幻海迷局

净土往生

栏目分类

浏览排名

《法华经》略说【156】| 问问题的基础心态

  • 《法华经》略说【156】| 问问题的基础心态

音频在线听

 

【妙法莲华经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

尔时阿难、罗侯罗而作是念:我等每自思惟,设得授记,不亦快乎。即从座起,到于佛前,头面礼足,俱白佛言:世尊,我等于此亦应有分,惟有如来,我等所归。又我等为一切世间天、人、阿修罗所见知识,阿难常为侍者,护持法藏,罗侯罗是佛之子,若佛见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者,我愿既满,众望亦足。】

“这时阿难和罗睺罗这样想:我们也常常想,如果获得了授记,那多快乐呢?就从座位上起立到佛前,礼拜完毕对佛说:‘世尊,我们也应该被授记。因为我们也想成佛,还有我们也是为一切大众所熟悉认识的,阿难作为佛的侍者,护持法藏;罗睺罗作为佛的孩子,如果能被佛授记,我们的愿望就满足了,大众的愿望也满足了。’”

第九品授记学无学人。学就是有学,是指没有到四果阿罗汉的罗汉圣者们;到四果了就是无学,也叫无学人。为无学的阿罗汉授记,当然是可以理解的,但对尚在有学的、没有到四果状态的授记,这就又向前跨越了一步了。

这里两位有学自诉应该被授记的原因是:一我们也是想成佛,只有成为佛才是我们的归处;二我们也是被大众熟悉的;三各有贡献。

这里只有第一条是满足刚性标准的,只有你本心深处真切想成佛,才是最为合适被授记的,被大众熟悉,这不是必须被授记的理由;各有贡献也不是应该被授记的理由,你想不想成佛才是关键。

在想成佛和不想成佛上,你的努力和行走会有本质差异,这个差异是什么?就像你知道要去哪里,你选择的道路虽然可以和闲着没事遛弯的道路一样,但因为目的不同,行走时的心情、态度都会不同。就像很多法门大家都可以做,但你只是闲来无事地做,和目的明确地做,能一样吗?这个差异在一次两次上,可能看不出什么来,但如果放在一个大范畴里、大段时间里,就会显示出巨大的差距。

后文佛陀介绍自己和阿难的过往,曾经同为师兄弟,在同一尊佛前修行学习,也都发愿成佛,但因为释迦佛是努力修行,阿难是喜欢听故事,这个差异在漫长劫数的背景下,就变得非常巨大了。《楞严经》里提到阿难有一个毛病,就是自己不懂、不会、不明白,但他喜欢拉帮结伙,不是非常直白地说我不明白,而是说大家都不明白、好多人不明白。如果面对我们,这话就没毛病,因为我们确实不明白。但在法会当场就不合适了,你不明白,就是你没明白,虽然在佛前多一品能力的加持,也依然不等于实修的真实受用。

这就像《地藏经》里,地藏菩萨问布施功德较量的问题,地藏菩萨说我真不知道,实在是不知道这个,这就是他的真诚体现。他作为大菩萨是不是装得不明白?这不好说,但起码他没有如阿难这样拉帮结伙,我看一大堆人不明白、他们都不懂。地藏菩萨没有这样说,其他的菩萨也不这样说话,他为大家问,就是为大家问,承认自己早已经知道,这是作为菩萨的真诚。所以此时的阿难还存了一分虚妄在,如果按四果的境界来对照,这分虚妄就是人我相的不破。

这里可能还有一丢丢自卑,毕竟作为有学罗汉在当时是非常少的,很多人入门很快成为罗汉,就算再慢,如阿难这样二十四年都不成罗汉的,也实在是太少见了。所以如果只是自己站起来问这问那,就有点感觉势单力薄,因此拉帮结伙就成了一个很好的选择,我站起来不代表我自己,而是代表一大票人。

我们看阿难是否能代表一大票人?

