幻海迷局

净土往生

栏目分类

浏览排名

《法华经》略说【72】| 三车喻

  • 《法华经》略说【72】| 三车喻

音频在线听

 

【尔时长者即作是念:此舍已为大火所烧,我及诸子若不时出,必为所焚,我今当设方便,令诸子等得免斯害。父知诸子,先心各有所好,种种珍玩奇异之物,情必乐著。而告之言:汝等所可玩好、稀有难得,汝若不取后必忧悔。如此种种羊车、鹿车、牛车,今在门外可以游戏。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,随汝所欲,皆当与汝。】

这部分开始就是“火宅三车喻”的“三车喻”了。

“这时长者就想:这宅子已经被大火焚烧,我和我的孩子们如果不能及时出去,必定会被焚烧,我应该想个办法,让这些孩子们能免离被火焚烧的侵害。

毕竟是孩子的父亲,知道孩子们的心思在哪里,如果提供给他们各种好玩的、奇异的东西,他们一定会喜欢并乐意跟随。

而后,就对他们说:‘我有你们喜欢的、好玩的东西,非常难得少见,你们如果不来拿,一定会后悔的。满载这些物品的羊车、鹿车、牛车现在就在门外,你们快点从火宅里出来,随你们高兴,这些东西都给你们玩。’”

三车就是羊、鹿、牛所载之车,以羊车来比喻小乘的声闻乘,也就是阿罗汉果;以鹿车比喻小乘的缘觉乘,即辟支佛果;以牛车比喻大乘的菩萨乘,即各阶段菩萨果位。

羊的体型较小,力量也很小,再驾上车,车怎么可能大呢?就算装东西,也放不了多少,这是受限于羊力太小的缘故。

佛教说的“乘”本意就是交通工具,如车马舟船等,能摆渡之意,而被摆渡的可以是人,也可以不是人,比如有的车马拉货物。

“乘”是交通工具的本意,为什么要借助乘而不是靠腿走着去?当然也可以靠腿走着去,只不过这不是佛教的精神所在。所以《西游记》从格局上来看,就不是靠谱的佛教内容。交通工具就是给人提供各种方便,帮助渡过人力所不及地险峻滩路,所以有各种方便而不用,这不是佛教的精神。

你可以用各种方便,用得好、用得妙、用得出神入化、用得投机取巧、用得神鬼莫测,这都无所谓,如果能促成效果展现,这个方便就是用得好、用得妙;如果不能见到效果,这个方便就没用对。各种交通工具用好、用对、用妙了,才是交通工具存在的根本意义。有而不用是榆木脑袋,这种悟性和学佛就格格不入了。

佛陀在其一半的教学生涯里都在提倡大乘,大乘官方标准就是般若智慧,而获得般若智慧的源动力就是方便救护众生,如果获得智慧和救度众生没关系,这智慧就是邪智狂慧,不堪受用的。

再好的方法、再多的思量、再缜密的推演计算、再官方的标准解读,若离了根本,都不免成为镜中花、水中月。生活和工作等等都是如此,如果脱离根本,难免跑偏,乃至出了事故,学佛亦如此理。

大家也知道鹿的大小,虽然比羊大了很多,但腿脚太细,也不是有大力气的,鹿挽之车又能有多大,又能有多少的承载量呢?但鹿和羊又不一样,羊起码是家畜一类的动物,在人周围可以很常见,鹿却很少见,有的人一辈子也就只能听说而终不能见。

这个鹿和羊的差异,就如同罗汉可以常常见,但辟支佛不常见是一样的,虽然单独划出一个别称,其数量终究太少;虽然整体状态比羊强,但影响力远不及羊。

在中国,鹿属于仙兽一级的,多是仙人的坐骑,仙人得瘦点才能显出其仙风道骨,如果胖了,怕鹿也是受不了的。羊车在鹿车面前就是玩具了,拉个小孩子跑还行,载成人跑就不大可能;起码鹿车勉强能载得了成人。

我们也常常见牛,是属于较为普遍的大牲口,拉车犁地力气很大的,牛车的承载力就不是鹿车所能企及的了。

以此差异来说,牛羊常常见,鹿不常见,鹿车勉强可以载人,羊车就如玩具一般,而牛车不仅可以载驾驶员,还可以多拉些货物及人众。

以此三车的比喻来说,就能理解大小乘的差异在哪里了,并不是车的大小、不是车装饰的好坏、不是车上所装货物的价值,而是承载量上的差异。小乘就是小车、小舟,勉强装点东西,能不能载一个人都是问题;大乘就是大车、大船,能装下很多。

刚刚说车的大小不是大小乘的差异点,车装多少都不那么重要,重要的是效果,装上去能不能拉得动、能不能及时到达目的地,亦如从钢厂出的钢板卷,一卷就是几十吨,虽然看上去不大,却必须是大车才能承载得了的。

我们关注大乘,不要纠结于能装多少,这不是重点,重点是装载后能不能借此舟船到达目的地。同样是出一趟车,在不累死牛的前提下,是不是应该多装点才划算呢?

