幻海迷局

净土往生

栏目分类

浏览排名

《法华经》略说【154】| 宝珠喻(三)

  • 《法华经》略说【154】| 宝珠喻(三)

音频在线听

 

【尔时阿若憍陈如等,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
       我等闻无上,安隐授记声,欢喜未曾有,礼无量智佛。

今于世尊前,自悔诸过咎,于无量佛宝,得少涅槃分,

如无智愚人,便自以为足。譬如贫穷人,往至亲友家,

其家甚大富,具设诸肴膳。以无价宝珠,系著内衣里,

默与而舍去,时卧不觉知。是人既已起,游行诣他国,

求衣食自济,资生甚艰难,得少便为足,更不愿好者。

不觉内衣里,有无价宝珠。与珠之亲友,后见此贫人,

苦切责之已,示以所系珠。贫人见此珠,其心大欢喜,

富有诸财物,五欲而自恣。】

乔陈如以偈重新说了一遍上面的意思。这是宝珠喻的部分。

经文及偈里提到多次“得少为足”,这是很大的毛病,但我们又说要知止知足,不能贪得无厌,这是因为针对的内容不同,所以基础态度也不一样。不能说你不可以贪,然后就什么都不追求,那就不对了。贪是为自己,为这个小我谋求私利。所谓小我是指一个以我为半径的很狭小的圈子。比如有人说,我是不贪,对自己是一点也不想不顾,但不能苦了我孩子,不能憋着我家人!这些都属于小我范畴里的,你虽然不求自己的种种,但你的贪求还没有离开小我范畴,还是贪。对于小我范畴的种种利益,是应该知止知足的,不能贪得无厌,不能说:我通过学佛,懂得了获得利益的方法,然后没完没了地给这个求、那个求。这一大圈看着好像很无私,其实都是小我范围内的,这种求就披着冠冕堂皇的外衣,本质依然是贪。

有的人总有一种妄想:学佛必须怎么样怎么样。所以我学佛了,我就必须怎么样。比如有的人说:学佛是大福报的事情,所以我要通过学佛获得大福报,然后让人一看好有钱,树立学佛的榜样。

这话是这么说的吗?内心里不是想着为佛法做证明的,而是要利益在自己身上,而且要证明是自己得到真实利益。这就有问题了,你自己贪各种利益,然后找个伟大的借口,你就真伟大了吗?大乘的种种厉害得很,你真是这样想的吗?如果不是,而是以大乘作为谋求小我利益,这心行是不是太低端了?你学佛就是你自己学佛,不是因为你要给谁看才学佛。你给谁看?谁看你啊?你自己学好了,别人想学,不知道怎么学,你可以分享;如果自己都学得磕磕绊绊、捉襟见肘、衣不蔽体的,你怎么分享给别人?就算你肯分享,对方也能仔细听,你心里不敲鼓吗?有底气吗?所以不要总想着,通过你的学佛去改变什么人,去改变外在的什么事情。你不改变,外在怎么可能改变?你学佛都没有分毫改变,在这样的情况下,你却要求别人改变,是不是太滑稽了?这逻辑漏洞太大了。

这些妄想的产生,有一个激发的核心,就是把次第搞错搞混了。这个次第是什么意思?就像你出门,应该在屋里把衣服穿好,之后开门出屋,然后别人看到你是穿戴整齐的。但如果你还没出屋呢,必须要求穿戴整齐吗?

学佛的修行次第也是这样,我们不要盯着那些修行到结果的人看,你看他的努力,这是行的;你看他的结果,然后认为我自己也可以有这结果,这就有毛病了。你能不能获得他的修行结果?就算完全复制,还真不一定能获得。这种混淆次第的做法就如同,你学佛如果别人知道了,就会以佛的态度来要求你,你想一想这感觉能好吗?

我刚刚上车,车还没发动呢,就要求我必须马上到站?我做不了的。你刚刚来学佛,然后别人就说佛应该怎么怎么,你怎么能这样?你这不对!这样的人少吗?或者我们自己就是这样的人,拿着错误次第在那评头论足的人。你是小学生,你是幼儿园的,虽然也在学习,不等于你现在就是大学毕业,不等于你就是博士、博士后,这个道理我们都懂,但为什么学佛,却总把这个次第搞混呢?你现在才学几天,就要求这要如意、那也要圆满、这也没毛病、那也一帆顺风,这是不是有病?公主病吧?

