幻海迷局

净土往生

栏目分类

浏览排名

《法华经》略说【175】| “宝”

  • 《法华经》略说【175】| “宝”

音频在线听

 

【尔时世尊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

是二千声闻,今于我前住,悉皆与授记,未来当成佛。

所供养诸佛,如上说尘数,护持其法藏,后当成正觉。

各于十方国,悉同一名号,俱时坐道场,以证无上慧,

皆名为宝相。国土及弟子,正法与像法,悉等无有异。

咸以诸神通,度十方众生,名闻普周遍,渐入于涅槃。】

这时佛又以偈重新说了下给两千人授记的相关部分。

本节试着阐述一下宝相的相关。 

“宝”这个字现在从造字角度来说,一个房子里放了玉石,这就是宝了;也就是把玉石放在屋子里、收藏到屋子里。宝玉石现在种类很多,从老牌的红蓝宝、玛瑙、水晶,到新晋的钻石、碧玺,再分出很多细细的枝杈,又是田黄,又是翡翠等等。

古人定义为:石之秀者为玉。也就是因为这份所谓的秀,而区别于普通石头。再把有秀的石头放到屋子里而成了宝。所谓宝玉石,本质不过也是石头,只是在物质层面多了一层秀色,在人为层面多了一份收藏。

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宝?把这个玉字扩编一下:你所在乎的,可能都是你的宝。你在乎什么,你就会珍藏什么,也会保护什么,会小心忌惮得失于什么,因此这个宝在人生三苦里对应坏苦,你所谓的种种宝难逃败坏之苦。

我在高中毕业后就自己背个小包去了岫岩,专程去了玉石矿溜达,那时候玉石非常普遍,走路上随便一脚都能踢出品相不错的玉石,在玉石矿附近的农户家,墙壁里不少的石头是玉石的,当然不会打磨光滑而是那种璞玉、带石皮的。鉴于根本没有人管,所以就一路捡些小的玉石,很快就拾了一小背包,因为毕竟是石头的,太沉,没有办法再装了。回家后也没有加工设备,只能随意堆放在窗外的花栏里,其中有块不小的被我妈常年征用为压酸菜的石头。那些放在花栏的玉石,没过几年其中的水头就已经消失不见了,不仔细看不出和石头的区别。这些玉石落到能工巧匠手里,或许还能做出个什么小玩意,但对于没有加工设备的我来说都是浪费,虽然有一套刻刀,但岫玉太硬,下刀很难,尝试两回,最后还是放弃了。

一个所谓的宝,以石头来说,被古人炒得很热,说君子如玉,至于君子如玉的什么,这或许见仁见智,但因为石头多了份秀色,那么君子也当是比普通人多一份秀色。君子的那份秀色应该是什么呢?古人给君子定了很多美好的品德,而且还得兼备,这就很难达到君子的刚性标准。比如君子谦谦,你不谦虚,能不能叫做君子?如果只是谦卑有礼,却进退失察,是否合适叫做君子?后人在君子这个莫名其妙的概念下,不断贴加刚性标准,差一条都不是君子了。

学佛自然没有那么多模糊标准,你想与众生不同,你要有一份不同的秀色,学佛怎么成就这份秀?众生做啥呢?圣者做啥呢?二者一对比,秀不秀就马上露出马脚了。

众生怎么成就为众生的?比如说,众生因颠倒而成,颠倒众生的是什么?解决了这个原因,就可以不是单纯众生了。什么叫做颠倒?佛教说四颠倒,常乐我净这是涅槃四德,不常乐我净就是四颠倒了。借颠倒而说,众生因有四颠倒而成众生,圣者因有涅槃四德而成就圣者。不过是对应四德的高度、深度、宽度有差异,而有涅槃的差异、有成就的差异、有果位、境界、心行的差异。

这就如同五会法身一样:戒、定、慧、解脱、解脱知见!这五分就是五个法身的对应项目,每一条大项目里有众多小项目、小细节,圆满这五个部分就是法身圆满,这五个部分怎么圆满都不知道,就暂时不要奢望法身圆满。

这就如同选择宝玉石,也要在各个项目里打分,每个项目分值越高,整体的宝性就越高,也就越少见、越难得、越值钱。成圣也是如此,你的宝性越高,就越少见、越难得,自然可以成就越高、果位越高,越值得推崇,越值得供养、赞叹、礼敬、皈依。

众生为什么颠倒?因为认假为真,拿假的在那说事,把鸡毛当令箭了,难道他不认识鸡毛和令箭吗?这是白痴问题,自然不会存在。但为什么就有拿鸡毛当令箭的局面发生?就是大家的认知差异不同,在他看来是这样的,但在你看来是那样的,这个差异下同一个事物呈现出不同效果来,也就出现了鸡毛或令箭的不同效用。对他而言,这就是令箭,不得不做,天塌下来也要去做;但可能对另一个人而言,这什么都不是,什么都不算。对众生而言的令箭,可能对圣者而言就是什么都不算,什么都不是、不值一提;同理,可能对圣者而言的令箭,对凡夫而言也是什么都不算。

你愿意成为圣者还是凡夫呢?你原意成为玉石,还是普通石块呢?你愿意被当成宝,无量珍重、无量卫护、无量呵护,还是只当某个人的宝,此人一去就此一文不名呢?

如前和大家分享过往生的种种差距,对下品往生、上品往生而言,差距很明显,为什么上品生,阿弥陀佛带着二十五大菩萨还有其他菩萨罗汉来迎接此人?经文里我们看得到,有清净海众随同佛菩萨来迎接,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场面?那是因为你在他们心中是宝,所以他们来迎接你,也就是说你开发显现的宝性,是他们都认可了知的,因由这个共性同来接引,就不是派两个代表接下算了。

为什么同样往生却待遇不同?难道佛菩萨分别心那么严重吗?他们做什么、做不做、做到什么程度,完全是随缘显化的。这个缘分为两大部分:一是他本身宿愿,二是你的宝性的彰显多寡。

我们知道,佛菩萨接引往生是法身层面工作的,并不是本体动摇。阿弥陀佛在极乐与无量大众讲法,说两句话,然后就按下暂停键,说我去接个人?!十方世界多少众生往生,他还能稳妥讲法吗?所以,不是本体来接引,而是法身工作,这个原则过去强调很多次了。

因此,你不要和阿弥陀佛谈什么交情、谈什么感情、讲什么条件、提什么要求,他是法身工作,不会和你讲任何条件。你讲条件,只是你不懂,这就是裹挟了一层颠倒。正是因为他法身工作,而法身成就是菩萨道结果使然,法身的工作原则还是以宿愿为大根本,过去发下的愿与现在圆满的愿,借此开展工作。

我们想往生,就要满足阿弥陀佛法身工作的标准,满足他的宿愿,成为他法身可以接引的对象,而不是请佛慈悲、请佛哀佑,这都是路走偏了。但这些言辞现在还是甚嚣尘上,你我是否有能力和佛陀本体获得沟通?如果没有这个基础,谈条件的对象是一个坚决执行工作原则的法身,这谈就没有任何效果了。

上一篇:《法华经》略说【174】| 短线解脱
下一篇:《法华经》略说【176】| “宝”之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