 

 

这段经文里有一个点非常重要,就是长者想:如果我和孩子们不及时出去,都会被火焚烧的。

长者身手有力,知道门在哪里,知道路怎么走,可以出了火宅,为什么长者不自己出去?因为孩子们在里面,他才没出去。

这些孩子就成了长者的心病,这个心病导致了如果孩子们不出去,长者也不肯自己出去。这就体现出为人父母的那个精神了——为了孩子什么都可以做,为了孩子陷自身于危险,也在所不惜。

佛自喻大长者,不及时出去自己也会被焚烧,为什么?这个点是细思极恐的。

很多人、很多众生有一种奇奇怪怪的想法,亦如之前遇到一个众生厉害得很,吹牛说自己隐身,谁也找不到,谁也发现不了,可是你隐身就能逃得出这三界火宅吗?有的人以为我一念清净、天地祥和了,我就怎么样了,你出得去这火宅吗?不及时出去就是炭火一块而已。

如这比喻中,房子那么大,孩子那么多,都闷头玩耍,这些孩子能不能就在那玩砖头土块?显然他们也可能玩各种珍宝,但这些所谓珍宝在火宅面前什么都不算、什么都不是,你舍不得这些所谓珍宝就一起成炭。

长者说外面好多好玩的东西,这说明里面也不少好玩的,因此这群孩子才贪玩其中,这些玩具是孩子们的心病,玩具在宅子里,孩子们不离火宅;而孩子们是长者的心病,孩子们不出火宅,长者不肯自己离去。

各位看得出这轮回难出的缘故了吗?就是有牵挂、有挂碍啊。

长者懂得孩子心恋玩耍,才用各种方便以三车载满各种珍宝玩具,给孩子做目标,转移孩子低级别的趣味,让孩子选择舍弃眼前的小玩具,去追求三辆车上更好、更多的玩具。长者如此做的目的难道就想给孩子们玩具吗?目的不是这个,而是想借此方便,引领孩子出了火宅,免得被大火劫焚。

由此来看,佛说某事有功德、有福德,有多少福德、多少功德,这不也是三车所载吗?

懂了这个道理,你会没完没了、眼睛放光、削尖脑袋地去追求所谓的功德福德,乃至种种利乐吗?去做有两种情况:一种是懂得佛陀的深意,明白佛陀的教诲,随顺而行,不违佛意,不坏佛意;另一种是不懂得佛的深意,不明白佛陀的教诲,真当有那么个东西叫做功德福德利乐。

如果执着了这些功德福德利乐,能随顺教诲继续前进,乃至走出火宅,这些所谓功德福德利乐也就达到了目的,但如果没被引领出火宅,这些所谓功德福德利乐就成了一把杀人刀,就真是负了佛心辜意了。

为什么不建议大家去追求这些?乃至我们都不提功德之事?原因有很多,但关键点还是在于《法华经》的此“化城”内容。借此比喻我们推演到轮回里,所有在轮回里不愿离开的众生有两种情况:一种情况如孩子贪玩不愿离开,他自己也没有能力离开;一种是自己有能力离开,但不舍不忍,而不肯离开。

 

 

这两种情况就可以大略分出圣、凡两路来了。有能力离开,不肯离开的,属于圣路众;没能力离开,不愿意离开,不想离开的,属于凡路众。

圣路众为什么不走?因为有凡路众在轮回里,所以圣路众的心病就是凡夫众生还在轮回;而凡夫众生不肯离开、不愿离开、不想离开,是心有所著、所恋、所系。

如果推演凡夫众生所有的恋处、系处、著处,可以说纷繁复杂、不一而足,不能三言两语而概括之,但如果追根溯源,这事就没那么复杂。

为什么长者把孩子放在这个宅子里?他宅子那么多,换个好的宅子不就得了?一个众生成为众生那一刻,就是从遗忘本心本愿开始;一个凡夫成为凡夫的那一刻,就是忘记了自己根本的心愿想求,而被种种迷惑,所谓“乱花渐欲迷人眼”,才能“一日看尽长安花”。长者把孩子们放在这个宅子里,一定不是为了让他们玩的,不过是孩子们自己玩得太开了、玩疯了、忘乎所以了,也就忘记了来处,忘记了本心,忘记了本愿,忘记了自己为什么而来,这就从圣路众瞬间转入凡路众的队伍里了,所以“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,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。”