首先,阿难是释迦族谱系里四王八子最小一子,是王子;是佛陀最小的堂弟;是多闻第一,经文听过就不忘的;而且作为佛的侍者。这种种的情况来看,他的众多角色都是很难成为共性的。八子之一,也就是同血脉就这八个人,所以没有更多人可以代表;作为佛的弟弟,这数字更小了,更不能代表大多数人;作为佛的侍者,基本上是唯一性的了,更是没办法代表其他人;作为多闻第一、闻即不忘,这还是没办法代表一大票人。因此说他这时的拉帮结伙是毛病。 

我们问问题时,最为基础的心态是:我确实不明白!而不是说:我要在其中表一个什么法,做一个什么样子让谁学。对于没有疑惑的圣者来说,这种带节奏的做法是可以的,但还有各种疑惑的情况下就不合适这样带节奏,毕竟你的疑惑是不是大众都有的,是不是大众都存在的,是不是仅是非常小众的?这不好说。在法会当下,常常是唯有阿难一人尚在有学,就这样的状态下他也依然拉帮结伙,我不懂,不说我不懂,还是说:我们都不懂、台下好多人不懂。

对于问问题,这个态度就不够真诚。如此问问题,他的问题点,并不是在于问题的本身,还多了一层我要代表谁、我要帮助谁的搅乱在其中。搅乱就是次第混乱导致的干扰。

阿难是在佛陀证果的当年出生的,二十五岁时因为佛去应供,他在佛后面一路跟随到了僧团驻地,落发出家,此后就做了佛的侍者,照顾佛的饮食起居。可以说佛陀四十九年的行走中,一半的时间是阿难做侍者,所以对于解决问题,理论上应该是近水楼台先得月,毕竟见面聊天很方便,有什么疑惑可以迅速解决,但为什么二十四年都没有成阿罗汉?以至于佛陀示现涅槃后,大迦叶带五百罗汉集结经藏,迦叶用石头把洞门封上,不让阿难进:“你没有到四果罗汉,没有资格进。”

阿难说:“佛陀讲的经文我最熟悉,让我进吧。”

迦叶就给他定了七宗罪,其中就有一条,没有及时成为阿罗汉。这一逼迫,阿难才当即证了四果,然后说:“我证四果了,让我进去。”

迦叶说:“你证四果了,就自己进来。”言外之意,你没有证四果,你就进不来。所以洞口的那个石头就等于是一个结界、一个筛子,没有四果就进不去、过不去、没有资格过去。

很多事情也是这样的,各种筛子、各种门槛、各种标准,你要知道自己在哪里,知道自己腿多长,知道自己能跨越什么样的门槛,这样才好选择自己的路径,而不至于走上了死胡同。

罗睺罗是佛的儿子,密行第一。后来很多人说自己的什么法门是从罗睺罗那传出来的,这话真的是死无对证的,因为经文没有讲罗睺罗是怎么修行的,所以后人随便怎么说,反正没有经文对照,这样就可以堂而皇之成为高大上的门路了,结果是不是包装了一个矮挫丑的心行,也实在是没有办法证明的。鉴于这样的情况,当然有可能是某个法门由他传递的,但这种危险和风险就极大,因为没有办法在源头上明确这个法门,加上他的特殊身份,实在不容易让人反驳,又没办法证伪,如果以此作为欺瞒的幌子,也实在是没有什么办法拆穿的。

当然有对应能力可以直接寻求佐证,可毕竟这样做的门槛非常高。而对普罗大众来说,没有能力做这样的事情,所以对大众来说,还是不能选这种透明度不高的法门。

我们为什么选《地藏经》、《普门品》、《阿弥陀经》、《无量寿》,是因为这些都是流传度很高的普门的路子,是合适大众的。之前也说到,和人辩论探讨佛法,不要拿那些非常小众的经文举例子,这会很诡异。你说了一个什么经文,对方连名字都没有听过的,那么你说的什么,他怎么接?如果他想和你辩论,就要去找那个经文,找到你说的这个内容、这个观点,这样辩论就成了一个拉锯战。如果下一句,你又提另一个他没听过的经文,这辩论就根本谈不下去,这样对方很容易恼火,就失去了辩论的基本价值,而展现的是智商碾压了。

上一篇:《法华经》略说【155】| 宝珠喻(四)
下一篇:《法华经》略说【157】| 乱施恭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