幻海迷局

净土往生

栏目分类

浏览排名

《法华经》略说【265】| 提婆达多品(20)

  • 《法华经》略说【265】| 提婆达多品(20)

音频在线听

 

【智积菩萨问文殊师利:仁往龙宫,所化众生,其数几何?文殊师利言:其数无量,不可称计,非口所宣,非心所测,且待须臾,自当证知。】

前面一段经文讲到:文殊菩萨从大海里出,携众菩萨在二世尊处修敬完毕,到智积菩萨前寒暄。文殊菩萨已经给他上一课了,但他没听讲,心不在这上面:你修你的敬,你礼二世尊足,那是你的事,和我无关。在“修敬”上着重看,就应该知道这两字可能描述了一大套的动作。这一大套动作对其他人没有任何的提点促动,这也正常,但如果对一个菩萨也没有促动,就不正常了。

如地藏菩萨痛哭流涕地说:如果不是长久劫来承蒙佛陀的提携接引,我是不会如现在这样的。话外的意思是:我能成就现在如此的种种,全都是因为无量无边的佛陀不断地提携接手,才走到如今的。所以他对佛陀的态度是什么样的?每张嘴说话都是对佛的无限尊敬和信赖,这种态度是刻在骨子里的。所以佛把娑婆交给他,佛陀安心,因为他能如说奉行,能真正贯彻释迦佛的教诲。

文殊菩萨去龙宫讲法华,他不知道龙族是畜生道吗?不知道畜生道众生更愚蠢、贪欲炽盛吗?不知道这种众生更难度吗?不知道这种众生业力甚大吗?不知道这种众生福德浅薄吗?懂,为什么还去龙宫讲法华?他是真懂众生,也是真懂法,能契合二者,让高高在上的法契合到如尘如泥的畜生道众生,因此他去龙宫讲法华没有毛病。他能讲,众生能受用,这才是佛教根本教义的大平等。都是众生,谁差谁半头啊?所谓种种差异不过是种种因缘而已,差啥补啥呗,哪有那么多执念成见?哪里有问题解决哪里,处理完继续上路,这就是度众生的路。众生哪有十全十美的,哪有什么毛病没有的,哪有没有任何问题的?有,就不干、不做、不去奉行了?文殊菩萨对此很清晰,对怎么度众生、怎么激发众生、怎么圆满众生非常熟络,去龙宫讲法华有什么不可?这就是真菩萨,到龙宫就度龙族众生,到鬼道就度鬼道众生,到哪里就度哪里,走到哪里都是道场,都是法事,都是佛事,都是妙法氤氲,都是妙音遍满,都是妙义炽盛,这种级别的菩萨是真菩萨,在做佛事。

所以,他不听《法华经》,因为他在奉行法华,这是真懂了。对比之下,智积菩萨还在满虚空法界听,但他不懂,所以还在固守着当初的本愿,只是维护佛舍利及宝塔,并不对法华有多少熟通。释迦佛也是怜悯他,许久劫数发愿追随多宝佛塔及舍利,其心可悯、其行可怜、其愿可哀、其果可叹。如果稍微听明白点,去落实一丢丢,也不至于长久劫数还是如此境界。如果自己有菩提愿念,同多宝佛说,多宝佛会阻拦他成就吗?这就是佛法,不管你听闻多久,不管你论资排辈有多高,拿到东西你就是拿到了,没拿到,说什么都没有用。古人说:“达者为师”,达到了就是对的,没有达到就算再多理由也没用。

这二世尊,加上文殊携诸菩萨及龙女菩萨,给智积菩萨上了一大课,这一课也是给我们上的。我们在佛法里学到了什么?我们在落实什么?我们拿到了吗?

