幻海迷局

净土往生

栏目分类

浏览排名

《法华经》略说【246】|提婆达多品(1)

  • 《法华经》略说【246】|提婆达多品(1)

音频在线听

 

【尔时佛告诸菩萨及天人四众:吾于过去无量劫中,求法华经,无有懈倦。于多劫中常作国王,发愿求于无上菩提,心不退转。为欲满足六波罗蜜,勤行布施,心无吝惜,象马七珍、国城妻子、奴婢仆从、头目髓脑、身肉手足,不惜躯命。时世人民寿命无量,为于法故,捐舍国位,委政太子,击鼓宣令四方求法:谁能为我说大乘者,吾当终身供给走使。】

“这时佛陀对各位菩萨及与会大众说:‘我在过去无量劫里求《法华经》都没有懈怠疲倦过,也曾经很多劫里做国王,那时候就发愿追求无上的菩提之道,这个心意没有退失疑惑过。为了满足六度的修持,勤勉奉行布施丝毫没有吝惜过,象马、珍宝、国家、城池,乃至妻子、孩子、奴仆、随从,还有自己的身体都没有任何吝惜。

有一回,那时世间人民的寿命无量漫长,我为了追求法的缘故,舍弃国王的位置让位给太子,然后颁布宣令求法:谁能给我讲说大乘法?如果有谁这样做,我愿一辈子都听他使唤安排。’”

这段经文大略分两个部分:一是释迦佛说自己在过去劫里为求法非常努力,非常辛苦;二是举了一世作为例子,做国王后让位了,自己寻求大乘法,并发誓一生听其安排命令。

讲这段是什么意思?如果单提这一段,自然看不出太多前因后果,但接着上一品就能理解了:佛陀几次喊话也没有人应声,佛陀知道原因却并没有明说,这里举了自己过去求法、求大乘法、求《法华经》的例子,以这样的例子为与会大众做一个榜样。

这个例子所蕴含的就是当下大众所缺乏的,也就是与会大众没有做到的,是什么呢?过去世常常做国王,做国王时常常寻求佛法,乃至各种布施,以这样的努力来寻求法,就是强调在寻求法的态度上的问题。反观上一品不难发现,与会大众求法的态度确实有问题。佛陀说过去无量劫里自己为求法各种布施,可以说毫无底线地布施,这态度我们自然无法比了。

我们还在各种盘桓中,把佛法和其他杂事当成并列选项,对法的珍视程度就不够,态度也不可能足够了。把佛法和杂事当成并列选项,这已经算是好的了;还有多少所谓学佛人把佛法放在各种杂事之后,可以说鸡毛蒜皮的破事都比佛法重要。这态度就算听闻法了,又能有多珍重、多金贵、多爱惜呢?你不把佛法当回事,能在佛法里有多长足的收获和感受?这是对等的关系。

你重视和轻视,佛法本身无所谓,但你获得的效果就不一样。这不一样从哪里来?他弃国舍家、不顾躯命所听闻到的法,他会以什么态度面对?我们轻而易举就听闻的法,又会以什么心态面对?因为释迦佛无量劫为求法付出极多,所以对法的珍视程度是超越那些被布施的种种的。

我们看举例中的那些布施内容:一是外在的物品珍宝,包括国家城市;二是自己的家人和仆从眷属;三是身体。我们思维一下:为了听闻佛法,自己舍弃过什么,布施过什么呢?如上那些布施内容是多世、多劫都在做的,而不是只一辈子就把这些做完的。为了求法,他长久劫数里所做的布施太多太多,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说得完的。做这些只为一个目的,就是求法!

这种对待法的态度,自然会在内心里产生对应级别的信愿行。而我们轻飘飘、若听若不听的、无所谓听不听的,这样的态度产生的信愿行又会是什么级别的?

在不同格局的信愿行下,释迦佛成佛了,分身佛无量无边、无数无央,佛寿无量无边漫长,所度之众更是不可计算比喻,这就是他对法珍视态度下的可视效果。三净其土,容所有分身佛,只是可视效果的冰山一角,到《从地涌出品》时爆发出极其恐怖的部分——其中的大菩萨成菩提许久,连马上要做佛的弥勒菩萨一个都不认得,那样的菩萨数量众多,是释迦佛过去教学的成绩之一而已。彼时,弥勒菩萨已经是妙觉菩萨,能忆宿世本末了,绝对宿命通的,但他不认识那些从地涌出的大菩萨们。他做菩萨也相当漫长,马上要成佛的状态了,能见的宽度长度深度仅次于如来了,可就是这点差距,他不认识那些下方世界的大菩萨。说明那些大菩萨成菩萨后,弥勒菩萨还没有上道呢。

这就是释迦佛教学成绩的一部分。各位想一下:这样的一尊佛陀为了救度我们,为了我们,还要有一个分身非常努力行作,各种布施修行,才抢在弥勒菩萨前成佛,他需要这样吗?作为佛,他不需要,但作为凡夫众生,我们需要他。

上一篇:《法华经》略说【245】|见宝塔品(24)
下一篇:《法华经》略说【247】| 提婆达多品(2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