幻海迷局

净土往生

栏目分类

浏览排名

释义“岂曰无凭?与子同泽!”

  • 释义“岂曰无凭?与子同泽!”

音频在线听

 

长铗归来兮,食无鱼。

长铗归来兮,出无车。

长铗归来兮,无以为家。

——《诗经》

 

这首诗歌有一个典故。春秋战国时期有四位君子,都是位高权重的人物。其中有一位孟尝君,他的门客有三千多人,各种能人异士都有。其中就有一位姓冯的,入了孟尝君的门。孟尝君问:你有什么能耐吗?答:没有。于是孟尝君也收留了他。但因为他也没什么能耐,所以饮食供养就很不好。

有一天他依靠着柱子,弹着自己的宝剑,在那唱本文开篇的这首诗。歌词大意是这样的:宝剑啊,我们回去吧,在这也没有鱼吃。

其他客卿听到了就很嘲笑他:你也没能耐,没鱼吃,不是很正常的吗?但孟尝君听到后,就让人安排好的饮食给他。过一阵子后,他又在那弹着宝剑唱:宝剑啊,我们回家去吧,在这待着,出门也没有车。其他人听到了,依然很嘲笑他,毕竟他也没做出什么事业,凭什么要车马出入呢?但孟尝君听到后,也给他派了车马。他坐在马车上出门溜达,遇到了一个朋友。他掀开车帘,对他朋友说:孟尝君客卿于我了。别人听到后,觉得这个人很势利,又贪心,脸皮还很厚。

过一阵子,他又弹着宝剑唱:宝剑啊,我们回家吧,在这待着,没有自己的居处。这明显是向孟尝君要分配住房了。其他门客听到后,对这个冯是非常不待见,不喜欢这个人。但孟尝君听到了,依旧满足了他的要求。随后他不再弹剑,不再提要求了,他成为了孟尝君得力之谋士,保孟尝君几十年没有丁点秋毫落在他人手里,成为一代佳话。

 

这首诗,不是冯所创,作者是佚名的,也就是没有名的一个人,或者是有名,但没有被记录下来。

回溯这首诗歌的源头,类似于《诗经》里的另一首,大概的情况是:为国出征拼杀的将士,回到了自己的家乡,但家里的屋子已经破败不堪,院子里都是荒草,努力地耕种后,勉强有点豆子可以充饥果腹,更不要提其他的奢望要求了。所以“长铗归来”,大致的情况和《诗经》里的这首,应该是非常类似的,只不过后来因为孟尝君的故事,让这首诗歌成为另一个样子。

 

“长铗”就是正常的剑。在春秋时期往往大家都带着更长的剑,剑越长,代表德行越高,如孔子也带长剑。所以,到了荆轲刺秦王的时候,秦始皇的佩剑正常悬挂腰间,却因为太长,单手拔不出来。被刺杀的时候更是如此,所以才有人喊“王负剑”。这时佩剑的风俗更多是仪式感,而脱离实用性了。

所以“长铗归来”,这是出征或者出任后,带着荣誉,或者带着一分高傲回归故里了。但回归故里后,饮食等等基本条件都没有办法满足,没有居住的地方,没有食物,也没有车子。一个负誉而归的人,连附近河里的鱼都吃不到,这是什么情况?就算他在某些平台建立了莫大的功勋,但对家乡的人来说,他只不过是外出又回来的一个本乡,没什么特殊,也不会因为他为这个国家付出了什么,就一切优厚地款待于他。

作为一个归来的长铗,那就是另外的一个感受了。比如说,一个从卫国战争中归来的将士,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军人,在他和战友历经生死,用血肉与生命保卫了一方安宁后,当他回归故里,看到故乡百姓其乐融融的生活,而自己却家破人亡,乃至无立锥之地,无片瓦遮头之时,作为一个回归的长铗,他当如何感想呢?

 

 

我改了另外一首诗经里的词,配在了其后。

“长铗归来兮,岂曰无依(衣)?与子同袍。”

为国征战的将士回来了,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?来来来,把我的衣服给你穿上,我们同袍取暖。

 “游魂归来兮,岂曰无凭?与子同泽。”

“袍泽”都是古代的衣服的称谓,“袍”是外衣,“泽”是里面的衣服。所以“袍泽之情”往往用在战友之情上,因为只有那种可以交付生命,生死依托的人,才能共用袍泽。那些从战场上回来的将士,你说什么都没有,那怎么可以呢?可以共用我之所有。

这一句“游魂归来兮”,就是另一个情绪了。你们只能以魂魄归来,不要说你们没有任何的贡献和作为,因为我在,所以我的一切,就是你们的证明。

换到佛法里,我们都可能是远赴异地的长铗,有的人能归来,有的人无法回归,有的人为了他人的回归,献出了自己的一切,最后他也无法回归。

这轮回的路啊,不异于一场昏天黑地旷日持久的征伐,最后可能什么都留不下,所有的痕迹都会被岁月洗刷干净。但其中会有些幸运儿,能回归故土。就算灰头土脸的回去也好,或者荣耀归乡也好,而同去同骋的战友,很多却无法回归,所以他们怎么可以没有依靠呢?他们的功绩,怎么可能没有人来作证明呢?

“与子同袍!”你能回归,我就可以成为你的依靠,因为我曾与你们同行,所以我愿与你们同袍。

“与子同泽!”你就算只是以魂魄回归,你的付出没有人能知道,但我知道了,所以我的荣耀,也将是你的荣耀。

诸位晚安。

 

人间天于幻海迷局

2019.8.22

上一篇:避免神识召请
下一篇:法门与解脱知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