幻海迷局

净土往生

栏目分类

浏览排名

《法华经》略说【150】| 共性和不共性

  • 《法华经》略说【150】| 共性和不共性

音频在线听

 

【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

憍陈如比丘,当见无量佛,过阿僧祇劫,乃成等正觉。

常放大光明,具足诸神通,名闻遍十方,一切之所敬,

常说无上道,故号为普明。其国土清净,菩萨皆勇猛,

咸升妙楼阁,游诸十方国,以无上供具,奉献于诸佛。

作是供养已,心怀大欢喜,须臾还本国,有如是神力。

佛寿六万劫,正法住倍寿,像法复倍是,法灭天人忧。】

以偈重说了对乔陈如授记的部分,又解释了一下为什么叫做普明如来的原因,这里给出了几个细节:一、放大光明,二、具足神通,三、名闻十方,四、一切敬重,五、说无上道法。

我们看这五条依然是泛泛的理由,因为其他佛也是这样的,毕竟佛佛道同,在最后的部分差异不是很大的,表现差异最大的地方就是佛国状态、众生状态等等这些,但这些也都是菩萨道时努力的结果、取愿的不同而已,所以在成佛的本质上没有什么差异,因此说普明如来的圣号是佛的果德,不大容易拆解出菩萨道时具体的行作路线图来。

因为这是群体授记,所以在正文部分做了很大的压缩,正常佛陀讲法华时,尤其是这个部分,是逐一授记的,是一个一个给授记的,也必然会提道他们的国土啊、众生啊、佛寿啊等等的微细差异,但因为群体授记,经文集结肯定不能那样大量重复,所以做了很大的简化处理,把应该出现在正文的授记一带而过,或者在偈里补充一下。

普明如来的佛国在什么劫?佛土叫什么名?都没有在经文里体现出来,佛寿六万劫,正法相法都是倍增的。这段偈里提到,彼世界众生去他方世界供养的事情,这就同极乐众生供养佛的路子很像了。供养他方国土的佛陀,这个修行模式是很普遍的,但具体细节差异还是有的,所以我们就知道极乐的供养他佛也不是说多特立独行,这几乎是净土佛国众生的标配了。

 

为什么要供养他方世界的佛?在本世界供养本尊如来不好吗?修行,尤其是到了足够高的位面,基本能力是没有任何瑕疵问题了,但要开阔眼界、要广泛学习,因为你学习的环境具有特殊性,虽然可能很多方法是通用的,但你所学的还是具有唯一性,不是普遍如此的,因此你学到的东西固然可以很好,但也可能有唯一性、特殊性、不共性,这必然是有问题的。所以去到更多世界供养彼佛,见识下彼世界,了解听闻对应的法义,这对于解决不共性是很有必要的。

不共性是什么?比如我们在娑婆,我们面对娑婆的种种,这些可能是其他世界没有的,我们在娑婆讲的很多法,在其他世界是没有条件讲的,是他们可能都没有机会听闻的。因此来说,不能说佛法有不共性,而是佛法的方便取用上、下契大众的根性方便上,还是会有很多这种因地制宜的痕迹。

这些是不共性的,但佛法是共性的,所以要学习到共性的佛法就需要多走、多看、多听、多思,从而把佛法的共性从一个又一个不共性的世界里抽取出来,也就是合并同类项,完成高度的凝练统一。这个统一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,在这个世界好使,在另一个世界也好使,到什么世界都没有问题,这样的佛法才是核心区域的佛法。但这个过程依然需要大量的听闻,供养他方佛的模式,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和可能。

如果成佛了,只说具有不共性的佛法,这是不现实的。因为我们现在学的佛法具有方便调整后的痕迹,这是随当下的环境因缘而来,在这个条件下是最合适的,而彼时当你成佛时,这些条件环境不具备,这样的法就必须要再调整、再更新。

如果不能抓握住本质,怎么办呢?所以供养他方世界诸佛,或者说供养多少佛后,圆满菩萨道、具足菩萨道,最后示现成就。这都是有深意的,并不是完成数字就可以的,而是要达到具足的标准,如果不具足,那么数字就要再多些;如果具足了,可能数字可以少一些就足够了。

上一篇:《法华经》略说【149】| 做救度众生的事情
下一篇:《法华经》略说【151】| 悔过自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