幻海迷局

净土往生

栏目分类

浏览排名

《法华经》略说【196】| 《法师品》(18)

  • 《法华经》略说【196】| 《法师品》(18)

音频在线听

 

【药王,当知如来灭后,其能书、持、读、诵、供养、为他人说者,如来则为以衣覆之,又为他方现在诸佛之所护念。是人有大信力,及志愿力、诸善根力,当知是人与如来共宿,则为如来手摩其头。】

我们投机取巧,借由阿弥陀佛的大智慧,因为他在行菩萨道时思维过这个问题:为什么众生不得尽度?说那些臭氧层子没有用,就说怎么才能尽度就是了。辛苦修行,逐步提升境界、修为、状态,逐步突破一层一层攀爬,终至解脱,这条路对普罗大众而言是难行路,这路是通畅的,过去的任何一尊大菩萨都是如此走过来的。但这对众生而言太难了,业风一起,随风漂溺,不得安稳,如何修行?诸佛往往都会选择净土成就,那时候人寿极长,可以有修行的基础条件,但我们娑婆现在五浊,寿命太短。

所以,阿弥陀佛设计出带业往生模式,这是啥?这是完美消业模式,你可以携带业力到极乐,各种方法手段慢慢消除就可以了,从而降低了出轮回的难度,以至于现在极乐普度,大门几乎没有门槛。我们借此还提消业,为什么?因为过去的种种愿若不圆满,如何真正解脱?那些长久劫来发过的愿,投放过的意愿,就像一个又一个沉重的钩锚,就算我们已经走出很远,还会把我们重新带回到原处;而钩锚越多,我们沉溺轮回的力量就越大,就算往生净土,还要再找机会去圆满这类愿念,这不是吃撑了?但事实就是如此,你不想这样做,也是随着业力漂的,不管你怎么不想,逃不过的。

我们主动点、努力点,消减这些业力,让这些业力更大比重被此生努力瓦解解决,这样就是截断未来无量劫转生受生的拖累,但不是说我消业两天就必须未来什么业力都没有,这是不可能的,消个七七八八已经很好了,能大面积消业才好说后话,如果自己的业愿都不乐意消解,这就是消极怠工了。

完美消业模式,就是完美满愿模式。懂得这个了,怎么把消业做好、做扎实、做到位、做到七七八八?这就是关乎到圆满如微尘一般宿愿的效率如何了,多消一个,就是多圆满一个,就是减少未来再入轮回的一分拖拽。

如果明白愿和业是会转化的,把不成熟的愿、不合适的、不现实的愿撤回,这就是少给自己添麻烦、少给自己挖大坑,这是捷径,虽然看着好像很笨拙。忏悔消解过往种种杂念,这就非常霸道,虽然好像现在做了没有什么直观影响,但后续影响是非常巨大的。

现在发起的某些想法愿念,有价值的、需要做的、有必要的就抓紧办,争取早些做完,不给未来添后患。现在那些乱七八糟没有任何价值的想法念头,及时发现、及时撤回、及时制止,不令未来沉渣泛起。《金刚经》讲三心不可得,但因果却贯穿三世,只要你还在轮回里,虽然三心抓不住,但三世却是血腥真实的。

这是愿转化为业的方法、步骤、细节,另一个转化是:如何将业转化为愿,也就是如何把业理解为愿,过去说,消业也好、培福也好,只是一个借口、一个理由、一个你绕不开的缘由。如果能理解,佛所说慈悲心、慈悲行、菩提心、菩提行都是给大家一个如此做的理由,是一个你绕不开的缘由。亦如慈悲心菩提心,这是大乘没有办法绕开的,那你就得迎头赶上,硬着头皮冲过去。

佛为什么这样?因为佛要借此让行大乘者走进救度众生的行列。你只有真实走进这个行列,才有机会成就菩提,成就大乘圣位,乃至究竟涅槃,成就如来。如果不理解这个,好像交作业、罚抄课文一般干巴巴、苦哈哈,根本不想救度众生,怎么成就圣位?

我们当然不好说这样高,所以说:消业培福只是你救度众生的一个借口,你要通过这些走到愿意、主动、肯去救度众生;若非如此,消业培福就是抄作业,就是罚抄书本,没有乐趣、不乐意、不肯、不愿、不高兴。你做救度众生的事情都不高兴,能好意思说自己是大乘根器、大乘格局、大乘心量、大乘人、善根深厚、有悟性?别给自己抹黑了,大乘没有那样的。

你们看看哪尊菩萨的大乘如我们这样简单容易过?看看他们,哪尊不是血泪铸就?哪尊不是经过无数大劫的持续努力才成就的,我们站在大乘的肩膀上,轻飘飘就做了大乘的事情,就得了大乘受用,完了还不高兴、不开心、不乐意、不主动、心不甜、情不愿,你让这些菩萨们如何待你?如何看你?如何想你?

缘是双方的,就像你念弥陀,弥陀念你,互相系念,这就不断缔结圣缘,这个纽带不断刷新、不断更新、不断发展、不断成长,自然不容易割裂。但你念他,他不念你,这是为什么?因为你不懂他,所以你是在念他,好像是你念了,实际上你念了别人,而不是他,他怎么念你呢?就像打电话,你想给某某打,号码错了,就算对方不挂你电话,某某能知道你找他吗?

所以,与如来共宿,这就是双方的,你明白如来在做什么,你能如此,自然与如来共宿、恒常相伴。如来手摩其头也是如此,你做出了这样的事情,自然佛会鼓励你、安慰你、加持、护佑你。明白佛陀什么意图,知道菩萨什么想法,我们才能行住坐卧诸佛菩萨常伴常随。

上一篇:《法华经》略说【195】| 《法师品》(17)
下一篇:《法华经》略说【197】| 《法师品》(19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