就像跟着几年的同修出现瓶颈了,然后各种辛苦、各种累,就是感觉没有进步,你这才几年,想要什么成就?去看看外面的各种平台、各种所谓师傅的开示,看一看,你自己心里没点谱吗?就算你说不了那样的话,讲不到那种水平,但你不知道他是什么水平吗?看不出什么漏洞问题吗?在这泡几年,外面那些东西能影响你吗?能影响,那是因为在这儿泡得不够透。

这个次第问题过去也没少强调,你现在是起步阶段,你的所有种种就是起步阶段,其他阶段的那些东西就算是正确的,也得先放下,等到那个阶段,才能拿得起来,不然说那些有什么用?都是法障。

这个系统一个很明显的现象是:如果接触的人之前学佛很久,虽然说没有很多法障,但进步相比于没有任何基础的人缓慢得多。这个现象非常明显,反而是那些没有任何基础的人在这套系统下进步更快。

问题在哪?就是这个法障的事。你学了很久,各种知见一定会落在你的心地,就算没有产生明显变化,也会或多或少地影响你,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。所以,在什么次第就说什么话、就办什么事、就考虑什么问题,这是你在真诚面对自己。而佛油子、佛混子让人不爽,乃至很讨厌的表现是什么?你说什么,我都懂,而且我都可以给你补两刀,我都明白;你说了这个,我还听过好几个类似的,你在想这些的功夫就从第一句话离开了,也就跑了,也就是没有在第一句里获得更深刻的感受、体会和理解,这就导致多少年过去了,故事一大把,什么都知道;经文一大把,什么都看过;典故一大摞,什么都可以品头论足,但基础就是不够扎实。

什么叫基础不够扎实?我在2008年前就已经在其他人的群里正式带课开讲了,当然那时候基础根本不够,有人问我:你知道六度都是什么吗?我说不知道,他就把六度逐一说了,我知道这六个,但那一刻没有想起就是六度。这就是不扎实,所以开始分享了,各种名词要做很多查阅,因为有的解释云山雾罩的,他可能说得很明白了,但我根本看不懂。如果自己不懂、自己不清晰、不知道是什么,怎么和人分享?我不喜欢研究什么先天智、后得智、道种智、一切种智……这些名词,一点也不喜欢研究,连看一看的欲望都没有,因为觉得太遥远,实在是没有必要,或者说我这辈子也没有机会触碰。也知道这个学习态度不好,起码应该了解一些。所以总是遇到了,就逼迫自己去看,但因为内心深处的抵制情绪,就算看了,也依然是不知所已。

为什么这样?因为这些和现在的我没有一点关系,或者说和我这辈子能触碰的高度,也看不出有什么关联。那么我是否需要投入极大的精力研究这个?这就是知道自己的斤两,知道自己是什么货色。所以我行走在外,从来不主动说自己是学佛的,因为我做得不好。

然而,当看到很多人说自己也是学佛的时候,真是气不打一处来。什么玩意,都想混在这个队伍里?连个爱好者的水平都不够,怎么好意思说自己是学佛的?连个基础的对佛、佛法及佛教的信任都没有,说什么自己是信佛的?对这类水平的人,说什么佛法真实不虚,听得懂吗?说学佛要信因果、遵循因果,种善得善,他听得懂;但说种恶得恶,就听不懂了。为什么?因为他才不会把各种恶事围绕当成自己业果现前,他不会这样思维。

所以,学佛我得善利了,说自己是学佛的,如果佛法没有让我得到可见、可观的善利,就说佛法是虚妄的、是假的、是错误的,这类人少吗?听一句话都听不明白的人,能指望他把佛法学明白?

就这个因果我们强调多少次了?我提到的因果,已经算是有史以来最新颖的一个高度——因果是平的。这三千年就没有人这样说,虽然各种事情是这样的,各种现象是这样的,这一句总结有多难吗?因果不是平的吗?既然是平的,你的债主是真的吗?你真有债务吗?但他执着于过去的债务,是因为过去的善恶纠缠、互相拖欠、互相伤害,正因为如此,所以因果才是平的,你打我一拳,我踢你一脚,扯平了。可为什么众生不明白、扯不平、抹不平、理解不平、怨恨不平?

对于我们学佛人,别人就不说了,你们听这“因果是平的”有多少次了,是否真理解了?理解了,你的沟通做不好?理解了,一个情绪搞不定?理解了,你的贪嗔痴怨恨纠缠,不能迅速摆平?理解了,你应该是什么高度?但不能强求,所以各种事情、各种众生、各种反应,敦促你、逼迫你、刺激你、障碍你,让你真正理解这句因果是平的。当你通过切身体会明白了这句话,那时候就另外一种感觉了,可以说另外一层天地了。所以,我不欠你的,不欠你们任何人的任何,不欠任何众生的任何,你觉得欠,那只是你觉得,实际上我不欠你的。所以我要往生,谁能拦得住?除了自己以外,什么业力能阻碍自己往生?

这一句因果是平的,你们理解起来难度很大啊。所以一步一步来,慢慢地体会,慢慢地感受,当你理解了一分,你就多了一分收获,就多了一分把握,也就多了一层保障。这些反过来帮助你继续深入理解,这就进入良性循环中了,而如果心沉不下来,吃着碗里望着盆里,你碗里这些就食之无味,就味同嚼蜡,就不知所已,就不知所云了。

次第的问题就是如此,你现在是什么状态,就要去考虑契合当下的种种,说如此、思维如此、行做如此、身口意都如此,随着慢慢前进,不断更新成长,在各种事情的推动下,促成你切身的感悟,那时候再返回到法理层面,完成理事并进,完成理事互证,完成理事转化,这就是扎实的进步了,就是扎实的迈上了一个台阶,于学佛的这一路,类似的台阶很多的。没有扎实的体会和提升,几年下来,都是道听途说,都是人云亦云,都是耳边风,都是拾人牙慧。所以,我们自己的成长怎么可能离得开各种事情的发生和面对?而大乘的成长怎么可能少了众生的参与和推动?

