幻海迷局

净土往生

栏目分类

浏览排名

《法华经》略说【171】| 要走大概率的路子

  • 《法华经》略说【171】| 要走大概率的路子

音频在线听

 

【尔时世尊见学无学两千人,其意柔软,寂然清净,一心观佛。佛告阿难:汝见是学无学两千人否。唯然,已见。】

“这时世尊看着两千人, 这里面有人已经是阿罗汉, 有人还没有到四果, 但他们都心意很柔和,清净又安详, 他们也在专注地看着佛陀。

佛对阿难说:‘ 你看到这两千人了吗?’

阿难说:‘ 是的, 我已经看到了。’”

这段虽然经文没有什么进展,只是作为两千授记的基础铺垫, 但其中强调了几个状态 ,我们来看看:“其意柔软 、寂然 、清净 、一心”。

其意柔软怎么理解?“意”可以简单理解为第六识,意识或者意根,对应的尘相就是法尘。 简单说就是心念, 一个人的心念很柔软,这是他心念里没有那些强硬的、冷冰冰的、 硬梆梆的、凌驾的、傲慢的这类对峙性的内容。就像人一样,为什么他不柔和?一定是哪里让你觉得不舒服,或者刺痛了你的什么。

就像毛遂自荐里提到的,要把锥子放到布兜里,锥子就会自己露出锋芒来。为什么放一块布在兜子里不会脱颖而出?因为锥子足够尖锐,相比于布兜更显得强硬 ,二者难以和平共处。

你有了一些强硬的态度、心念等等,必然会让他人有所察觉,这是出于动物敏锐的自保能量,就算没有发生接触,也会提前预警并作出防范动作。如此继续,就出现了隔阂、斗争、 矛盾、 战争。我们追溯所有的战争源头,都会发现这个强硬在里面。大的战争、小的斗殴、再小的拌嘴吵架,都是如此。你为什么和人吵架?因为你有自己认为的某个理念,对方有他自己的理念, 双方没有做好沟通 ,就会因为理念上的差异,形成互相看不上的基础。继续接触,就会借由各种稀碎的事情,触发摩擦,引发矛盾升级。

所以,很好地沟通很重要,一个良好的沟通习惯、沟通环境、沟通态度、沟通意识,这对沟通来说很重要 。有的人是双方都想沟通,但没有合适条件,环境不具备。你说两句话还没铺垫好,他有事忙去了,等他想找你,你又有别的事要做,分心无暇,这就导致隔膜一直都在,触发斗争的隐患也就一直都没有除去。

如之前说,沟通不过是互通有无,就像冷热物体接触后形成中和是一样的。要有一个中和后的效果,你的沟通才算是有起效,如果对方没有接收,自然不会接纳你的种种建议、态度、看法、做法,这个沟通就是失败的。我执着于自己的理解,你执着于自己的认识,二者有着很大的距离,在心念、行为、态度、情绪上,自然不可能完成同步,不可能完成中和,更不可能完成趋同。

我们想和佛菩萨趋同,但如果我们理解的、认知的、奉行的,和佛菩萨的差距太大,就算佛菩萨慈悲低垂,我们翘脚也是够不到,这就没有基础趋同了。所以佛菩萨是什么想法、什么态度、什么认知?这谁能说完全理解?前文佛陀还说罗睺罗密行,只有佛才知道他的功德细节,换而言之其他罗汉菩萨根本无法窥探罗睺罗的真相,怎么趋同?怎么向其学习?怎么有样学样?

虽然学佛是向佛学习,但佛所在的境界太高了,与我们间的距离很大。 更如经中所说, 有很多很多事情,只有佛与佛之间才能了知, 我们说向佛学习, 不过是学习佛指印给我们的方向方法,而因为不理解佛的真实境界,实在难以向佛学习。所以,学佛的开端 、入门、 契机、上手方便捷径,并不是向佛学习, 而是向菩萨学习,学习菩萨的种种。学习成为菩萨的种种,学习怎么成为菩萨,私认为,这是学佛的关键。如果这个事情没有搞清楚,自然不会乐意亲近、学习、模仿菩萨。

菩萨你又不稀得学,佛的境界又不是你我能够得到的,学啥呢?这不就是自绝后路吗?把自己的路给掐断了,什么解脱、什么大利、什么成就、 什么菩提、 什么涅槃、 什么法身, 一毛没一毛,毛也摸不着了。正因如此, 我们走的是大乘净土往生一路,是依靠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为根本的一条解脱成就路线。

但为什么不上来就先学习《阿弥陀经 》、《无量寿 》、《观无量寿》这些呢?为什么上来先是《地藏经》、《 普门品 》,学习地藏菩萨、 观音菩萨呢?原因不外如此,没有这些菩萨作为抓手,于你我而言,学佛一路必定会无疾而终,因为没有着力点,没有可以攀附的地方。

就像攀岩一样,陡峭山壁起码要有些裂隙、有些凸起、有些凹陷,攀登者才可以借此一路向上,而如果光滑陡峭,没有着力点,攀登者就要计划其他路线。这条路就算看着很短、很直、很捷径,可无法通行,你想达到终点,就必须换条能走通的,而不是执著于这条最短、最直、最捷径,那对你我而言不一定是通路。

是不是通路,或许你我不好判断,亦如前两天有人问我,他朋友给他介绍一个高人,能给他做法,强身健体,去病消灾。然后来咨询我,我能说什么,反正不花我钱,我无所谓。他自己也怀疑,因为过去这些年来,类似的事情做了很多了,都没有起色。既然过去努力尝试那么多次都没有起色,你还信啊?你总要有一个底线吧?就像玩游戏,这把完毕不玩了,到几点了,不玩了,你要有一个底线才行。不能说有个高人,你就扑过去,几万几十万花完了,还不见效,再遇到类似的事情、类似的人和事,能不能躲着走?

一条路能不能有效,或许我们初见不能知晓,所以可能要花些时间精力去试,法门千千万万,你我有没有资本挨个试试?所以说了很多次,要走大概率的路子,大概率,大概率。

这个判断能力应该有吧?如果这个能力没有,拿经文对照呗,找些普世的经文,去看看佛菩萨怎么做的、怎么提倡的、怎么奉行的,然后再来对照你遇到的路子,照妖镜一般,马上原形毕露,你还傻乎乎地非去试试吗?把经文读明白,就如同照妖镜在手, 哪个蟊贼能骗得了你?所谓上当,不过是不想计较罢了,而不是没有能力分辨对错是非,这就是两码事了,你没有分辨能力而被骗,和你有能力不想计较,能不能一样呢?

“其意柔软”就是这样了,不想和你斗,不想和你争,不想和你辩白什么。就像过去有众生非要找我辩论,辩论什么?你赢了,我输了,满意了吧?

上一篇:《法华经》略说【170】| 理解佛菩萨的救度
下一篇:《法华经》略说【172】| 沟通的缘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