幻海迷局

净土往生

栏目分类

浏览排名

闲聊智慧

  • 闲聊智慧

音频在线听

 

同修:老师好。

如来的智慧与仏智慧有什么区别吗?

 

老师:哦,这是一个很庞大的话题,而且怎么说都不会圆满。

经文里出现的智慧正常是般若的意译,也就是从般若二字取其意而翻译成的。翻译有几种情况:本土有类似名词,就借用或者贴用本土固有的词;本土没有的,有的会取音译,比如沙发、巧克力、咖啡等等;再就是不翻译,为表尊重。

梵语的名词裹挟了太多层含义,这是本土名词很难呈现的。语言越发展越精细化,那种高浓缩、高压缩的情况就越少,如古代某个名词就可能携带一系列复杂的过程,但现在本土这样的名词越来越少,被不断细化、不断夯实、不断抽取,其含义也不断细分乃至从新描述,所以我们理解梵语是有难度的。

最难的还不是一对一这样的翻译,而是如般若这种直接翻译成智慧,这是非常勉强的。因为,般若有尊贵义、有实义、有虚义、有其统摄范围等等,但智慧二字完全展现不出这些来,勉强在智慧二字上再做深究,也是很徒劳。现在本土的名词分个褒贬义就很不错了,想上升到尊贵、隆重、盛大就需要专用名词,不会把这些意涵盖在某个名词下。

早些就把智慧二字靠向般若做了解读,粗暴拆分为两个部分,即智与慧,智是知道的能力,慧是解决的能力,勉强覆盖了般若在用上的部分。而般若在体、相上,从智慧二字里就体现不来了。

这两个字的拆解也是靠四圣谛来做的。苦集灭道,这是仏教非常基础的解决问题的思路,通过苦,观察苦,寻找苦的因、苦的缘,然后做拆解、做工作,从而完成对苦因及缘的认知和分工,完成对苦的灭,数数如此。进入道的环节,也就是有问题怎么解决问题,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及经验里清晰其道。这是一套完整的四圣谛过程。

智慧二字勉强拆分,把认识问题、分析问题的环节划在智的部分。古人说:“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”这个解释也勉强了点,但用智来代替知道问题、分析问题的过程也还算不辱其意。

慧这个字就复杂了点,虽然现在的使用很普遍。这是上中下结构的一个会意字,上面两个丰、中间一个扫、底下一个心,大意是家国情怀、家国大义,能把这个事弄清楚,这个人可以称为慧。但这和仏教里的般若所指就不大贴了,用慧来代替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更为勉强了。

仏教常常提五眼六神通,其中慧眼是居中的,肉眼、天眼、慧眼、法眼、仏眼。慧眼是什么?是一种可以从山河大地诸有为相里看到智慧、抽取出智慧、拿到智慧的一种能力。

理解了慧眼的基本所指,就能理解辟支佛的能力。从独觉辟支佛来说,他们不受仏诲,其开悟至证果都是靠自己一力完成,慧眼在其中提供了不可或缺作用。他们从飞花落叶、日出月落里看到智慧,推到十二因缘法,顺逆两种;从山河大地诸有为相里看到十二因缘顺生还灭,完成与仏法的印证,从而证到辟支佛果,没有慧眼是做不了的,只有天眼是根本不够看的。

般若二字多高?拿到般若,再怎么差劲也很容易契入圣流;拿不到般若,这就有点揶揄。故有说:“智慧不显,离道尚远。”也就是没有拿到般若,没有拿到智慧,距离真正的道还有很遥远的距离。

仏教对般若智慧的重视程度那是相当强的。罗汉分四个阶段:入流、一来、不来、四果。在入流的一果要证暖法,就像钻木取火,得把木头摩擦出热来;有了热感更要抓紧不能放松,所以二果证顶法,就像爬山,顶住了、爬上去才可以歇歇脚;三果就要证忍法,到四果都谈不上有般若智慧,只得勉强的智慧受用;到登地菩萨阶段,前三果都是这样的,都谈不上有智慧,到后面的满月级登地菩萨才算是真有般若智慧,这时候已经到了摩诃萨阶段了。