说佛法如何如何,云山雾罩、高屋建瓴的,那都很牛很棒,但你没有真实感受,这些有什么用?为什么没有真实感受你还舍不得丢?因为你不会把佛法用在自己身上,不会把佛法套用在自己现实生活的点滴里,自然佛法是佛法、生活是生活、你是你、乱七八糟还是乱七八糟。你改变不了自己的种种,怎么让人看?让人看你的笑话吗?

我从《无量寿》里读到“信愿行”三字后,有一阵子就进入到一种非常艰难的状态里,有什么贪执就会迅速被打破,那种神奇都没办法说了。所以不能逛商场,不能对什么东西发出赞叹,哪怕就是心里想“这鞋不错!”就这一个小念头,很快自己的鞋就会坏;那个手机不错,对的,过两天自己的手机就坏了;那个什么不错,自己的过两天就坏;觉得那个人挺好,过两天人家消失不见了。当发现这种规律后,就不敢再乱投心念了,不敢再想:这个人如何、这个东西如何、这个衣服袜子鞋如何。但凡一动念头真破财啊,幸亏发现及时,不然得破产。

这些事情就老老实实地把翻飞的贪求掐死了,念头升起来了,马上意识到,就马上忏悔掉:刚刚乱想,不作数,这不是我的真实愿望。那这些是什么?不过是随着遇到的境遇而产生的粘连,所谓尘入根。

真实的修行不是说你找个地方,像模像样做什么事情;不是说套上一件什么衣服虚推雅步,做个所谓修行人的模样;也不是以为我念了什么经文就有多大功德,就已经是自己修行了;更不是没事的时候念几句圣号,觉得自己状态境界很不错,而是在你的生活里、你所有的念头里、你在在处处点点滴滴投射的愿念里,这些怎么化解、怎么平复、怎么消弭、怎么瓦解、怎么对治、怎么超越?一句因果是平的,可以消解绝大多数,余下就是:我愿往生极乐世界,南无阿弥陀佛!这两个部分一配合,天衣无缝,完美无缺。

次第问题如此,修行问题如此,在世间如此,出世间也如此。要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、什么水平、是什么货色,从而知道什么是现在乃至近期可以触及的,什么是这辈子都没有希望触碰的?这样就知道,你现在能做什么,现在应该做什么,现在必须做什么了。能把自己的愿念梳理清晰,前提是你认清现实的自己,认清当前的大趋势、大格局、大风向。愿念清晰了,信愿行这一套就水落石出,而且是完全匹配你自己的信愿行,量身定做的。

谁给你做的?你自己,所以佛不度一人、乃至一个众生,因为佛是指路的,真正的路还得你自己走,既然路是你自己走的,佛怎么能说他度了你呢?佛说度了多少人,那是指路了,对方真实躬行,从而完成了被度的效果,但这一条路的哪一步不得你自己迈起腿?如《楞严经》里,阿难被欺负,为什么?因为他内心深处一个妄念没打碎,还想着:我是佛陀最小的弟弟、最疼爱照顾的弟弟,佛应该可以给我一个什么三昧,不需要我自己去寻去修去证的。所以《楞严经》里佛陀说:你阿难不免成魔。为什么?如果这个希望“佛惠我三昧”的想法不抛弃,就还是迷信,还是心行于外,就还是以为外在的什么可以解决自己内在的什么。

佛教里常常举那样的例子:别人吃饭,你自己饱不饱呢?别人渴了,你喝水,他能不能不渴呢?如果这类的问题弄明白了,你就知道,不能依靠外在的什么,佛菩萨只是指路给你的,不是替你走路的。遇到问题了,你危、急、险、难了,没有依凭照拂,应该求佛菩萨恩悯不弃、加持眷顾;但你不可能一直都危机四伏地走完学佛路吧?老话说:救急不救穷。你遇到问题很急切,可以帮助,但如果你本质里就不想改变,再多的帮扶只能成为你继续怠惰的理由和助力。

亦如这“宝珠喻”,亲友就算大富,就算各种帮扶,就算赠与宝珠、其价无量,但这个主人公如果不想改变,这些帮助能解决什么问题呢?能实现什么好的效果呢?

古德说:一切皆因遇缘不同而有差别。我们过去多少生死轮回,没有遇到佛法,沉溺到现在还在轮回,还被无常逼迫、碾压、威胁着,是因为没有遇到解脱的缘,如果你过去解脱机缘成熟,现在可能也是菩萨了;亦如你现在遇到了解脱的机缘,如果抓住并获得解脱,与没抓住没有获得解脱,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下场了。

上一篇:《法华经》略说【153】| 宝珠喻(二)
下一篇:《法华经》略说【155】| 宝珠喻(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