我说过很多次,大乘就是研究两个事;一是度众生,二是服务于度众生,除此之外没有学任何。所有的大乘法、大乘的法门、大乘的教诲、大乘修止,如果脱离度众生,或者不是对此提供服务帮助的,都是在走偏门,不在正道上。彼时的阿难,此时的智积,都是这种路线的代表,千言万语就是做的很多、很辛苦,但没把力量用在正事上,没有干正事,那么辛苦,到底干啥了?不过是在圆满自己的执念,在用无量劫、无量辛苦、无量血泪给自己的执念填大坑。

我们可以有各种念头、想法、愿望,但如果和佛陀教导的主线是背离的、矛盾的,这些主观念头的结果可想而知。或者贴在佛教的边缘努力,虽然辛苦可见、可叹、可哀、可赞,但不是正路,终究要在效果上差出十万八千里。于后的龙女、智积和舍利弗,就是这样的证明。

智积菩萨问所度几何,文殊菩萨答无量,这里妙趣横生。两尊菩萨历劫久远,都以智慧著称,但却两个状态、两种境界、两类格局、两样容貌。懂和不懂,俨然成了分水岭。懂,你可以轻易跨越过去,是人们口里的别人家孩子;不懂,就在这边趴着、卧着、蹲着、躺着、蜿蜒于地、匍匐蠕动。所以,文殊菩萨懂了,没有一直听经,却在落实法华:虽然身不在法华现场,但心却紧紧贴在这,和佛同道、同行、同向、同念,佛陀说稍后等,文殊菩萨就随后来;佛陀说可论说妙法,文殊菩萨修敬完毕就来和智积对话,这种心心相通、紧密配合实在是太温暖了。

我们现在学佛很难有这种效果,就如多宝佛长久身教,但智积菩萨忙乎自己那点小执念而不肯听闻。为了度这尊菩萨,多宝佛久劫重教,但长久劫努力,效果也是不理想,他都没有踏上正道,度一个众生有多难?他是已经涅槃许久的古佛,已经是全身舍利俨然不散的状态了,还要这尊佛怎么教诲呢?不上道,就算在佛周围多少劫,依然不上道。亦如不能求“佛惠三昧”是一样的,佛是没有办法给你一个修行境界的。佛在引导,但自己执念深重,就是不肯配合,视而不见、充耳不闻,这种所谓学佛人少吗?纵然有福报不掉队,贴在边缘不远去,可也是迟迟走不到佛陀希望的效果中去,因此多宝佛带了这样的一位侍者菩萨,那心情真是一言难尽。

多宝佛为什么每每听闻?他为什么不同意“当还本土”?此时若佛陀目光凝视,应流溢出无量怜悯,凝望在这位叫做智积菩萨的身上。每每听闻,多宝佛难道不希望智积能忽然懂得、幡然醒悟吗?每每携塔应现都有这样的可能,却在不断地接受失败后告终,直到释迦佛在这娑婆,文殊菩萨在龙宫,龙女成佛在无垢。过去佛(涅槃许久多宝佛、佛位退回的文殊菩萨),现在佛(释迦佛及其分身诸佛、龙女),未来佛(龙女、被授记大众及一切大众),在如此浓墨重彩的上演下,这位号称智慧累积的菩萨才有机会走上正途。

度一个众生,多难啊?!

度一个众生回归正道,多难啊?!

度一个众生成就菩提,多难啊?!

这其中的艰苦决绝不可想象,不可思议,不寒而栗。随顺佛陀教诲,这是安慰佛心;如教奉行,这是供养佛心,这才是佛陀期盼、佛陀等待、佛陀乐见的。但在此之前,对法理的理解不啻于天堑横亘在前。不理解,怎么去做啊?理解不了,怎么做好呢?理解不透,怎么做明白呢?佛放下所有一切,舍诸妙土一切乐事,于恶浊境慈悲跋涉,这是悲心无量。

我们要随顺佛陀的什么教诲呢?经文众多,汗牛充栋,依止哪个?说来说去,最后不过是:你要自己解脱,你要帮助他人解脱!也就是大乘的自利利他、自渡渡他、自觉觉他,这是佛陀教诲大乘弟子的核心区域。

但现在我们依什么解脱?靠什么解脱他人?找到这条路,真实送达利益,真实保障效果,你就是随顺了佛陀教诲的核心,就是符合了佛陀所有教诲的核心价值。虽然这样的门径路线可以很多,但真能如此,方是佛子。

上一篇:《法华经》略说【264】| 提婆达多品(19)
下一篇:《法华经》略说【266】| 提婆达多品(21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