幻海迷局

净土往生

栏目分类

浏览排名

《法华经》略说【252】| 提婆达多品(7)

  • 《法华经》略说【252】| 提婆达多品(7)

音频在线听

 

佛告诸比丘:尔时王者,则我身是。时仙人者,今提婆达多是。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,令我具足六波罗蜜,慈悲喜舍,三十二相,八十种好,紫磨金色,十力、四无所畏、四摄法、十八不共、神通道力,成等正觉,广度众生,皆因提婆达多善知识故。

“佛陀对大众说:‘那时的国王就是我,那时的仙人就是现在的提婆达多。因为提婆达多这位善知识的缘故,帮助我具足了六波罗蜜、四无量心,具足了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、紫金色身,具足十力、四种无畏、四种摄受众生的方法,具足了佛的十八不共法及神通道力,成就无上正等正觉、广度众生,这些都是因为提婆达多的缘故。’”

这一段里的十二个结果,随便哪一个都够说上几天的,都不是一个简单的内容,如果只是字面意思、官方解读也不复杂,但每个里面所包含的义理妙趣,这是说不完、说不尽的。

“善知识”是一个绕不开的内容。从来源上来说,有三大类:最高来源是佛陀、等觉菩萨、妙觉菩萨这类,差一点的是余下诸品的圣人,最差一类就是来源人天道中的。就算最差的凡品善知识也需要具足八大项,至于个人修为、世间地位、影响力等等就不多说了,之前提到要广泛涉猎大乘经典,这条也不算多难;还有一条是需要相当证量,这条标准存在,想冒充善知识几乎都是不可能的。

佛教里提到的“知识”是用以称谓人的,不是文化这类内容。知是知道,也就是你听闻过他,他的大名你是有耳闻的;识是你们互相认识。知识包括两类:一类是你耳闻对方大名,但暂时并没有互相的交集,属于神交;一类是你也知道他的名望,他也认识你。在此基础上,满足种种善的标准、修为境界标准,这个人可以叫做善知识。

现在随着广泛资讯,有很多人被我们听闻了解,这属于知的范畴,即我听过他的事。这就需要对方有世间影响力,如果没有影响力,我们怎么听闻他的事迹?亦如现在有的综艺节目请流量嘉宾,然后各种信息、各种评论甚嚣尘上,这是人家有流量,蹭他热度,从而保证这个节目有人看、被关注;如果请的都是没有名气的平常人,因为他的世间影响力差,节目的收视率就很难保证。

为什么善知识需要世间影响力、世间知名度呢?如果你有善德,闷在被窝里,门外都没有人知晓,你的善德可以影响的范围就太小,不足够具有带动作用,没有榜样力量。

佛教徒需要这些虚妄名望吗?实际上不需要。但如果你想帮助佛法流传广布,是需要的。佛教诞生之初就有八王共命一事,有八个国王和佛同日出生,这才导致心狠手辣的阿阇世没有办法杀死自己的父亲,最后只能囚禁在重重围困的牢狱里。阿阇世非常残暴,连母亲都要杀。夺王位为什么不杀了他父亲,以绝后患?因为杀不死。这事是谁告诉他的?就是提婆达多。提婆唆使阿阇世夺王位,然后帮助自己杀了佛,佛一死,八位同命的国王也就只是一个可以被宰割的肉体了。阿阇世小时被丢在井里,摔坏了手指,长大后被提婆挑拨,也知道前世被催死的事情,为此和父母激生仇恨,最后形成了《观无量寿经》里记录的那种场景。

