幻海迷局

净土往生

栏目分类

浏览排名

《法华经》略说【6】|经题之“法”(一)

  • 《法华经》略说【6】|经题之“法”(一)

音频在线听

 

今天和大家分享经题的第二个字“法”。

佛教中的法根本要义是“契”,要满足上契和下契的,才能叫做佛教里的法,不要拿那些莫名其妙的东西冒充佛教的法,那是不行的,不能满足两个契合,就不算是法了。

契合的意思大家应该懂,就像吃面条用筷子、喝汤用勺,这是契,如果非要用勺吃面条,就不契合了。当然筷子最初被使用的原因是辅助喝汤,用于捞汤水里的食材,但后来从辅助工具脱胎换骨,发展成中国人吃饭的主要工具。

契也就是匹配良好。匹配不良好就变成鸡同鸭讲,变成风马牛不相及。

怎么样才能良好匹配?以法为例,某事件触犯刑事了,也就其中某方要被量刑了,适用的就是《刑法》;如果只是简单的民事纠纷,没有上升到刑事高度,就暂时不适用《刑法》。

这种匹配良好就是:什么范围的事情用什么标准说话。如人天乘的法就不能要求太高,因为大众的根基、状态、业缘、求愿、福报、善根等等是有差异的;更不能求同,不能要求大家都一样。有人专门喜欢烧香,有人喜欢磕头,有人喜欢拜庙,有人喜欢捐钱,面对这样的情形,不能求同、不能要求他们修改自己的行为方式。

但如果走小乘就得求同了,走错了是不可能有相同结果的;同样,走大乘也是这样,虽然大乘的具体形式纷繁复杂,但其根本核心依然是容不得丝毫差池。

现在市面上最大的一层胡说八道是什么?是殊途同归!

我不强调殊途同归,也不承认殊途同归,这个提法需要效果证明,从古至今说这话的人多了去了,可是同归了吗?显然没有,这就像有的人求生极乐,以错误的心念想法求愿来求生极乐,他能同归极乐吗?这就好像不拿鱼爱吃的饵料钓鱼,而是拿自己喜欢吃的,你喜欢吃胡萝卜,鱼能上钩吗?你再喜欢吃胡萝卜、土豆、地瓜,也不能拿这些钓鱼,因为这些东西和鱼的胃口不良好匹配。

法的良好匹配就是这样的,如汽车不能加错油,油箱不能随便倒点饮料进去,饮料里不能随便丢点石头垃圾……

法的上契是要和佛菩萨的妙义法理能良好契合,当我们遇到了某个法,这个法要和佛法妙义能取得链接,而且还要是良好匹配;如果只是能链接,可能会渠道狭窄,这对我们现在末法众生来说,基本上就等于没用。

法的下契就是法的受众,那些学习这个法、奉行这个法、依此行走的大众的根性、状态、条件等等。下契的整个宽度是下契最高的宽度,如根性最利的到根性最差的,福报最大的到福报最差的,业力最小的到业力最大的。下契原本宽度是很大的,可是因为要获得上下二者的契合,就不可能保持如此宽度。

上契就像佛陀有一万个共号,可是大众记不得就减少到一千,还记不住,继续减少到一百,但大众还是记不得,就减少到十个共号。这就是上契的能契宽度是一万,但大众根性的下契是十,这样就只能拿十个共号告诉大众了。

不是所有的佛法我们都能承接得住,问题不在佛法上,而是在于下契的宽带太窄,没办法匹配到那种高度。所以,佛法的发展和延续只能是找最契合大众根性的那些东西,而不能契合受众的,并不能说就不是佛法,只能说不满足二契,是暂时没用的。

法的根本标志是不是正牌、正路、正品、正经的法,要看上下二契,而其中最主要的是下契的宽度要足够宽,如果下契的宽度不够,对大众就必须要有捡择,就像奥运会的某些项目不是什么歪瓜裂枣都有资格参与的,你想参与比赛,要在之前的各种比赛里拿到对应的名次,这样才有奥运会比赛的资格。这个宽度就非常狭窄了。

有那样的一句话“不要拿你的爱好去挑战人家的专业”,因下契的宽度问题,越好的法就应该在下契上有越宽的摄受,如净土法门常常强调的是“三根普被、钝利兼收”,这个下契宽度我们看明白了,自己约摸一下我应该在这三种根性里,我应该是那个顿蹲的货色,我合适这种法;如果某个法门的下契要求根性极高、悟性极高、资质极高、天赋极高,那就自己核计核计,我能不能在这个法所契合的受众范围里?但凡正经的法的上契都应该没毛病,毛病往往最容易出在下契上。

这里就出现一类奇葩:下契没毛病,上契出毛病!和佛理法义不匹配,这就害人不浅了,现在的附佛外道就是这个情况。

在努力地寻求下契,却不符合佛意法义,学这种东西做啥呢?吃撑了,还是脑袋进水了?但就有很多人会上当,为什么呢?因为缺乏学习!

对佛法的基础义理知之甚少,乃至根本就不知道,人家说什么你就听了信了,你觉得信力清净、没毛病,但信的是歪门邪道,你那信力不正。学佛是强调信愿行,但这个信不是毫无注解的,而是必须标准要求的正信。你信得不正,怎么可能有正确结果?怎么可能出现殊途同归的局面?

法是啥?法的本质是方法,法的形式是模仿,我们学习的是佛讲的方法、是成佛的方法,但在形式上是需要模仿的,是需要有样学样照猫画虎地学习的。

佛说了什么方法,怎么会啊?怎么用啊?啥意思啊?解决什么问题?我们要学习这个方法,就要知道这个方法能解决什么、能达到什么、能形成什么结果,很多人听别人说什么就去做了,也不知道这样做了能如何,这就是学习的基础没做好,连学的是啥都不知道,他能学明白了?能学出啥大成就?对这个方法有基本理解了,再来照猫画虎地去模仿,通过不断的模仿、重演、复盘,最后掌握这个方法具体使用的种种细节,可以说这个方法他是学了,至于学会与否那是另一个事情了。

我们学佛,要明白佛法能解决什么、能达到什么、能促成什么结果、佛法到底是什么,这些基础认识要有,然后才好说:“我怎么深入学习,怎么模仿、怎么掌握、乃至怎么举一反三,最后一通百通地运用。”在没拿到本质前,形式是要坚持的。

上一篇:《法华经》略说【5】|经题之“妙”(三)
下一篇:《法华经》略说【7】|经题之“法”(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