幻海迷局

净土往生

栏目分类

浏览排名

《法华经》略说【132】| 化城喻(十二)

  • 《法华经》略说【132】| 化城喻(十二)

音频在线听

 

【尔时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,而为沙弥,诸根通利,智慧明了,已曾供养百千万亿诸佛,净修梵行,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俱白佛言:世尊,是诸无量千万亿大德声闻,皆已成就,世尊,亦当为我等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,我等闻已,皆共修学。世尊,我等志愿如来知见,深心所念,佛自证知。尔时转轮圣王所将众中八万亿人,见十六王子出家,亦求出家。王即听许。】

“这时十六位王子也都以童子身出家做了沙弥,因为他们利根通畅、智慧明白通达,曾经供养百千万亿那么多尊佛陀,在彼佛法中修行清净梵行,并追求成就为佛的。他们对大通智胜如来说:‘世尊,如今已经成就了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么多的阿罗汉,也应该为我们说如何成佛的方法了,我们想听这样的法,希望共同修学这样的法。世尊,我们的志向愿望您是知道的。’  这时,轮王率领的八万亿人看到十六王子出家做沙弥,也要求出家,轮王就同意了。”

前面十方天王在寻求震动的原因时,提到:要么是大德出世间,要么就是有佛出现。彼处并没有解释什么是大德,此处给出答案:阿罗汉就是大德。

阿罗汉和辟支佛都可以是天王眼中的大德,天王已经准备供养了,就算是阿罗汉出现,也会供养的,所以阿罗汉又有一个名字叫做应供,就是可以接受供养的意思。

说到这,我们有必要废话一点,阿罗汉有资格接受供养,没到阿罗汉水平的是否有资格接受供养呢?我们知道,就算出家也不一定能马上成阿罗汉,如阿难跟随佛陀大概二十五年,直到佛陀示现涅槃也没有达到四果阿罗汉,还是三果,若不是迦叶尊者给阿难戴了七顶有罪的大帽子,把阿难从集结经藏的队伍撵出去,不知道还要多久成为四果阿罗汉。这二十五年来也要吃喝用度,是需要化缘、需要有人供养的。

佛制里,僧人接受供养了,不能白受,要给讲法,就算讲不了什么法,起码也要念经念佛做功德回向。如果这都做不了,如那个七天记不住一句偈的僧人,他就没办法出去化缘,没办法接受供养,因为施主给吃食了,他没办法回馈那么一句偈,所以就不能出去乞食。乞食的制度极大地遏制了当时僧人中肆意的傲慢心。

在古印度,能出家是非常了不得的事情,非常值得炫耀,那时沙门的地位属于最高婆罗门种族的特权,其他人不允许出家修行。佛教诞生打破了婆罗门种族特权,提倡一切众生皆平等,这却埋下了佛教在印度消亡的祸根。毕竟婆罗门教在印度已经盘踞了两千多年,当时佛教面对的就是如铁幕一般的围剿,导致后来佛教很快在印度失去影响力,到最后一场战争彻底把佛教连根拔起。

在当时全球认知范围里,一切众生皆平等的理念是属于不能理解的。那时候,中国还在周朝,王公贵族用活人殉葬还是很普遍的,提人人平等也不可能有立足之地;那时候,埃及人正忙着搞金字塔、磨方尖碑,为了一个方尖碑,法老要动用数十万人力,和他们说人人平等,法老也不乐意听。那时的四大文明古国,没有一个国度能接纳众生平等理念的。

好在印度当时有九十六家外道,学术氛围还是很好的,彼时中国诞生了百家争鸣,整个全球的学术水平很高。佛教在古印度时期走的是上层路线,如释迦太子降生之时,同期有八个国王生了王子,后来这八位王子接续王位,都是佛教的拥趸,成为佛教的大护法。后期为了统治必然要走到政教分离,此时佛教的上层路线就没有力量了,就算国王再信佛也只是个人行为,不能成为国家行为。从那以后,也就是从达摩拒绝了梁武帝、惠能拒绝了武则天开始,佛教告别了上层路线。

这就是末法,法运剩下的已经不多,就像火虽然还在燃烧着,但已经不旺盛了,快要熄灭了。越向后能接受供养的人就越少,罗汉越少,菩萨更是,贡高我慢的人大把大把地出现,以至于地狱门前僧道多,因为他没有资格接受供养,但信众却需要指引、需要光明、需要帮助,所以末法非常难走,在末法时期学佛也是如此,这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矛盾:大众需要指引,而能给予指引者又太少,这个缺口怎么补?补不好,各种歪门邪道的信仰就会趁虚而入。所以,末法时期学佛不是要去找谁是罗汉、谁是菩萨、谁是佛,这路完全是错的。应该去读经、去学习教义,拿到佛法指引你的法理依据,不能投入在对人、对事、对所谓法的迷信中。

时代如此,所以我一再敦促大家要学习读经,不管你的文字功底如何,你想不走偏,深入解读经文是唯一的、最保靠的事情,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一个人事物是可以值得托付和依靠的。

上一篇:《法华经》略说【131】| 化城喻(十一)
下一篇:《法华经》略说【133】| 化城喻(十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