对我们小老百姓来说,般若智慧当个名词嚼嚼也可以,但想研究通透就很不现实,毕竟与能对此有体会、感触的境界距离太大了。

把一个问题的解决全程粗暴分两大阶段,也就是智与慧分领的诸多环节,完成解决勉强得这个智慧的受用,用得不够纯熟,用得磕磕绊绊,用得还有漏项、残缺,效果都很难拿到。这时候,贴不上灭,也就不可能证道。

仏的智慧与菩萨的、罗汉的、凡夫百姓所谓的智慧有很大的差异。说理解,这是就事实的认知,并不是说发明或者说创造,而是对一个事实的认知程度。这里没有人为情绪的插脚空间,理解就是理解,不理解就是不理解,就像一个事物,你认识就是认识,不认识就是不认识。

上段经文出现三个智慧:仏智慧、如来智慧、自然智慧;这里牵扯到仏的五个智慧:法界性智、大圆镜智、平等性智、妙观察智、成所作智。粗暴来说,仏的智慧是本性固有的那些智慧,如来智慧是具备强大分别作用的那些智慧,自然智这就奔中道走了。

仏有十号,其中有一个叫做正遍知,这是包括正知和遍知两个部分的。正知是知道心生一切事物,心是根本;遍知是知道具体的某个事物是如何从心里流出生成的。这是一入一出的两个过程,两个智慧合并一处叫做正遍知。

我们从经文里可以粗暴得知:心生万物、生万法。可是,这仅是仏告诉我们的,而不是我们切实证得的。仏不仅要证明心生万物,还要在如来的层面完成更为强大的作用,也就是具体的某个事物也完全了知其全部,所以是先成如来、后示现做仏。

为什么一提仏常常用示现?因为先已成就了如来的境界,再来演示一下如何做仏的,是倒驾慈航了。可以粗暴说,仏的智慧就是要展现心生万法、心生万物,一切种种皆从心生。但这些说辞若不能切身领会,只是嚼字面意思,那就完蛋了,一定会与所谓唯心、唯物的辩论迎面撞上,很没意思的。

如来智就是一切皆通的那种大通达,是真正的全知。仏虽然是如来的应化身,具备三身合一的效用。如来的智慧在经文里也有说,比如《金刚经》里就提过:一切众生心之所念,如来是皆悉知悉见的。那种多大世界范围下多久的大雨,雨滴有多少,这根本就不是恒河沙这种级别的算数题,这些在如来位面就不成问题。

正知的部分,心生万物,我们就算听无数遍也是不得其门。这就需要修行,需要不断地前进,按仏的指引不断攀登、不断证得才有机会真正了知。故早些说:“仏教不唯心也不唯物,仏教唯证,真正是唯证方知。”不证得,只是道听途说、拾人牙慧罢了。

我们每个轮回中的众生,不管当下级别、状态如何,想更好地拾级而上、不断证得对应的成果,需要较为长久的修行努力,且还不能跑偏了、跑丢了、跑傻了、跑死在半道了。要在学仏的路上不掉队,然后才有机会说其他。

去极乐就非常关键、非常重要。有无量寿作为学习的背景条件,没有这个条件,这漫长菩提路任何一个阶段都可能需要非常庞大的生死劫数。在生死轮回里,隔阴之迷一出现,宿世努力很容易荡然无存。

生死轮回,虽然是因果业力的试炼场,但也实在不是深度学习的良配。就像我们在各种平台媒介看东西一样,看到某个菜怎么做的了,这是学;然后要习,也就是复述、重复、模仿,要把这个菜做出来。很多人的学仏勉强就在学的环节,而且还可能因为业力的问题、自身的问题、大环境的问题、福报问题、善根问题等等,学个不完整的东西。就像做菜,人家录得很仔细,但有的环节我们看了几遍没有注意到,这就是没有学好,再想复述、重建、模仿出这品菜就陡增难度了。如果各个环节都差那么一丢丢,整体出现偏差就很正常。

学习也是如此。学了,学得完整与否、对不对,尚且两眼一抹黑。再加上习的要求复述不出来、重建不了、模仿不成,这样状态下的学仏,纵然法无我,也很难把法的作用发挥出来,更不要提借由法的功效完成某个功用了。这个任务做不来,那个任务做不了,这水准能验证什么,又能证什么呢?

