幻海迷局

净土往生

栏目分类

浏览排名

《法华经》略说【26】| 形成熏染效果

  • 《法华经》略说【26】| 形成熏染效果

音频在线听

 

【有见诸佛土,以众宝庄严,琉璃玻璃色,斯由佛光照。

及见诸天人、龙神夜叉众、乾闼紧那罗,各供养其佛。

又见诸如来,自然成佛道,身色如金山,端严甚微妙,

如净琉璃中,内现真金像。世尊在大众,敷演深法义。

一一诸佛土,声闻众无数,因佛光所照,悉见彼大众。

或有诸比丘,在于山林中,精进持净戒,犹如护明珠。

又见诸菩萨,行施忍辱等,其数如恒沙,斯由佛光照。

又见诸菩萨,深入诸禅定,身心寂不动,以求无上道。

又见诸菩萨,知法寂灭相,各于其国土,说法求佛道。】

此段偈描述的是白毫光中所见种种,看看各类受众都在行做什么:一见比丘在山林里持净戒,二见菩萨修六波罗密,三见菩萨深入禅定,四见菩萨讲法求道。

这里非常有一个有意思的提法:

四段中描述了一类比丘、三类菩萨,而比丘持戒却在山林里,这是非常奇怪的事情。

我们知道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条之多,总体也都是从五戒延伸而得,五戒往往有针对对象,比如杀盗淫妄都要有对象,如果没有对象怎么持守呢?也不能拿个棍子抽空气吧。比如要杀什么,得有一个对象,持不杀戒,也要有一个不杀的对象,但却在山林里持净戒是啥意思?

这是将这类比丘和三类菩萨放在一起描述,而没描述其他众生的原因。因为这类比丘已经不是持较低位面的戒律了,《楞严经》的《清净明诲章》讲四条戒,就已经不是低位面的身戒了,提到了心戒高度。若想出轮回,当守心戒高度,而不是执身不犯这种级别的戒律。

为此,我们就知道了,这里描述的比丘是在持心戒了,所以他在山林里,没有外在的犯戒对象,心戒面对的对象只是自己那如野驴奔腾的心。

一类菩萨在修六波罗密,也就是修六度,这类菩萨数量众多;一类菩萨深入禅定,没描述数量;一类菩萨在讲法,也没描述数量。

我们知道禅定(般若)这是六度的通关boss了,六度做得好坏都要在禅定上有反馈的,如果做得好,六度就是一度,六波罗密就可以合并为一;如果做得不好,六就是千百万的千头万绪。

佛法是减法,学着学着要慢慢丢弃些什么的;如果学着学着,越学越多,这就是加法,可能走错路了。如这三类菩萨的次第就是这样,六度还是要有种种行动的,要舍弃世间杂染;但深入禅定了,就要放弃六度的各种想法、念法、作法;而如果讲法求道了,就要放下禅定,你不能在定中给人讲法吧。

由此描述可见,众多世界里的众多菩萨绝大多数还在做六度,而少数能将所学付诸落实,更少才能将这些宣讲给大众。

这里的宣讲有一个前提条件:“知法寂灭相”。

法相寂灭,法有相吗?没有。

法有灭吗?也没有。

法有生吗?还没有。

这是法的寂灭相,知道法不生灭性,那生灭的是什么?生灭的是对法产生影响的因缘环境,环境条件具足了,法就可以产生效力,这就是法的生;相反没有环境条件,法就没有效力,此时就是法的灭。如念佛求生极乐,这是法,念佛和求生这两个条件都要具足,如果不念佛,或者不求生,极乐和这个人有什么关系呢?这就是往生极乐法的生灭条件。懂了,要产生效力,就念佛求生;没懂,做些杂七杂八的,又不逼迫自己一定求生,去也行、不去也行,那你能去得了吗?

这就是法的生灭。你会了,就可以让某法生,也可以让某法灭,背后驾驭的是心,看你怎么想的,你要怎么做,借助法的生灭来完成对应的事情,解决对应的问题,消除对应的烦恼,磨灭对应的痛苦,这就可以是八万四千法门。

因为能晓了法的本性,才方便为大众讲说法义,在有的层面怎么说,在无的层面怎么讲,在幻的层面怎么提,在空的层面怎么述,不能瞎说,要遵循法的本性而为,不要违逆法性,那必然会遭受反噬。

菩萨们忙活来、忙活去,做了这三大类的事情,为什么呢?讲法为求佛道,深入禅定为求佛道,兼修六度也是为求佛道,求了佛道要做啥?为什么大乘才是佛亲子?大乘必须要考虑怎么救护众生,不是发个心就得了,不是随便想一想就行,不能止步于心念一动,还要真实地去做。

这样来说,我们看一下诸佛菩萨,无一不在讲法度众,佛菩萨救度众生的根本手段就是讲法。到大乘必须要进入到这个讲法领域,进入了,你就懂得佛千说万讲的是什么意思,佛说自己没度一个众生,因为佛只是告诉你应该怎么做,你做了,你就得度了,所以在佛看来,你是自己度了自己,而不是佛度的;但如果没有佛的讲说告知,众生能随顺佛导、寻指而行吗?

讲法就如《地藏经》里迷路旅人的例子一般,只有你不断地告知他人:“不要进入这条险路!”你才能彻底免离这条险路;如你不能反反复复告诉他人,你早晚有一天会迷失在这条险路里。这就是自度度他,你不想度他,怎么自度?

佛示现涅槃,诸菩萨又是法身工作,我们在这条路上不可能事事、时时都有佛菩萨手把手地指导,余下的路就只能靠你自己,你若能给他人说,你在不断地重复、不断地复述、不断地强化自己,这就是《念佛圆通章》里的“香光庄严”,虽然你没有香味,你发不出香味来,但长时间的浸染熏泡,你就可以有香气。

我们没有力量救度他人,但我们若能长时间地重复法义法理,就可以形成熏染效果,这就是佛让你讲法的目的所在,你承载了法的传承之责,你受利其中,自然也要利他;若吝法不授,即是愚痴报、无知报、蠢笨报、呆傻报、无智慧报……所以从戒条上来说,你也要做讲法,不然你就愚痴无智,但你又不能瞎讲,瞎讲也会如此受报。

上一篇:《法华经》略说【25】| 佛经传递的历程
下一篇:《法华经》略说【27】| 学佛不该有的心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