幻海迷局

净土往生

栏目分类

浏览排名

《法华经》略说【382】| 从地涌出品(29)

  • 《法华经》略说【382】| 从地涌出品(29)

音频在线听

 

【此诸菩萨,皆于是娑婆世界之下,此界虚空中住,于诸经典,读诵通利,思惟分别,正忆念。阿逸多,是诸善男子等,不乐在众,多有所说,常乐静处,勤行精进,未曾休息。亦不依止人天而住。常乐深智,无有障碍,亦常乐于诸佛之法,一心精进,求无上慧。】

“这些菩萨们都安住在娑婆世界的下方空间(回答了弥勒菩萨问从哪里来的问题),对于各种经文典籍能做到通利地读诵、思维、分别和正确忆念(回答了他们修什么的问题)。

弥勒菩萨,这些菩萨们不喜欢在大众中有什么过多的讲说,喜欢在安静处努力修行,不曾休息,也不喜欢与人天道打交道,乐求甚深智慧,居无碍处,也恒常乐求诸仏之法,为求无上智慧一心一意精进努力。”

这段经文与上一节是世尊在回答弥勒菩萨的问题,弥勒问的所有问题,仏陀都一一回复了,但问得较为零散,回答也觉得较为零散。

这段偏重于阐述这些地涌菩萨们的基本状态,比如,他们追求无上仏法,追求无上智慧,对经法尊重修持、努力克制、精进一心;但他们也有点问题,不乐闹处、不依人天而住等等,我们还是一一来看:

首先,他们所处的境界状态如何?多数是摩诃萨大菩萨级别;他们现在做什么?他们不曾休息,从世尊远去,留他们各自修行到此时,一直在努力保持,对经文教法非常熟悉,并且深入到对此思维分别、正忆念的领域中;他们不乐在大众中多说什么话,不依靠人天而安住,待在下方虚空中。

如前一节提到,彼时释迦仏带领他们,其中一部分成了如今的地涌菩萨,那些没有成为地涌菩萨的受教众生,现在应该是个什么状态?按这些与会菩萨与地涌菩萨没有任何交集来看,彼时那些同地涌菩萨一起受教的众生,绝对不会后来成为菩萨,如果是菩萨,那就肯定有交集;因没有交集,所以不是菩萨,又受仏教法。

这就有两个可能:要么是普通众生,一般般的有情众生,但这几乎不现实,因为这些与会的菩萨们也不是一般般的水平,如果见到要去救度某众生,一定会对他的仏缘法缘等等做观察,如果其中有同地涌菩萨一起受教的记录,自然这个消息不会捂那么严实;所以,那些同期受教的大众只有一种可能,就是都已成仏。如此来说,释迦仏在彼时教导带领的大众们,此时皆成仏或成菩萨。

成菩萨的就是如今的地涌菩萨了,按这些菩萨成就以来久远劫数,彼时释迦仏离开、他们独立修行时,弥勒菩萨及与会那一众菩萨们,还没有开始进入修行领域,地涌菩萨在菩萨阶段待的就不是一般般的久了。

为什么彼时受教有成仏的,而他们现在还是菩萨?难道他们不努力、不精进、对教法不尊重、对法理智慧不慕求吗?他们并没有犯如上轻法慢教的毛病,为什么他们没有成为仏?连后来才进入修行的弥勒菩萨都已经要成仏了,已经入兜率天做妙觉菩萨了,这些地涌菩萨们为什么还没有摸到成仏的门?是他们不追求成仏吗?显然不是,这段经表述他们渴望无上智慧,他们不排斥作仏,从离开释迦仏后一直不休息地在努力。

为什么还没成仏?这个事,大家是否有思维过?

