幻海迷局

净土往生

栏目分类

浏览排名

十善业道经略谈 第四十四讲

  • 十善业道经略谈 第四十四讲

音频在线听

点击上方“幻海迷局”一键关注
阿弥陀佛

相会极乐

究竟涅槃
同为佛子

共出轮回
幻海本无

迷局虚设
幻海迷局

微信号:rjt8899
网址:http://blog.sina.com.cn/ppoopaking
QQ群:124780861
开经偈
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
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
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
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
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
【是为五。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,后成佛时,三界特尊,皆共敬养。】
  “如上是这五种离贪欲得到的自在成就,如果能够把这些利益都回向给成就为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,这个人在成佛的时候会得到三界共同的尊重,人天等等众生都能供养赞叹。”
  佛教中的四事供养分别是:衣服、饮食、卧具、医药这四个部分。供养衣服这是因为过去的僧人穿的叫做百纳衣,衣服多是由一些在垃圾堆里丢弃的破布碎衣服拼接而成,这种衣服因为要由很多块碎布纳在一起,所以叫做百纳衣,又叫粪扫衣。就是说在粪堆里的一块碎布捡来了,洗吧洗吧漂一下,让颜色旧一些,然后缝补在一起。为什么要这样做呢?这里面的道理还是很深的,学佛出家是为了断除生死,生死是因为对人世间的某些事物有贪着,穿衣服也会引发这种贪着,所以衣服里面生出的那种叫做蠹虫的嗑衣服的虫子,就是在生时喜欢衣服的人投生的。喜欢衣服也是一种业力牵引,但是穿着最破烂的衣服,漏了洞又不够庄重,因为要穿衣服去乞食行走,不要让人产生妄想。比如佛陀住世的时候,很多大弟子都是非常帅的,以佛陀为首,阿那律很帅,阿难很帅,难陀也很帅。所以如果穿的很好,人也很帅,很容易让人产生邪念。就像阿难长的太帅,被摩登伽女看上了,非要得到阿难不可,才有了一部宏大的《楞严经》。 
  穿着百纳衣可以时刻提醒自己的身份,因为佛陀告诉弟子们在这世界寄于残生,然后就与这世界作揖永别,要弟子们都出离这个轮回。所以佛制出家僧人每天早晨晚上都要自己摸自己的头,干什么呢?就是摸到自己头上没有头发了,提醒自己是出家人,要了脱三界的束缚了脱生死而来的,不要忘记这个。于是穿这个衣服亦是这样的意思,也是帮助弟子们破除执着。佛陀的弟子们有很多都是名门望族,还有佛陀的妻子、姨妈和堂兄弟这都是王族。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都享受着丰富的资源,有优越感,这种我慢心依然要借由穿着百纳衣的方法来克服。这是古时佛陀苦心安排的。
  古印度地处在热带,气温很高,所以他们穿的衣服和我们不同。中国的服装产生裤子是因为从胡服骑射中借鉴来的,为了方便骑马劳作而改成了裤子,不然下面穿的都叫裙。因为气温变化大所以穿得也多,古印度的时候穿得不多,出家人穿的是搭在身上的一个袍也叫天衣。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袈裟,袈裟就是一大块布,当然可以是碎布拼接成的。这一大块布没有什么剪裁,搭在外面穿,等睡觉的时候可以展开当被盖。于是有内衣中衣和外衣这叫三衣一钵,就是这三件衣服。而中国天气比较冷,于是就多了些衣服,那么对僧人供养衣服,也是因为当时的僧人更缺少这个。然后还有卧具,就是睡觉的地方和条件。而医药呢,佛教里不主张有病不吃药,有病可以吃药,如果吃药能解决问题,那么就好好地吃药,把病症解决去除痛苦也是佛法。第四种常态供养就是饮食了。每天都要吃饭的,但是佛制吃饭一般是一天吃两顿饭,早晨的一顿和中午的一顿,后来只吃中午这一顿。因为早晨是天人吃饭的时间,中午过后稍微晚些是饿鬼吃饭的时候,晚上是地狱众生进餐的时间。所以稍微晚一点吃饭也是就是过了中午吃饭,就和鬼道众生吃饭的时间连在一起了,因为鬼道众生太多而且以饿鬼为多,所以他们很少有东西吃,遇到人吃东西,心里会生嗔恨心,有的鬼会趴在人的嘴上,嘴对嘴地吸人嘴里食物残余的气息,这样长时以往,人就会消瘦乃至有病,这个叫做虚耗了。
  出家人奉行日中一食的佛制也多是因为慈悲心,不忍众生受煎熬,另外也不希望给大众带来麻烦。因为在佛经中提到,佛的弟子自己不去烹饪食物,都是去乞食,乞食就是去人家讨饭了。印度是热带,所以这个饭食如果剩下很容易就会坏掉,这就浪费了。所以早晨的饭可以留到中午吃,但是中午的饭就留不到下午吃,这个时候温度最高,饭是最容易坏的。也正是这样的机缘,乞食更容易给大众积累福报,大众也更乐意把吃剩下的食物做个布施供养的。
南无本师释迦佛
南无本师释迦佛
南无本师释迦佛

一句弥陀念念去,原知自心唤自心。 
三千大千满大火,当念弥陀度劫波。
诸圣齐汇极乐邦,莲花开敷见慈亲。
阿弥陀经信愿真,得生极乐了寸心,
山河破碎能安住,观音菩萨是信心。
普门品中考信心,虚空堕落称观音,
恶业缠身终无间,不求地藏枉奈何!
地藏经里地狱多,因果轮回不虚过,
人间天
普门救度
长按二维码加入QQ
点击下方“阅读原文”查看更多
↓↓↓

上一篇:佛说十善业道经略谈(四十三)
下一篇:十善业道经略谈 第四十五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