幻海迷局

净土往生

栏目分类

浏览排名

《法华经》略说【137】| 化城喻(十七)

  • 《法华经》略说【137】| 化城喻(十七)

音频在线听

 

【诸比丘,若如来自知涅槃时到,众又清净,信解坚固,了达空法,深入禅定,便集诸菩萨及声闻众,为说是经。世间无有二乘而得灭度,惟一佛乘得灭度耳。比丘当知,如来方便深入众生之性,如其志乐小法,深著五欲,为是等故说于涅槃,是人若闻则便信受。】

“佛陀对与会的比丘说:‘你们应该知道,如果如来知道自己涅槃的时候快到了,而大众又能足够的清净,信心和见解都能正确坚固,对于空法实相了达无谬,能深入到禅定境界中,佛陀在如此条件都满足的前提下会召开大法会,将各位菩萨和罗汉们召集而来,为大众讲这部《法华经》。会对大众说:世间实在是没有什么二乘法的,更没有借由二乘法获得真实灭度的,所有一切只是一佛乘,只有这一乘才能得到真实的灭度。

你们应该知道,如来以方便力深入理解众生的本性,知道他们乐著于小法,又深陷于五欲中,所以为他们说方便涅槃,借此方便涅槃的听闻,彼人信受则能一路跟随,最后走上一佛乘的道路,获得真实涅槃。’”

 

这段内容是“化城喻”之前的一段内容,强调了几个条件,满足这几个条件,佛陀才会讲这部经,看一下这些条件,就知道为什么几乎所有佛陀讲完此经,都很快进入涅槃,因为这是佛陀对大众最后的教法,将所有法的本质揭露无遗,没有任何隐藏,都是干货了。

佛陀知道自己临将涅槃了,这是内知,也就是知道自己的具体情况;大众的几个条件满足,这是外知,一是清净、二是坚固、三是了达空法、四是能深入禅定。这两个方向的了知就是智慧使然,说神通就太低级了,这是正遍知的范畴。因此,佛陀随口就展现了一个凡夫无法企及的境界:他知道自己临将涅槃,知道自己世间使命完毕、度世的缘将尽。

我们对比一下,谁知道自己怎么回事呢?我们赖赖巴巴活在世间,是因为什么而没有死?我们该酬还的业债没偿还,也就是业力不尽,但业力不尽不是说所有业力,某些人就会以为:死了就是所有业力都尽了!这就又形成误会了。你这次投生为人,凭借这个身,会有对应的业缘,有相关的债务,要借助这个身去偿还,而不是你所有债务都可以借助这个身偿还。这一次生死里、这一趟行走触及到的各种业缘,所包含的业债是你需要承担的,起码你要有对应表达的。

 

这是什么意思呢?比如某人找你讨债了,你还或不还,这是你表达的态度。你投生为人了,他投生对应的身相了,就是为了找你解决这个债务,如果你没有任何态度,那么你的这次生死是不称职的,同样是对对方的一种耗费,他得到讨债机会也不容易,你说跑就跑、说死就死、说挂就挂,余下一大堆本应该找你探讨业债的对象,他们为了解决一个债务,就要再找机会,所以人生本相就是人生酬业,没有这个酬还业债,你不会来到人世间。

怎么面对债务?怎么解决债务?怎么面对找来与没找来的债务?这就是人世一生的底蕴。如佛陀在临涅槃前还在率队赶路,后来接受了某人的应供,为这人讲了对应的法,之后佛陀就示现病疾,走走停停,最后到双树林,这是他选择的示现涅槃的地方,安详而卧、示现涅槃。

为什么要接受应供?因为这就是释迦佛最后的度世的缘分,就是在所有允诺里,在某生里答应过这个人:我成佛会度化你!但这人直到此时才出现,才提供度化他的机缘,为他讲完,所有度世的承诺都一一兑现,没有妄语,口业意业皆悉圆满,佛陀在涅槃前,为我们示现表的是这个法。

这个人什么时候出现,就关乎到佛陀到底会住世多久。以释迦佛的例子来说,起码八年前就知道了,所以准备讲法华的那一刻,也就宣告了住世的倒计时。

 

而我们呢?对生死实在是茫然不知的,别说几年了,就是几天、几小时后的事情都不知道,这个差距就是境界差距的冰山一角。

从佛陀多次拒绝讲法华,舍利弗一顿请、五千人离席开始,佛陀展现了什么?释迦佛展现的内容和随后《提婆达多品》龙女展现的是一样的,他不答应讲法华,是还想再多讲点法。但答应了,所能讲的就必须是干货,因为倒计时开始了,没有闲功夫说其他了。

我们知道佛陀示现成就时,和天人约定住世到一百岁的,若法华不提前开讲,起码佛陀还会多住世一阵子,就没必要八十岁匆匆结束。只是舍利弗不知道这其中的关系,若舍利弗知道,我猜他也肯定不会追着撵着请佛陀讲这部经了。

所以当答应舍利弗的那一刻,我们再看大通智胜如来同意的那一刻,大通如来默然许之,因为奈不过十六王子请。为什么不开开心心地说“我给你们讲《法华经》”呢?这部经是所有佛的最后教诲。

 

前面经文里说,佛陀为什么不答应呢?因为这、因为那,就是大众的状态不对,根性不够,水平不好,总之是听众没做好准备。这只是一个方面的原因,另一原因就是:只要开讲法华,讲完佛陀都会迅速进入涅槃,佛不是怕死,都想多度几个众生,都想多带弟子们前进点、提升些,所以时间充裕怎么都好说,但开启倒计时,这个选择对佛而言是非常残酷的。

《法华经》前前后后说了很多内容,但到现在来说最为核心的地方就是“一佛乘”。理解了一佛乘,前面这七品也就算是没白跟,哪有什么三乘五乘?不过是佛陀对某些众生的救度方便而已,所以佛讲三乘,不是佛真想讲三乘,而是大众根本就没做好准备听最重要的内容。

大众准备听啥呢?大众喜欢听那种小格局的法,喜欢五欲,换而言之大众不想成佛。如大通如来时,若没有十六王子请,会不会说法华这都是不一定的,从其他人听不懂的状态来说,如果没有王子们的请,大通如来不会讲。与此时的释迦佛和舍利弗的关系一样。

上一篇:《法华经》略说【136】| 化城喻(十六)
下一篇:《法华经》略说【138】| 化城喻(十八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