如果凡路众能找到自己本心本愿,就可以回到圣路众的队伍里;如果他能有力、有手段、能出得了火宅,他就可以成为纯粹的圣者,而不是行于圣路的众生了。

佛出现于世的根本目标就是帮助众生开、示、悟入佛的知见,也就是说,若众生循此方便皆得佛法份、皆成佛道、早晚都会解脱。因此,没有纯粹意义上的凡夫,没有真正顽固的众生,只不过是行于圣路、还是行于凡途而已。

可是哪个人傻呢?都不傻,但凡涉及到自己的利益,自然关心得紧。我们一定要知道在世间、在轮回、在六道、在三界里,所有的利益都是暂时的,都是有漏的,都会漏尽流干,只要轮回足够长,什么利益都会丁点不剩的。利益尚且如此,起码算是一个像样的追求,其中最诡异的是报仇,哪有真正意义上的仇啊?这不过是玩得忘乎所以了、玩蒙圈了、玩跑偏了罢了。

你是这样的,他也这样,你们两个玩在一起,结果都是一身泥,猪八戒照镜子,你不是人、他也不是好饼,就这样结仇了,是不是太滑稽、搞笑呢?

于是,在轮回里没完没了地遇到,没完没了地寻仇,你杀我来、我剁你,你吃我来、我又煮你,让这个所谓的仇一环套一环,就解不开了。

众生眼界太狭窄,只顾报仇,可是你的仇怎么来的?你仇的源头不还是因为你干了恶事在前?人家寻你的仇,才伤害你;你现在又来寻他的仇,伤害他;他再寻仇伤害你呗?你打他一巴掌,他给你一脚;然后你抡他一棍子,他给你一把刀。这样纠缠下去什么时候是个头?

若没有佛出现于世,所有众生境界水平再好,都会在轮回里进入到这种寻仇报仇的怪圈,都会在轮回的同时,因如此低级的原因捆绑自己,又捆绑他人不得解脱。你和他有仇,你和别人也会有仇;他欠你的,你来讨;但也会有更多债主等着找你讨债。这轮回就成了螃蟹,你想走,我不让你走;我想走,他不想让我走,互相钳着,最后都成为火锅底料。

我们解决这个事情最有力的方法手段是什么?就是不管他人如何,我必须、一定、肯定往生极乐,就算你再怎么报仇,没关系,这一身皮囊你拿去就好,但我可以去极乐,从此彻底解脱这种没完没了的纠缠和拉扯;我可以借助阿弥陀佛的慈悲接引往生极乐,作为债主的你能吗?就算临终被障碍、被遮蔽、被干扰,但你把这普门超度死死抓住,融到你的血液里,成为一种习惯,只要有一个瞬间你是清醒的,从临终的迷乱里醒来,你意识到自己已经如此了,就可以借助这个普门超度送自己往生极乐。

所以,你若听我劝,知道我说的是什么,就会牢牢地抓住这个超度,且不论超度多少众生往生,单凭这超度,你可以超度自己,你可以不为生死无尽而忧愁烦恼,你可以不必为自己死后的事情而恐惧、忌惮,对你干扰、袭扰、破坏、遮蔽的众生若能借你的洪福,也可以早些借助超度往生,但如果他们伴随你到临终一刻还如此敌对,你可以超度自己往生,他们往生极乐的机缘就要自己再去接洽了。

如此火宅汹涌无常,能有这一份稳妥保障实属难得,不过若有众生沉迷、痴迷于种种贪著,以种种方便也不能引导乃至随顺教诲,只能成为火宅的随葬品,亦如这火宅,若及时得出则可安免,若不能及时出去,就算是佛陀也不行,何况杂鱼一般的你我?

当阿弥陀佛临空垂手,我愿随佛往生极乐,一切杂愿,恕难从命;一切干扰纠缠,恕不奉陪;一切牵挂不舍,恕我不恭,弃之如敝履!

上一篇:《法华经》略说【71】| 火宅喻(三)
下一篇:《法华经》略说【73】| 你为什么是众生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