幻海迷局

净土往生

栏目分类

浏览排名

求同存异泯个性,是学佛的趋向

  • 求同存异泯个性,是学佛的趋向

音频在线听

 

之前我曾说过:不出神通,没有神通,对一般人来说是一种保护,随便一个妄想,都很容易成为一个巨浪。

在这条溜光大道上,如果所学的教义不够稳,再有点错误的鼓励支撑,就会越走越远。

正邪怎么分辨?浅显的,容易分辨;深层的,则很难;若到足够高的高处,浅显的反而不容易分辨了。

这就像问:“一加一等于多少?”小学生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;如果问博士,博士就得核计了:不会问我这样的问题吧?

我们看《五十阴魔》,很多情况是很明显的错误,但为什么修到那个高度了,却没分辨出来?阴沟里翻船,这事很常见。

最起码不能暴力解决问题,人终究是有脾气的,不能把脾气和教义挂钩。

脾气,是个人行为;教义,不是个人行为。

 

如果把个人行为理解为普遍行为,这就需要一个推演过程,需要通过验证取证、证实无误,可以暂时这样理解;证明个人行为具有普遍性,具有代表性,但个人行为,终究是个例样本。

就像有人说:“天下就没有好人”,这就是以偏概全了。天下没好人,你岂不也是坏蛋咯?既然你已是坏蛋,却只说别人是坏蛋?

如果承认我是这样,认识到别人也是这样,这还较为客观,起码需要取证过程,从而证明此个例的普遍性。

 

教义需要超脱个人行为,不能因个人行为的如何而撼动教义。

如果一个教派的基础教义携带了太多的个人行为,这教派几乎就是无后,说句不好听的,这个教派肯定会在短时间内死掉。因为携带过多个人行为,后人没办法继承这些行为,别人没办法成为他,这种格局注定会迅速丧失其本,大根大本的丢失就是瞬间的事情,再传递,更多就是形式。

佛教也曾经走进这个臼窠里。

所以,不能拼个人的根性,不能拼个人的能力,这些可以用,但不是共性的。

 

“学佛”又叫“学习佛法”,你要学的是方法,而方法在面对不同人,有自适应性,因为“两个契合”的缘故、“三法印”的缘故、“四依止”的缘故,让自适应性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和规范,即有自由,又不失严谨;即不丢失态度,又有现实指导意义。

这样才能把佛法从个人行为升华为全部佛菩萨都是这样做的,也就是从个人行为的高度上升到“法法道同,佛佛道同”,至此泯灭个人行为所携带的不稳定因素,消磨掉所有个人行为的不确定因素,从比拼要求个人行为的模式里跳脱,这就是高级的教义。

越是高级的教义,越有包容性和进程度,这就好像扇形,或者类似金字塔结构一样,说包容性,那是指最外层的;越向上,需要的专注度就越高;越靠近核心区域,就越需要摒弃个人行为。

 

个人行为是否得到教义支撑,从而将个人行为融化在教义里,从属为教义的一部分?

如果做得到,就应该知道:诸佛菩萨都有自己的个性,他们是独立的;但他们的个性,又是在教义的模式里,是融化在教义里的,而不是和教义割裂矛盾的。

这就可以看出:虽然诸佛菩萨都有个性,但他们的成长、成就、成熟之路是雷同的、是趋同的、是一致的。

 

 

趋同的路上,并不是灭异,而是求同存异。

但是这个“异”,必须不能影响“趋同”,这个“异”影响了“趋同”,就要修改舍弃。求同存异的“异”是有限度的,不是无限制、无条件、有破坏性的。

亦如“大千世界无奇不有”,而这个“奇”不外乎奇奇怪怪的众生。

如果说各种奇怪,那就说不完了,地球的已知物种几百万类,而普通人能认识的、知道的、能分辨的,好了说也就几千而已,几千对几百万,是个什么概念?

如果提各自的“异”,没边没沿,就像人长得奇奇怪怪,什么样的都有,有的虽然很像,但却完全不同,这就需要把“异”合并在“同”里,都是众生而已。

 

佛教的分法是什么?贪、嗔、痴!这一分,就一大批、一大类了,简单明白。

你做了这样的事情,就会招感、促成这样的结果,就会堕落对应的环境、招感对应的果报、处于对应的道中,这个分法完全脱离外形外貌。

不考虑这些因素,把美白、磨皮、瘦脸、滤镜全部砸碎,不看这些了;男的,女的,也不管了;是人,不是人,也不用去分别,做了这样的心念行为,就是这样的因缘果报。

这种分法简单粗暴,而且直指心地,你的心是怎么想的?装都装不出来,身口意都在侧面地彰显心迹。

 

佛法是什么?是求同存异,是趋同,是修正自我,是摆脱个人行为约束,也就是解脱自我、消泯自我属性,从而回归不生不灭的法性,从而将个性融入到共性里。

你有什么小脾气、小性格、小气质,若不触犯共性底线,都可以是求“同”时能并存的“异”。

如果这些触犯底线,和同路解脱不能融合,与共性违背,就要修改或舍弃了。不能说为了保留我的个性,我把教义改一改,那是你家小卖店啊,说怎么摆就怎么摆?

各位思维,晚安!

 

人间天于幻海迷局

2019.5.22

上一篇:菩提愿之菩萨愿与佛愿
下一篇:如 何 看 待 业 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