所谓证,严格来说不是证得,而是从自身的切身体会、感悟境界能力上达到对应的门槛标准,你达到这个标准了,满足这个要求了,看到这个水准应该看到的实相了,理解了实相的相关深度及部分了,这就是证。而这个证,现在我们谈就更是扯了。古时开悟还需要几师同证,共同印证他开悟与否。别说证果,哪怕是入流一果罗汉,也不是现在大环境里能够回馈验证的。

故,去极乐就很关键。有那样一句话:“一地不知二地事。”同是登地菩萨,差一阶,那是差一层天地、差一层法界、差一层虚空,差的不是表面上那一阶位的事了。所以,现在找谁给你做证明啊?丢了经文上哪找人给你证明?找个半圣都难如登天,且还是砖家一大堆、叫兽漫天飞的现在。去极乐,周遭都是圣人,这都不叫事。

思路要有所转变:只要不影响“趣生”极乐的那些法理,姑且可以放一放;把怎么得生的事弄明白、做扎实,到极乐好好学,这就很好。有无量寿做底子,有无量圣做同修,有最好的学习环境,又没有干扰,不必为吃饭、睡觉、洗澡、穿衣服分心,专心致志学习;老师好、环境好、状态好、同学好、保障好,自己再怎么差点,在这种大提振下也不会差太多,这是娑婆当下根本不能奢望的。很多方便条件在娑婆都难如登天一样,求爷爷告奶奶也遇不到,但在极乐轻松拥有。

就像极乐,数量最多的是菩萨,一生补处等着做仏的都大批大批存在。我们若在那样的环境下有什么咨问、有什么疑惑、有什么不懂,解决就太容易了;但在娑婆、在当下、在末法的后世里,这些可望不可及。

有些法理诚然很重要、很关键、很核心,但想研究明白这些要搭上好些精力,且在学仏的路上并不是投入一分就产出一分的,可能有投入一万分也产出不了一分的情况。故,要做取舍,先定好去极乐的部分,先把相关事宜弄明白、做扎实,然后有余力再说其他,这就进退有度,步步为营。但若非要把某法理弄明白,你先学完整了再说,再理解,完了又解决什么呢?某法理弄明白与解脱生死有直线关系吗?很多法理虽然都有通达空性的契机,但我们若达不到则解脱生死无望,转身无常一来,所有努力都化为泡沫。

这轮回是吃人的。如果对此理解不到位,自然不会死心塌地赖在净土门下,自然会想着:我有空呢,修个心、修个定、修个观,让自己仙风道骨,让自己看上去很儒雅风致。这与“虚推雅步”有什么差别?《无量寿》里最警钟长鸣的一句话应该是:“世人共争不急之务。”

学仏,诚然要研究仏留下的诸多法理,这事我肯定不反对,但也要有个轻重缓急。若能做到步步为营岂不是更好?何必要拼命冒死走险路呢?既知险路多损性命,这种高概率死伤无功而返的路子诚然有人可以走通,但要问概率问题。如果概率贼小,你能做吗?你能走吗?你能走得通吗?凭什么你就能在众多炮灰里脱颖而出、一鸣惊人?你有什么极大的优势强项能超越他人呢?若没有什么强项,而且自认为的强项到底够不够用,还得拿事来磨,磨得好,这强项还算有用;磨不好,所谓强项就是自嗨,想靠嘴炮走险路,这智商就堪忧了。

修行需要般若智慧做指引照明,但智慧又是修行的产物,看上去形成了一个闭环、死循环,这个闭环里生机在哪呢?要么我们别开生面拿到智慧受用,这个死循环就解开了;要么我们走一条退而求其次的道,当下暂时不贪修行、不求智慧,一心求解脱,出轮回了,怎么都好说了。

别开生面拿智慧的路,除了实修的戒定慧、闻思修以外,也就只剩下深入经藏这一个方便途径了。但这不好走,就算你走进去,世人里也鲜有人能给你作证明,若又不能获得来自诸圣的帮扶加持,这路走走就完了。

《楞严经》的作用有一个是“警邪智狂慧”,因为智慧的来源不对,得了点受用,再丢了定海核心,没有智慧还好点;有智慧飘起了,那就离地狱更近了。

闲聊、啰嗦、跑题,各位包涵,如上自洽。

 

人间天于幻海迷局

2022.6.21

上一篇:多年后再叙“传承”
下一篇:破除六道的妄想执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