活上、工作上、社交上的事情,又有多少时间是供自己支配的?所以这种是要拿出全部时间、精力投入才有可能获得的修行成果。普通人若能如此做也可获得,但对现在多数在家学佛人来说,是没有条件开展这样的修行的。

这也是市面上流行的一种说法,说退休了、没事了的时候学佛,这说法现在也很有市场,原因如上。但就算退休居家了,就有条件这样修行、获得般若吗?也不尽然。有人退休在家,问问是否闲得慌、是否没有事要忙呢?

所以,获得三昧,这路子是对的,但对现在的学佛人来说,尤其是在家学佛人,没有条件展开这种格局的修行,那么借此获得般若、获得三昧,这就不现实;而不能全情投入,一会挠一下、一会试探一下的,这种所谓修行就是解心焦、图个心理安慰罢了。

上一篇:《法华经》略说【265】| 提婆达多品(20)
下一篇:《法华经》略说【267】| 提婆达多品(22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