这段经文给出答案,在早期分享里也略提到过他们没有成仏的缘故:他们乐处安静。这是什么毛病吗?对修行而言,这不是什么毛病,但在成仏这个结果上,这是很严重的毛病。

如二王发愿的案例中,这两位菩萨当时为什么会采用不同的路线?怎样选择,这事并不那么重要,怎样选择都是对的,但他们受同一事件激发,就是“临国众生多造众恶”,怜悯他们未来的悲苦,知道他们以后必定苦楚无依,这时两位菩萨依靠人天见悲这种较低水平的慈悲心,发出了成仏之愿。

释迦仏的愿在《悲华经》里有述,五百大愿看一遍都觉得好多,他为什么发愿成仏?阿弥陀仏为什么发愿成仏?《法华经》提到的十六王子,现在十方做仏,他们为什么做仏?不管他们由什么而起,以什么做根,凭借什么手段,取愿什么国土,招感什么众生,他们一定都有类似二王发愿那样的事件促动,才升起成仏的愿心。如果没有事情促动,虽然成仏的心愿可以不假,修行的心行可以一路不退,各种努力可以精进保持,但也依然成不了仏。

在成仏这条路上,大菩萨修为、级别、能力等等都够了,还差一个事情促动,发起真正成仏之心,这个“事情促动”,就是法缘的问题。遇到合适的法缘,发起成仏之念,行于大乘、努力保持、到达终点,这就成仏了;而如果各种努力,却差一个机缘,法缘不凑,就算是极高位面的大菩萨,也依然不会成仏。

因为,不发成仏的愿,就像地藏菩萨这样,原来的愿要圆满了,再发一个愿,把自己吊在菩萨阶段;如果发了成仏的愿,这个愿圆满了,就得成仏了。地藏菩萨这是从仏位退到等觉的,他已经做过仏了,自然不再急着成仏,但那些地涌菩萨们不一样,这就是前段分享时提到:他们“以菩萨赞法赞叹诸仏”。为什么以菩萨赞法?这就是答案了。因为,他们不会别的赞法。

如此漫长时间里,在娑婆下方虚空,那么努力保持,其他同学都成仏了,他们还在菩萨阶段坚持着,这个情况是因为什么造成的?此段经文给出答案:不乐在大众中多有所说,不依止人天道而住,乐得安静、乐得独处,这在大乘来说,就是毛病了。菩萨戒里有一部分叫做“饶益有情戒”,你受菩萨戒了,要做利益众生的事情,如果你遇到这样的机会,而不主动做,你就犯了菩萨戒。对行于世间的菩萨来说,这种戒律要求无疑是一种推动,不能只守着自己那片小天地、小安静、小祥和、小舒服、小自在,那是不行的,是犯戒的。

显然,这些地涌菩萨们没有这样的条件,没有饶益有情,但“乐得独处,不喜欢在大众中”这种行为作风确实可以不触碰饶益有情的机会。所以,不依止人天而住,他们不和其他众生接触,就没有机会落实饶益有情,也就没有接受到菩萨戒对菩萨道的守护和推动,自然可以在下方虚空一蹲如此之久。如此众多大号菩萨都没成仏的原因,就是这个修行时贪安静的小毛病。

过去说过,仏讲法授教有一个原则:不违背受众本意。你想如何,仏就教你如何实现,就像《普门品》里观音菩萨三十二应身那样,你想成就天伦,菩萨就现对应天身,告诉你怎么成为天人。仏讲法更是这样,你想修行,告诉你怎么修行,但如果你的愿念习惯有瑕疵漏洞,不主动问仏,仏不会主动替你解决,不会主动告诉你这是错的。除非其他事情机缘成熟,你在别人的案例里发现这个事,来问仏,仏会告诉你相关这个毛病的种种优劣。

也就是说,这些地涌菩萨们,数量无量无边巨大的老中青三代菩萨,以相同业力,共处下方世界虚空中,止步于菩萨阶段,无缘前进一步。

上一篇:《法华经》略说【381】| 从地涌出品(28)
下一篇:《法华经》略说【383】| 从地涌出品(3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