佛教诞生之初八王共卫,这八位国王都是佛教的大拥趸、大护法。当时,佛教能在婆罗门教上千年积习浓重的地方站住脚跟,也确实是因为走了上层路线、依靠国家力量的。

梁武帝和达摩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,达摩到中国来,遇到了梁武帝。这时,梁武帝的名号他是听闻的,但他的名号梁武帝不知道。虽然彼时达摩是佛教衣钵传人,地位等同于迦叶、阿难,是彼时佛教最高领袖,但没有人认识。他找梁武帝聊天,撅了梁武帝的傲慢、贪功、着相,可也撅了走上层路线的机会。达摩的玩法就太硬了,不了解中国人什么脾气,来了就想走上层路线,也是心太急,结果效果不理想。他如果换个玩法,也如宝志公那样慢慢养出威名,以梁武帝那种情况,一定会主动找上门,磕头如鸡啄米一般地求他出山。可达摩彼时也是有脾气的:既然上层路线没有希望了,只能走其他路线。但其他路线的缘分要养、要等。远走少室山,这一等就是九年,也通过九年的面壁,慢慢积累了些神奇名望,才有了后续的可能。

这就是善知识为什么要有世间影响力,如果彼时他有宝志公的影响力,他需要在少室山面壁九年吗?弥勒菩萨之前叫求名,善结交权贵,他彼时就是在寻求积累世间名望和影响力,只不过先积累名望,而忽略个体提升,终致意义价值不大。相反,如果个体修为提升到足够合适的高度,再积累世间名望就容易许多,也利于宣传法音。

善知识的这些标准都是架构在方便佛法传播的基础上的。如果只有世间影响力,但自身修为不够,甚至恶名流布,他想宣传佛法就要做浪子回头。人意识里的先入为主很难除去,如果听闻到对方的恶事在前,就算后续做了多少补偿修改,都很难让对方重新认识、接受他。

还有一个人类的恶习就是“好事不出门,坏事传千里”,几个人蹲一起聊八卦,少有说谁家谁多善良、多孝顺、多贤德的。各位扪心自问,自己聊的八卦、或者听到的八卦是否多以坏事为主呢?积累世间善名,这本身就不容易,谁还没有点毛病,没些什么过错?就算世间的善知识也难免有黑料,所以想做世间善知识这很难。

如果以圣位善知识出现,本身毛病、习气、错误就和人不能比,不站在一个格局高度上,自然容易许多。圣位善知识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,亦如现在,想找个初果罗汉都不容易,想找菩萨应世的善知识就更难,级别越高就越难遇到,因为我们的善缘圣缘不够厚。就算善知识在前,我们也还有堕落到人相、寿者相的麻烦里,依人未依法的陷阱里。所以,善知识需要广泛涉猎大乘经法,得有些硬货,不然你的善行没有理论依据,没有法理支撑,只靠嘴说是不行的。

亦如我和大家说的这些,若是脱离法理支撑,这些都是废话。如果脱离法理支撑,普门超度是啥?那就是吃撑了乱弄的东西。普门施食是啥?就是乱搞,是欺师灭祖。“之前没有听过、没有见过、不知道有这种方法。”这类的观念早些有,现在有,以后还会有。如果脱离法理支撑,这些方法都会被人诟病,现在也有人理解不了,那是因为你的法理不够深厚,这话没有挑衅的意味,只是实事求是。

系统提供的方法,或者那些没有被纳入系统的方法,有几个是你真正靠法理获得支撑而信赖的?你不理解,怎么和别人说?你不说,别人怎么接受?依然抱着自己的惯性思维,拿了自己的老套路、老经验、老门路方法,以审视挑剔的眼光,盼着、等着你出错,出一点错就能轰得你连渣渣都不剩。这是人性如此,人就这样,不能太抱希望。别人能不能理解这是后话,你自己能理解多少?能理解多深?能理解多宽泛?这是要摆在头里说的。

这就需要自渡渡他了,需要你自己了解方法、运用方法、见证方法,这样你可以毫无阴霾地和人介绍这些内容;但如果自己都收效甚微,你介绍别人,或许别人缘分、悟性、善根都更好,但这也不能寄希望,这是小概率的事情。

你越深入大乘经法,越少固执己见,我们的这些方法就越容易在经教里找到印证。我也不想只和大家分享这些(普门救度系统)层面的内容,但能力有限,我所能取证的也只是这一点点,再说其他玄妙的部分也不是我能力之内的,说来也是拾人牙慧、嚼舌根罢了。

上一篇:《法华经》略说【251】| 提婆达多品(6)
下一篇:《法华经》略说【253】| 提婆达多品(8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