幻海迷局

净土往生

栏目分类

浏览排名

《法华经》略说【249】| 提婆达多品(4)

  • 《法华经》略说【249】| 提婆达多品(4)

音频在线听

 

时有仙人来白王言:我有大乘,名妙法莲华经,若不违我,当为宣说。王闻仙言,欢喜踊跃,即随仙人,供给所需,采果汲水,拾薪设食,乃至以身而为床座,身心无倦。于时奉事经于千岁,为于法故,精勤给侍,令无所乏。

国王为听大乘的《法华经》,千岁供其走使,一切事务亲力亲为,只是为听法而已。听完了就能明白吗?明白了,就能做明白吗?做了,就能不偏差吗?不偏差,就能一路坚持到底吗?后续还有一大堆的东西,但这第一步能听闻的机缘,国王是用千年辛劳换来的。

我们为听闻大乘法、妙莲花做啥了?我们听闻《法华经》完全是占便宜的事情,占了大便宜,但还有人不会占,利益不懂得拿。我们说的各种内容都有着力点、落脚点,也就是让自己运用的契机,你拿到利益的关键就在这。这个方法用的契机、怎么用、如何用、用完怎么调整等等,这就是拿利益的方法。你不会拿利益——人家说什么我就去做了,我不管有没有利益,我不管用得对不对,我不管用的环境状态是否契合,我不管你说了那么多废话,我就这样做了!这是拿利益的态度吗?一个方法不会用,用得磕磕绊绊,用得匪夷所思,用得里出外进、奇形怪状,怎么有利益啊?如此简单的东西都学不明白。你们去看看,那么多佛经、各种方法,哪个简单?哪个不比我们这些复杂、深奥、门槛高?

国王千岁供其走使!这话听明白了吗?我对你们提过什么要求吗?唯一的要求不过是别打扰我分享罢了,但就这要求三令五申,也常常被突破下限。

天人为什么很难成就?天人不过也是众生之一,从本性根本上来说没有什么差异。但天人长久处于享乐中,不习辛劳、不受苦烦、不乐被要求管束,自然在需要努力的路上很难走下去,每每提到试着做做,几乎都是迅速放弃,选择往生了事;反而是那些苦过、难过的众生,如果不是出于沽名钓誉,他们选择成就之路是真容易成就。那些以为选了这条路就能多占便宜,而没有真正打算付出努力的众生,也依然是走不通这条成就之路,这对我们而言也依然如此。

各位应该十分了解,解脱之路就是往生极乐的效果受用。在这里,解脱是垫底效果,但也不代表能轻易拿到手。我不想批评谁、不想指责谁,但此处需要例子才能更为圆满,可说了例子好像专指了谁,在《法华经》的平台格局下专指谁,这是极其不明智的,所以虽然有很多那样的例子,但很抱歉还是不能说。就一个往生都能搞得七荤八素,这也是真无奈。在这里,如果连此基础都拿不到手,真的要质疑你们来这里的动力和性质了。

当然最理想的是两手抓:先把往生解脱的事情弄扎实,在这样的基础上寻求成长和成就,这就是步步为营,不会竹篮打水一场空,可就这保妥的路线设置还是不容易让人都满意。众口难调,不满意我也没办法,谁叫咱们没有根基,不够支撑实修出轮回呢?如果这条腿不断不残,佛法的路线也不至于走到现在的净土一支独大了。

国王前面宣令提到自己愿终身供其走使,这段提到他如此奉行一千岁,可以大致理解为:国王彼时已经非常老了,在人寿无量的时代,他以余下的一千岁寿命奉养于这位仙人,只为听闻法华,以如此老迈的身形还能事事亲为。对比下,我们是不是要极其惭愧呢?

非常可惜,在这千岁里,仙人教导如何、国王学习如何都没有被提到,后文释迦佛提到此,仅是因为听闻法华的机缘,而没有提到听闻的受用结果。后续的慈悲喜舍、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、六波罗蜜等等,这些可以和听闻法华挂钩,但彼时一千岁的结果并没有提到这些,从这里可以看到,这一千岁的教导学习不那么乐观。

我们还是要再次做个对比:千年听闻跟随,这实在是不可想象,但效果又不理想,为什么呢?这是什么缘故?难道经法有问题?还是求法修行的人基础差?老国王能如此奉行落实,可见听法者根性状态不差。那么差在哪里?差在仙人身上。

首先,在前文我们应该知道:能持法华、流布法华的、被佛陀敕令如此的,这都是大菩萨级别(我们这是占便宜心态,不合适往这上面贴),而此处前前后后提到仙人,也只是仙人,并没有在后文提点出彼时这仙人就是菩萨。这个是格局问题,很重要。经法文本如此,大家都可以平等机会面对,但能在其中挖掘出什么东西,挖多深、多妙的法出来,这是格局使然,彼时仙人的格局明显不够。

再有,若仙人彼时格局够了,就应该以平等心面对这个听法的国王,毕竟国王也是听闻法华的人,怎么可以以其身为做床座?虽然这里体现了国王的恭敬谦卑和为求法舍弃一切的精神,但作为讲法者,尤其是讲法华的人,怎么可以如此对待一个听法华的人?这格局明显就太狭促了。

前面提到多次,能听闻法华机缘甚大,若能落实,这就是菩提路、就是菩提果;如果这个听闻法华的人能这样按经文落实,怎么说也是未来可期、菩萨果位可期,且从国王千岁努力不辍的行作来看,彼时仙人应该能看到国王如此努力,会很快成就菩提,怎么可以如此走使?能如此安心走使这老迈的国王,仙人的格局明显差出很多。因此来说,彼时的仙人也就是一个传输管道,自己并没有十分掌握法华的要义精髓,这个判断贴到提婆达多身上就再合适不过了。

虽然有经文说到提婆达多堕落地狱并没有受苦,可这终究也不是一个好榜样。彼时国王听闻法华,此时释迦佛分身无量、成佛久远、佛寿绵长;彼时仙人为国王讲授法华,而此时提婆堕在地狱,虽不受苦,这差距也是一目了然。因此,再大胆推测:仙人彼时为什么是仙人,而不按《法华经》的惯例称谓菩萨?确实他只是寻求自己的享乐在前了,只是把经法当成谋求利益的工具了,而没有真正依靠经法,所以他才有后续无量漫长劫数里还是众生的局面。

这给我们提了一个醒,也算敲了一记响钟:纵然你我此时听闻法华,或者以后也能分享流布尊经,如果发心不够,《法华经》也不能让你我真正成就。如果发心是错的、偏的、狭小、卑劣的,纵然在法华的格局平台下,也依然是生死凡夫,就算以后早晚会成佛,也是在这个经历里没有获得了多少助力。在法华的格局平台下,尚且不能获得显然的助力,这格局也实在堪忧了。

以什么发心面对法、面对大乘法、面对法华?在这样的基础上,行、作、愿、念的匹配后,乘以时间与付出的努力,结果就会呈现出巨大的差异,这差异我们也依然适用。

上一篇:《法华经》略说【248】| 提婆达多品(3)
下一篇:《法华经》略说【250】| 提婆达多品(5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