幻海迷局

净土往生

栏目分类

浏览排名

《法华经》略说【125】| 化城喻(五)

  • 《法华经》略说【125】| 化城喻(五)

音频在线听

 

【尔时东方五百万亿诸国土中,梵天宫殿光明照曜,倍于常明。诸梵天王各作是念:今者宫殿光明,昔所未有。以何因缘而现此相?是时诸梵天王即各相诣,共议此事。时彼众中有一大梵天王,名救一切,为诸梵众而说偈言:

我等诸宫殿,光明昔未有,此是何因缘,宜各共求之。

为大德天生,为佛出世间,而此大光明,遍照于十方。】

“当彼佛示现证悟的那一刻,在这个叫做好城世界的东方五百万亿的佛国土中,所有梵天的宫殿都被照亮了,各位梵王就在那合计了:今天为什么宫殿非常亮呢?是因为什么缘故才出现的呢?

这时各位梵王就互相碰头聊这个事情,其中有一位大梵天王叫做救一切,对各位梵王天众们说:‘我们的宫殿被没见过的光明照耀,这是什么因缘,我们应该共同努力找到原因,是因为有伟大的、有德的天人出生了,还是因为有佛出现在世间了?才会有这样大的光明,能照耀如此广阔空间。’”

在经文里得知:很多天王是菩萨坐镇,因为要带领天众修行,引导天众的路和机缘。从此段经文来看,这位叫做“救一切”的大梵天王,就很可能是菩萨。后文他们提到多少劫没见过佛了,起码他们在天王位上要活得足够久,而天人一般是有天寿的,四禅三天、四天的天人天寿是五百劫,所以大梵天王的寿命也不可能知道多少劫没出现佛,他没那么长的命,也没那么大的能力。

 

天人有一个习惯,这是天人之间绵延不息的一个传统:当某人投生天道做天人了,其他天人会提醒他,让他看一下自己是因为什么才投生天道的,也就是要用天眼看一下自己之前做了什么好事才做天人的。看完了,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什么好事,就会很理直气壮地享乐了。而后天眼基本上不会再看轮回的问题,自己的轮回、他人的轮回,基本不会看,除非是有特殊因缘被提醒了,才会使用天眼,这也是天人不好修行的缘故。

再有,天人没有病苦,四大部洲最差的是南瞻部洲,好一点的是东胜神洲,就是《西游记》里孙悟空的老家,再好一点就是西牛贺洲,但也还有早夭病苦;北具卢洲就没有病苦早夭,人寿妥妥一千岁,死了投生天道;北具卢洲及以上的天人都没有病苦、没有早夭、没有死苦,他们不畏惧死,因为死亡过程非常快,几天就完成了从老到死,过程也没有痛苦,也见不到其他天人的痛苦死亡,因此他们也不会觉得自己会死亡。

这样状态下的天人,基本上就是享乐、享乐、再享乐,无穷无尽的嬉笑,但天寿完毕,业力现前了、恶业成熟了,堕落就很自然了。对天人来说,轮回任何道都是堕落恶道,人道再好,怎么和天道比呢?

很多人有误解,以为他们有天眼了,为什么不看一看这个那个?对天人来说,哪有那闲功夫看这些?别耽误人家享乐,才是大事。作为天人不享乐就是不务正业。

不是说有了天眼就一定能知道什么,就一定会知道多少多少秘密。这纯属妄想。所以才说,他们的天眼使用都需要一些契机,需要有人引导,需要有机缘做启发才会使用,不然才不会关心这些。

 

【尔时五百万亿国土诸梵天王与宫殿俱,各以衣祴盛诸天华,共诣西方推寻是相。见大通智胜如来处于道场菩提树下,坐师子座,诸天、龙王、乾闼婆、紧那罗、摩侯罗伽、人、非人等,恭敬围绕,及见十六王子请佛转法轮。】

“当救一切提出共同寻求答案的建议后,这东方五百万亿佛国世界的梵天王共同努力,带着宫殿,以天衣兜着各种天花,他们得到了答案,知道了是佛陀出世了,看到了彼佛被天龙八部围绕,也见到了彼佛的十六个王子在请佛陀讲法。”

为什么感受六种震动最激动的是梵天?各位看经文描述就会发现,他们大概知道是大德出世或者佛出世,于是他们带着宫殿,准备好各种花,这就是准备去供养了,不管是大德或佛,只要知道具体位置,他们的供养就会到位。

梵天三层理论上是凭借禅定的功夫投生梵天的,虽然已经脱离了欲界天,但从他们的反应来看,他们还做了供养大德及供养佛的事情,也就是投生梵天的两个来源:一个是靠自己修,一个是在修的基础上供养。

 

之前有一次和一些天王有过交流,他们想去到其他小世界,也就是说某个小世界的天王想去到本世界其他小世界,但他们也没能力实现这个空间行走,如此来说,彼佛的六种震动,不啻于对这些天王是一种加持、一种邀约,令他们可以知道原因、找到位置,并能借此赶来。而跨越世界的旅行,对一般般的天王来说,都是本力所不及的。想以天王的能力跨越五百万亿佛国土,这也实在是非佛力加持不能够的。亦如娑婆到极乐是十万亿佛国土,说远很远,因为对各大弟子来说,这么远的距离,他们对极乐一无所知,也没能力验证。

借此我们就理解了,这些天王的到来都是大通智胜如来神力加持使然,而非天王有这能力,以阿罗汉的水平尚且很难跨越十万亿佛国土,天王怎么能跨越五百万亿佛国土?所以经文一读就知道,彼佛不负胜名,确实合适叫做“大通”。 

他是怎么实现的大通呢?

上一篇:《法华经》略说【124】| 化城喻(四)
下一篇:《法华经》略说【126】| 化城喻(六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