幻海迷局

净土往生

栏目分类

浏览排名

《法华经》略说【384】| 从地涌出品(31)

  • 《法华经》略说【384】| 从地涌出品(31)

音频在线听

 

【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

阿逸汝当知,是诸大菩萨,从无数劫来,修习佛智慧,悉是我所化,令发大道心。此等是我子,依止是世界,常行头陀事,志乐于静处,舍大众愦闹,不乐多所说。如是诸子等,学习我道法,昼夜常精进,为求佛道故,在娑婆世界,下方空中住,志念力坚固,常勤求智慧,说种种妙法,其心无所畏。我于伽耶城,菩提树下坐,得成最正觉,转无上法轮。尔乃教化之,令初发道心,今皆住不退,悉当得成佛。我今说实语,汝等一心信,我从久远来,教化是等众。】

这段偈的内容和经文内容较为一致,略有不同,但大意不差。这段仏陀强调了地涌菩萨们的大致状态,提到修行状态、行为状态,与前没有差异,但后面强调了一句:“今皆住不退,悉当得成仏。”这句点出了这些地涌菩萨们基本都是在七地菩萨及以上了,以后也会成仏的。彼时都安住不退,这也不难理解,他们离世尊教化以来,各自努力保持守护,如果不达到不退位,恐怕如此漫长久远劫数里,早就不知道退到什么状态了。

世尊强调他们都不退这个事,大家要提起注意,随后一句也是给他们授记“以后当得成仏”,只是这个授记是泛授记,没有逐一点名告知细节罢了。

不退位是一个什么状态?

从圆教来说,菩萨位分得好细致,起步是金刚乾慧地,然后是十信位、十住位、十行位、十回向位、四加行位、十地位,再往上就是等觉菩萨和妙觉菩萨了,这就是五十五位菩提路,也就是第一步开始到最后一步,环环相扣、层层叠叠、一步一个脚印。

走到十地位就被称为登地菩萨,是严格意义的真菩萨;而登地以前可以是泛称菩萨。之前提到的菩提萨埵是觉有情,分在有情众生中觉悟和觉悟的有情众生之别,能觉悟有情众生的是狭义菩萨,就是严格意义上的真菩萨;只是在有情众生中觉悟的是广义菩萨,可以泛称菩萨。

登地位把菩提路分为两段,一段是前面的那四十五个阶段,可以叫做泛称菩萨、广义菩萨,可以是在有情众生中觉悟,以个人修持可以得成的。登地开始就要研习落实大乘的精髓,不再依靠个人修持,不再拼境界能力,在个人能力达到足够高后,要在救护众生上有所作为了,只有真正进入到救护众生领域,才可以突破实修拼个人的桎梏,进入到大乘的核心区域。

登地的十阶段菩萨位就是在这个过渡期,其中标志性位置是七地菩萨位,也就是我们常常听闻的三不退位,趣生极乐世界即得三不退转受用,即是阿惟越致菩萨。

到六地菩萨位及之前,可以完全靠个人修持,不度一个众生,最高位面到六地菩萨这段,也就是摸了棚顶了,再无法继续突破了,再想突破是此路不通的,也就是修行个人的最高成就在六地菩萨位。想突破,必须转路子,转到菩提正路上,从实修拼个人的那条岔路里拐到正路中,还有进步的空间;如果不肯舍掉原先的模式,不肯进入新的领域,六地位就是最高结果了,再也无法突破了。

虽然我们看经文强调了许多般若菩提的部分,好像一路到法云地、十地菩萨位,还有个人突破的空间,但那都已经不是重要的走向趋势了。就像实修想突破到大乘的菩萨位,不发慈悲心、菩提心,只靠修持这就非常少见了。所以,刚刚说十地阶位是一个过渡阶段,有两条不同的菩提路的走法,在这十个阶位里共存同在。走法虽然不同,起码要在七地位回归到正路;如果回不到正路,是没有可能成仏的。

此处仏陀为地涌菩萨们授仏记,说明他们以后成仏有份,早晚而已。他们为什么会成仏?如果秉持原先的模式,那么漫长劫数的努力,为什么没有成仏?显然,在娑婆下方世界保持再久、状态再好、再如何不退、境界精进能力再稳妥,都和成仏是没有直接关系的。这就像挖井喻,怎么努力挖出来的都是干土,这里没有否定挖土的努力,也没有否定挖土的行为是错的,但挖不出潮湿泥土,就离水尚远。一个“离水尚远”就完全标注了:不管付出多少努力,可能很多努力在大方向上是存在价值的,但其意义不大。

有很多人秉持坚持的各种修持方法,是可以承认其努力和辛苦,被看到辛劳和汗水,但他努力的事,对达到根本目标并没有标志性的价值。什么才是标志性的?就是挖出潮湿的土,不管你挖几下、挖几年、挖几劫,出水了,你所有努力都有价值;没出水,你所有努力暂时都没有价值,可能这些努力还会功亏一篑。

按众多菩萨阶段来说,七地及以上就是妥妥挖出潮湿泥土了,虽然没有马上见到水,但知道已经离水很近了、不远了、就快要挖到了。所以,《法华经》在广义上送一切大众到成仏这个结果,但其步骤是在七地位,也就是说:你不触碰七地位,没有成仏的可能,七地位才是“挖井喻”里的那个潮湿泥土的阶段。

怎么进入这个阶段?这就是我们学习法华要解决的事,换而言之,如果这个事解决了,借由法华的加持,成仏虽然是长线的事,但步入七地却可以很快完成。

有的人就会非常有意见了:仏说正常从开始修行到成仏最少需要三个阿僧祇劫,第一个阿僧祇劫,从凡夫到罗汉位;第二个阿僧祇劫,从罗汉到七地位;第三个阿僧祇劫到仏位。你这随随便便一张嘴就到七地了,岂不是减少了两个阿僧祇劫的过程?

《楞严经》里阿难在《楞严咒》前有一个偈赞“不历僧祇获法身”,这事是可以出现的,只不过有点难度罢了。阿僧祇劫就是无央数劫,巨大号劫数的一个单位。这难度在哪?《法华经》前文提到:各方向数量巨大的天王们来到彼仏前,共同赞偈怎么说的?千万亿劫的努力能换得一词一句的《法华经》听闻,都是值得的,都应该觉得是赚大了。付出千万亿劫的辛劳,换到法华的一句,他们都觉得赚了。

可我们却觉得这事好像没有多困难,没有感觉自己赚到什么。为什么呢?你遇到了,不代表遇到的就容易。就像我也不乐说普门超度送多少众生的事,好像有些人狭小点就理解不了:你一个超度送那么巨多的众生,是不是趣生本身就可以很容易?如果趣生容易,你我不会现在还是一个凡夫众生;但一个超度送走那么众多,其中任何一个受众,为求这一刻机缘成熟,他们付出多少,你却不知道。我们只看到随超度趣生的很多,却不知道他们谋求这一刻,付出了多少长久的努力了。

就像你我都有一个老灵魂,那些被超度的受众也是如此,他们长久劫来各种努力、吃各种苦、受各种罪、遭受各种恶难、经历各种辛劳,为的是什么呢?不就是为了这一刻的解脱机缘成熟?为这一刻机缘成熟时,自己还能坚定不弃、努力抓住!就像很多人机缘来了,他不会抓紧的,为什么不抓紧呢?你为了抓紧机缘付出多少努力过呢?你没有付出努力,就算机缘成熟,你还会狐疑不信,这就是众生。

上一篇:《法华经》略说【383】| 从地涌出品(30)
下一篇:《法华经》略说【385】| 从地涌出品(32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