幻海迷局

净土往生

栏目分类

浏览排名

《法华经》略说【250】| 提婆达多品(5)

  • 《法华经》略说【250】| 提婆达多品(5)

音频在线听

 

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

我念过去劫,为求大法故,虽作世国王,不贪五欲乐。捶钟告四方,谁有大法者,若为我解说,身当为奴仆。时有阿私仙,来白于大王,我有微妙法,世间所稀有,若能修行者,吾当为汝说。时王闻仙言,心生大喜悦,即便随仙人,供给于所需。采薪及果蓏,随时恭敬与,情存妙法故,身心无懈倦。普为诸众生,勤求于大法,亦不为己身,及以五欲乐。故为大国王,勤求获此法,遂致得成佛,今故为汝说。

这是本品第一段偈文,大意和前面经文一致。

偈里提到彼仙人叫做“阿私仙”,这个名字汉译为“端正”的意思,但再做拆解,这个名字也不甚好。

在佛教经法里,“阿”是大的意思,阿罗汉、阿修罗的“阿”都是大;si的音译字非常多,但译经团队却用了“私”字,来对比汉译“端正”的“阿私”,其中内味很重了,这就好像是听到了正反话一样,叫了一个端正的名字,却做了一个极其自私的事情;或者是以其自私寻求端正。当然阿私仙对世尊成佛有助力,尤其是此段经历中开启法华因缘,所以对阿私仙的风评几乎是一边倒。

但我们要从结果看事情,也就是结果为导向。我私觉得:佛教就是结果为导向的教学系统。各位有空可以看看《楞严经·二十五圣圆通》,洗澡也好,闻香味也好,脚扎毒刺也好,能达到圆通就是好的;但达不到圆通,借此没有办法获得大的开悟、圆照,洗澡就是洗澡,烧香就是烧香,脚被扎就是被扎,和圆通没有半毛钱关系。

佛教的方法真是非常多,可以星罗棋布,可以汗牛充栋,可以填海弥天,但达到效果才是好的,达不到效果就不那么好,乃至就是错的,这是赤果果的效果第一,有效果说啥都对,没有效果就别扯。这个态度在很多大乘经文里也有阐述,为什么要这样?这是非常刚性的标准。有效果,你做得对,你的路子对,你的方法对,你做错的那些事也都可以是对的。

这也奠定了我们的转业缘为圣缘的路子,这个转换路线是从效果导向结出的。对大家而言,效果有很多,有可见的、有不可见的,有暂时可知和暂时不可知的,种种不同。我也常常举例子,就像倒水一般,杯子是否能装满,这是倒水是否有可见效果的标准;而杯子迟迟装不满,要么水太少、杯子太大,要么杯太漏,要么就是灌水不勤劳。当然,也不是一下就倒得满,这个过程要有,不要断章取义,把倒水过程节略掉了。在接受过程的前提下,杯子迟迟不满,肯定有不满的原因,就算你看到一直都有半杯水在,那也不是一个理想状态。如果你努力许久,杯子都不曾满、不曾大幅度提升水线,为什么努力之下杯子却这种表现?如果你不知道杯子漏,努力一生,到最后才知道,这是不是太揶揄、尴尬了?谁想这样呢?

对学佛大众而言,能得现世福利这自然是可见的,但很多努力是不见现世福利的,这一生的努力在此一生是没有可见结果的,乃至要推延到多少世以后才会彰显这个福利。可这也令佛法被人诟病,什么苍天无眼啊,什么好人没有好报啊,什么坏人活千年啊……这类的怪话我们听到好多,不过是因为彼时的努力没有得到现世福利,就像倒了一辈子水,杯子不曾有满的迹象,你如此努力却没有迹象上的可见改观,你还努力啊?那路对不对啊?那路就算是对的,你是否做对了?

