幻海迷局

净土往生

栏目分类

浏览排名

《法华经》略说【193】| 《法师品》(15)

  • 《法华经》略说【193】| 《法师品》(15)

音频在线听

 

【尔时佛复告药王菩萨摩诃萨:我所说经典,无量千万亿,已说、今说、当说,而于其中,此法华经最为难信难解。药王,此经是诸佛秘要之藏,不可分布妄授与人,诸佛世尊之所守护,从昔已来,未曾显说。而此经者,如来现在,犹多怨嫉,况灭度后?】

“这时,佛对药王菩萨说:‘我所说的经典有无量千万亿那么多,已经说过的,现在正在说的,未来要说的,在这些中,这部《法华经》是最难被信被理解的。药王菩萨,这部经文埋藏了诸佛的秘密,不要错误地让那些不应该听闻的听到。诸佛都在守护本经,从过去到现在都没有广泛宣讲,尤其是这部经文引发了非常多的怨恨嫉,就算现在我还住世尚且如此,何况我示现灭度以后呢?’”

这段经文分几个部分:

一是在强调本经的尊贵难得、难信、难解。

二是因为太过重要,所有佛陀都在守护,这里埋藏着成佛的秘密,埋藏了所有佛的秘密,所以不要轻易就讲说给人,让那些不应该听的听去了。

三是因为如上种种,不要妄授于人,会接下非常多的怨恨嫉妒,佛陀住世时如此,佛陀示现涅槃灭度后更是如此。

这里佛陀亲自奠定了《法华经》的地位,在所有世尊宣讲和还没有宣讲的经文里,这部最特殊。

特殊在什么地方?诸佛守护,这好像很厉害,但其他经文也常常会出现诸佛守护、诸佛护念,所以这一条还好。

诸佛密藏,这个地位也还好,因为所有经文都是佛寻因守缘、广设方便而来,都是从佛陀平等大智大愿大慈悲而来,都是佛陀愿利益、乐利益、求利益、给利益于众生而来,所以基本上的核心秘密也就那么些,并不会因为什么而私藏隐密,只不过《法华经》稍比其他不同,因为揭露核心太密集,更为方便理解信受。但就算这样,还是最难信受的,如果排号《法华经》就是第一难信的,其他经文再多难信难解,可以排第二。因为其中涉及内容太过机密核心、太高密度暴露机密核心,这是不方便随便听闻的。

为什么呢?因为如果这个人不合适听,非要听,佛系当然会慈悲,但这个慈悲并不一定有好结果,在《法华经》的流布上,确实是“慈悲出祸患”,不应该听的也听了,然后里面利益那么多,激发鼓动了非常大的傲慢乃至攀比,由此必然引发得失利益的怨恨、嫉妒、贪不厌足等等不良后果。

在我第一次分享《法华经》时出现过那样的事情,随经文讲到“为后来分半座得天王报”的时候,恰巧那节里就有人来晚了,于是有个人就非常热情“快来坐这。”他拍拍身边的位置,也就是表面上如《法华经》提到的分半座。如果没有座位,那自然分半座有如此利益,可是好多座位啊,为什么要坐你边上呢?这就激发贪欲了,他分半座的心不是因为乐得其他人众听闻法义、获得法利、知晓法理、以助菩提,而是贪那个天王报的利益。以这种心学佛、学习《法华经》、面对《法华经》,怎么可能拿到大利益?

诚然经文如此描述,佛陀如此宣讲,必然果报如此。但佛教说的所有利益都是有门槛的,表面上的行作这不是门槛,门槛是什么?就是你为什么这样做、你如此做的那个发心,才是你我获得一切佛法里提到利益的终极门槛。也就是说,佛教里提到的所有利益,你知道的、不知道的,我们能听闻到的、没有听闻到的,小的大的、种种的,都要依赖于你如此做的发心。所以经文也常常强调这个发心,只不过我们更多是看着利益就奔去了,结果脚下全是坑,都不管不顾也不看,那么能不能顺利拿到利益?

为什么很多人学佛没有效果,或者说没有他自认的效果?刨除这些人的错误认识及颠倒求愿、南辕北辙的行作导致无效以外,最大的技术难题就是没有发现门槛,无法满足门槛、无法跨越门槛,导致利益咫尺之遥,却怎么努力都够不到。刚说发心才是一切法利的终极门槛,不管什么利益,当你面对一款佛菩萨描述的利益时,你想获得,就要真实跨越这个发心门槛,利益就妥妥拿到;如果发心不对,可以慢慢调整;发心错误,可以慢慢修正,因为具体手段方法并不很复杂,只要发心到位,手段方法一到位,绝对可以盘满钵满。

为什么很多人的发心会有问题,乃至很难促动佛教利益的回馈呢?因为很多人的发心还是围绕自己的那一小片天地,心量格局都太小,这种求愿是较难获得满足的。以力量角度来说,这种求愿行作的发心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,表面上看没有什么问题,实际作用并不非常大,但也要承认比不做肯定是强。如果我们明白了发心的关键,佛教所有利益、所有秘密,也就尽览无余了。

余下就是方法论的部分,方法论要在整个链条里更为靠后研究,但现在很多人没有搞清楚前面的种种,一头扎进方法论里,自然效果不好。

我常常问大家:你为什么这样做、你为什么学佛等等问题,并不是我想知道,乐意听这种八卦,而是这很重要,在整个链条里,发心所占比重应该超过百分之八十,乃至可能更高。也就是说一个事情在佛教里求得到与否,发心是最关键、最重要、最吃力的地方,这个部分解决了,后续的细节填补就很容易了。

为什么一些人做了同样的事情结果不同?因为发心不同。

过去遇到过一个众生,是放生意外死亡的螃蟹,和我们周旋了好半天,又是报仇,又是谩骂,又是责怪,又是撒泼打滚。我们也是好意放生啊,可是他却意外死亡了,自然不开心,本来还盘算自己的小日子怎么过呢,结果因为我们放生戛然而止,怎么能不迁怒呢?虽然放生的心是好的,这里面难免是为求自己利益,而不管物命的死活,这里发心也有差别了。

经过一系列周旋算是非常吃力地解决了,后来闲聊问到他为什么做了螃蟹,他回答自己做了很久的水族,再问原因,忽然找到了他为人的线索——某生他杀了自己的母亲。我当时就迷糊了,杀父、母、杀阿罗汉、破和合僧、出佛身血,这是典型的五逆重罪,是无间罪,怎么可能投生为水族?这和佛说的不一样啊,难道佛说错了?还是我理解错了,还是他讲错了?再问为什么杀自己母亲,才把问题前后理顺。原来那时他出生在澳洲,正是奴隶时代,他母亲有一个爱好,就是杀人取乐。作为有权、有势、有钱、有人的农场主,可以决定自己奴隶的死活,但他母亲却陷入于恶趣味中,不断折磨、虐杀奴隶,不以此为耻辱,反而以此为乐趣,他为了阻止母亲再杀人,杀了她。因为这样的缘故,出于救人而迫不得已的杀母,自然量刑不同了。

因为发心不同,虽然表面上造作了五逆,但却可以免无间罪,这才对啊,这才应该是佛法本来的面目,而不是说:我做了什么形式,就必须什么结果受用。这就不对了,因为发心的门槛不同,同样行作下的结果也不同。

上一篇:《法华经》略说【192】| 《法师品》(14)
下一篇:《法华经》略说【194】| 《法师品》(16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