幻海迷局

净土往生

栏目分类

浏览排名

《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》略说【87】|歧路各别的六道轮回

  • 《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》略说【87】|歧路各别的六道轮回

音频在线听

 

【佛语阿难。为人不净。从猪中来。为人悭贪不能廉洁。从狗中来。为人刚强很戾自用。从羊中来。】

轮回是非常凶残的!因为这辈子遇到的人,下辈子想再遇到,几乎不可能是人与人了,很可能是人与动物,人与鬼,或者是动物与动物,鬼与鬼。

因为六道轮回是歧路个别的,你走的路和他走的路不一样的,这样就会形成你有对应的六道轮回,他有自己对应的轮回,从数学的角度来算就很简单,大概的情况是6的平方,也就是下次再遇到会有36种接触形式。人与人的接触,就只是3%左右的机会,也就是说,如果大家都正常轮回,下场再想以“人和人”的形式遇到就只有3%的可能了,余下的96%就是其他类型的相遇了。

如果我们再把六道分出三大区间,天道和修罗道同属一个区间范围,他们间是相互可见的;人道和畜生道同一区间,是相互可见的;鬼道和地狱道是同一区间。

我们这辈子再亲近的人只要一入轮回,你有6种可能,他有6种可能,你们间再接触有36种形式,如果把不同属一个区间的减掉,同一区间的接触就4种形式了,以人道为例子:

1、你投生为人,他是动物;

2、你是人,他是人;

3、你是动物,他是人;

4、你是动物,他是动物。

这4种情况就理论上各占25%,大家按现在的情形来想一想:人和动物是什么关系?我们和动物和谐相处了吗?如果我们和宿世亲人同在一个区间,我们和动物不能和谐相处,我们和宿世的亲人再交恶的发生概率是75%,4个接触里有3个。也就是说,你见到的4个人和动物里,最少有3个是你宿世的亲人。所以你能接触到的只是2类形式,在全部36种形式里只是一小部分,而更多亲人是以其他形式出现的。

如果再把“有缘才能相遇”加入其中,那么很可能我们遇到的动物,每一个都是无数生前的至亲。 

我们现在为人了,好像觉得一切都很自然,都理所应当,可是这色身好得吗?得动物色身的众生也是所有众生里为数甚少的,做人和做动物都只是众生里为数非常微小的一点点而已,余下的没机会有个色身。 

你的亲人跨越山海的距离,从久远前走向你,只是在走来的途中换了几身衣服;待再次遇到你时,你也换了几身衣服,你不认识他,他也认不出你。你们即凭借8识的记忆接触到,又凭借轮回里养成的习气在接触着。 

而养成的多是恶习,凭借恶习的接触,能有什么好的结果可谈可期呢?

如某人眼看过年了,为了有面子,主持了一场杀驴的活动。杀完把肉一分,在亲戚面前很有面子,可是那头驴就不是你亲人了吗?

所以这轮回就是相吞相啖,怨恶纠缠。本是善的前缘,也会在恶习的染污下结成一个新的关系,这个关系就是很多人谈之色变的——冤亲债主。

这些冤亲债主哪来的啊?

是曾经做过你的亲人,也曾经因为错过投生到同一道的缘故,有亲缘牵引可以再遇到,遇到后又因为各自携带的习气,重新接洽了冤亲债主的关系。

所以这轮回的痛苦和悲惨就是这样来的,我们没办法深切体会,是因为你不知道刚刚咽下去的肉是哪辈子什么亲人的,你若知道了,你咽不下去的。

亦如天气冷了买件皮衣,好一点的裘皮,再好点的貂绒,若知道你披覆的是亲人的皮毛,那种血浓于水的缘分才会让你在百千件里一眼就看中、选走、穿上。

就算熏腊店里一堆堆的肉食,你选的那块,替你选的那块,若没有足够强大的前缘是不可能和你见面的,遇到的那份缘又是什么呢?

血泪铸就的再次相遇,然后其中有人大快朵颐,有的就要悲愤看着自己被切割、烹煮、咀嚼、吞咽。

就像有的同修不会沟通,为什么不会呢?因为你不理解对方的处境,因为你不懂得对方到底在什么样的环境里,在承受什么样的痛苦和煎熬,在这样前提下的沟通,如何有效果?

所以你想有效果,得先能理解他们。不会理解,不懂理解,那你就试着“感同身受”,若你被如此对待,你会如何观感?如果有一人站着说话不腰痛那种的,你肯不肯听他的,你恨不恨这个说风凉话的人呢?

如很多人想解决问题,有各种困惑,但他不肯更多的说自己的情况,这就没给了解他的机会,也就没给感同身受的机会,是不希望被理解了。 

你想解决问题,你得多说说这个问题是怎么形成的吧,这是解决问题的辅助条件。

就像之前流行这样的一种题目:葡萄某价格,苹果某价格,橘子某价格,然后各买了多少问:卖水果的贵姓。这问题有答案吗?

感同身受也就是要置换,把你从当下的环境里抽离出来,放在对方的环境里去感受他的一切一切。

这时候,你才能理解他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,他那么说是什么意图,他想如何,他要如何,他表达的是什么,没表达的又是什么。 

这感同身受用在和众生沟通上,可以;用在解读领会佛菩萨的精神,也可以。看你们怎么用了。 

当我们和众生接触,其实就像是和另外的一个自己在对话。

一个暂且觉醒的,对话一个暂时昏睡的;

一个暂且清静的,对话一个暂时浑浊的;

一个暂时安逸的,对话一个暂时疲劳混乱的;

一个暂时无苦无乐的,对话一个暂时诸苦逼迫的。 

若他是你,他会如何?

若你是他,你当如何?

可能很多时候我们喜欢去猜,不用去猜,用你的全部身心去置换,去感同身受,去体会,而不是去用脑袋、用思维、用你的习气去猜度他。

如果我们本是亲人,为什么不能好好的对话?

因为你执着了一些乱七八糟的想法,他也执着了一些乱七八糟的念头,两个都不在路上的人撞一起了,你的执着撞了他的执着,硬碰硬,怎么谈呢?

所以刚刚提到置换要抽离,也就是把自己抽离出去,这一刻你全身心理解领会他,你才能知道无量劫来的风沙,在他的发肤上如何刮擦,当这一次相遇,一笑生花,你可知这一笑来自多少血泪的浇灌,换得一次短暂的相逢?

因此怎么能如驱赶瘟神一样忌惮与亲人的再次相遇呢?这心量之狭小,不忍直视了。

所以要敞开你的心胸,既然都是亲人,中间或有些不愉快,或有些小摩擦小矛盾,或者会有些误会隔阂,但鉴于本是亲人,一切都可以坐下来好好的聊。

我们学佛了,应该先准备好和亲人聊;而不是等着被打上门来,闹的你家七荤八素的,才被动的像老鼠被猫撵到墙角一样。

若那么被动就不好聊了,所以你学佛,要学会如何帮助众生,也要学会如何和众生沟通,从而完成在不发生更多不愉快前,和和气气快快乐乐地解决这些事情。 

所以你想帮助众生,要有帮助众生的能力,也要有对应的方法。

但方法本身无大小之别,使用者才是注解方法大小的关键。

上一篇:《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》略说【86】|习气的形成
下一篇:《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》略说【88】|学佛要拿到的利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