反推一下,我们就可以少走多少辈子乃至多少劫的弯路;可无数学佛人也不曾有反推一下的思维,导致无量劫来在做炮灰。我不想做炮灰,所以面对各种案例,很乐意去分析其中的利弊优劣,习惯于这样思维,从而拿捏要做什么、不做什么,可以做什么、不可以做什么。

前文提到世尊和阿私仙的两个时空对比,结果差异很大:彼时阿私仙还是老师,教导国王学习法华,对学生提要求条件,接受国王千岁的大供养,但漫长劫数过去了,他最高成就到哪里了?最高成就到菩萨位了。这和世尊前因后果的对比下,差异如此巨大,原因在哪里?

你想学明白佛法,这就是契入口,就是明白佛法为什么在世尊这弘大如是,在阿私仙这却如此,弄明白这些,佛法的很多内密就得以窥探了。

前文文殊菩萨说到世尊放光因缘,菩萨提到当时他的一众弟子中有一个菩萨叫做“求名”,是他八百弟子中最晚成佛的一个了,而彼时佛陀托付给他的十六王子早已成佛。同样的老师、同样的教法,十六王子就先不提了,为什么八百弟子中还有燃灯佛和弥勒菩萨之别?这个差异从哪里来?对于别人成佛早晚这件事,佛系的态度应该是各有因缘,但这明显就是幌子。什么因缘?早的因缘是啥?晚的因缘是啥?难道就是因为某佛这样安排,才这样落实?哪尊佛是大官僚,这样搞计划呢?

还是各自努力下的差异了。求名就是晚成佛的因缘,怎么不求法呢?求法的、求解脱的、求戒的、求智慧的、求般若的、求三昧的、求大自在的,早成佛了!好在“求名”的圣缘强横,若圣缘不强悍,还不知道要多久才能解脱乃至成就,乃至示现成佛。

法界十道的种种差异就是如此而来,阿私仙和彼国王的差异也因此而来。这在告诉我们什么?你以什么态度、怎么面对佛法,你配享什么样的结果。这些种种差异,和法有关系吗?有。和老师有关系吗?有。但这关系都不是最大的,关键还是在个人身上,种种差异都是如此。

我们听闻那样一句话:一切皆因遇缘不同而有差别。一切种种的差别都是因你遇到的缘不同。为什么遇到相同缘的条件环境,还是有不同差异呈现呢?最后还要落到个人的身上。因为个人的种种不同,导致对应的缘得不得彰显、得不得阻塞。

这就像一个班级里的孩子学习好坏不同,为什么如此?不能怪罪班级不好,不能怪罪老师太差,不能指责这个班级的客观环境,除此之外的部分就是更大影响的关键。这就很简单了,你学习不好,佛系态度是:你没有做法布施,所以不得智慧受用。你没有做法布施,所以你招感的家庭也都是这样的,物质遗传也是这样的基础,你想好好学习,遗传条件都不支持。这差异我们可以怪罪先天,古人的先天也往往就停在了孕养生娩上了,出生之后都是后天因素了,可这个高度的先天因素不足够解释那么多不同。不把因果观带进去,不把因果观拉长到几生、几百生、几万生,也依然不能解答差异的原因。所以,学习好坏有你这一生的影响,但也有之前自己努力的影响,这个努力方向就有好有坏了。

亦如你们来学佛,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速度是怎么样的。和自己过去对比,因为自己是存续状态,所以这个对比很难客观。和同期对比,同样年头的同学,你在中游还是在上游?很多下游都不知道哪里去了,咱们不比那些下游的。你为什么在中游疲于奔命也还是龟速?这一生的努力是可见的差异点,你是否足够努力,对此有很大影响。如果努力相同,结果还不同,这又要怎么解释?最后还是要通过三世因果来解答这些。解答只是解答了,告诉你原因,明白了道理,但这不解决问题,你明白为什么慢了,知道他人为什么快了、为什么好了、为什么妙了,是不是要学习、要改变、要向人家靠拢?如果我就不,我不乐意,这是和自己有仇了。

上一篇:《法华经》略说【249】| 提婆达多品(4)
下一篇:《法华经》略说【251】| 提婆达多品(6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