幻海迷局

净土往生

栏目分类

浏览排名

触碰皈依的境界

  • 触碰皈依的境界

音频在线听

 

同修A:老师下午好,这两天读《地藏经》有个地方不太明白。为什么干了不信因果、邪淫妄语、毁谤大乘这些事,皈依地藏菩萨就能从将要堕落恶趣的业报中解脱出来呢?这背后的法理是什么呢?

根据我对经文的理解,皈依地藏菩萨获利的下限是解脱三恶道报,上限是毕竟成仏。之所以每个众生获利不同,是因为他们皈依地藏菩萨的程度不同。如果我理解对的话,能不能请老师给讲讲,您对于皈依的理解是有几层的?换句话说,什么样的皈依是解脱三恶道报,什么样的皈依是得升人天,什么样的皈依是毕竟成仏呢?

 

老师:“皈依”字面意思也有解释过:皈是回头,依是依靠依止。皈依从字面就分出两大块来:怎么回头,如何依靠?

什么叫回头?从哪里回头?回头看向哪里?

既然说到回头,一定有两个方向出现。原本一条路,然后回头是知止、知正、知觉、知返。如果顺着原先的路哇哇一顿走,这个回头就没做到。

“知止”就如那个迷路旅人一样,在险道中忽然被人叫住,马上却步不前,知道停下脚步了。随后,知道这路危险,知道这路不对了,知道走下去结果不好了,人家提携,自己肯跟着。这个例子随后的环节就是“依止”的部分。

知识临别前告诉他:“以后你要这样这样做,你的那些亲人眷属朋友,或者遇到不认识的,只要他们也想走这条路,你要告诉他这路不对、很危险。”旅人如果真实奉行了,就是依靠了知识的教诲。

依靠这种教诲,表面上就是指路,仏也说自己就是指路的,这其中的关联不言而喻。仏的指路和知识救下旅人的指路,虽然本质上差异很大,但实际都是做了一样的事。

依止这个部分就分划出这样大的一个区间。人家告诉你怎么做,闷头去做了,也不懂为什么,不理解原委,不知道因由,能不能做?能。只要教法行持简单明白,不需要动脑也可以做得来,这就是依止的最起步状态,跟随指引、随顺教诲。

“皈依”的起点在这,终点就是成仏了。仏也是指路的,不管彼时知识是什么境界能力,也不过就是给旅人指路,指了两条路:一条是小乘的离苦路,一条是大乘的救度路。

如果只是为自己离苦而随顺教诲,被提携接手引出险路,后续的大乘路没有铺进去,这个旅人难免再次重蹈覆辙,还会进入这条路里,所以,此案例中两段路的部分都已经算是较低位面了:想离苦了,人家还得抓着手把你一步步带出去;想救度,又不用自己划船丢绳索捞人,只需要站在路口,看到有人要进去就喊一嗓子,这大乘位面就很简单。

但这个案例有我们不适合套用的部分:旅人在险路被救出去了,站在安全地带,可以没什么事就蹲在路口守株待兔。但我们的情况是已经在险路里,而且不知道自己已经走多深了,可能有的人已经被毒蛇咬了,已经绝粮三日了,已经负但百斤了,已经足步深邃了,已经泥足深陷了。这时候,你让他指路,就有点够不着口了。

再想套用这个案例,就要解决这个问题。人家待在安全地带了,我们还在险路里,我们怎么在险路里找到安全地带?或者怎么走出险路?这就是皈依第一个回头的部分。

可能好多人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处境,自然可以大言不惭,可以自以为是,可以傲慢骄纵,可以无视你的,这就是一个自身定位的问题。你拿到地图后,要先确定自己在哪里;知道自己在哪里了,目标明确好,就会有路线可选择了。好多人没有明晰这些,自然不知道要走什么路,感觉八万四千法门哪个都想试吧试吧,这就是自身定位没做好,觉得自己有能力逐个尝试。

回到旅人的例子。我们在险路里,忽然意识到这个问题后,发现还差点东西,就是没有人提携接手引出险路,没有这样的一个依靠。这路怎么走呢?就像走在迷雾中、旷野里、黑暗下,无数岔路歧途,埋伏了无数危险。这时候,路边的饿殍就很重要了,路边的尸体就成了实力劝退的路标。如果看这条路中尸体贼多,那就危险度贼高。你见了,还以为自己走得过去?转头撒丫子就跑了,对不对?

因为没有善知识提携接手,我们深陷其间,就得做老六苟一苟,逞能张狂、不服不忿,那都是脑袋没带出门的货。因为做老六苟得住,有较多机会观察周围,发现那边有叫声,那边进去一堆,噗嗤噗嗤各种倒地吐血,这种路就得躲开、避开,不能傻乎乎地进去。虽然自己没进去,虽然自己没遭害。

“皈”也是这样,见到前面这条那条路各种饿殍、各种腐尸、各种惨叫、各种哀嚎,你还进吗?得转头跑路,这个转头就是回头。我们见了那么多的生离死别,眼前那些不断被吞噬的生命不就是险路中不断倒下的韭菜吗?

过去人家是循着成功经验走路子,那是有知识提携接引,有知识堪于背负或全与负,自然可以。但现在呢?现在是要避开那种高死伤的路子,循着前人的失败找活路。因为我们现在深处险路,而不是在可以安娴喝茶摆龙门阵的路口。

身处的境遇不同,回头的“皈”也就不一样了,要对危险有警惕性。过去的那个皈,一回头茫茫业海,直接归向灯塔处,直线一条,遮拦甚少;现在身陷丛林,就算给你一个灯塔瞧着,脚下却没有直行的路,你要左绕绕、右转转,兜兜转转,借此一点点靠近灯塔,归向灯塔所在所指。这个回头就不容易,就不是回一次头了,而是不断回头、不断选择、不断放弃、不断取舍。没有知识提携指引,但凡有个岔路,我们都很可能走进去。

也正因为很多人对自身处境判断的失误,采用的路线方法必定铩羽而归,于是他就倒在路边,成了我们的指路明灯,成了对我们劝退的重要证据。这就像向日葵,随阳光而不断调整方向。虽然我没见过向日葵这样,但现在的光伏就有这样的,根据太阳的方向调整光伏板的方向和角度,这就是回头的根本宗旨。不管是回一次头,还是百次的探索和回头,目标要向着太阳,要向着解脱。

这个解脱就承载了三乘的期望:小烦恼、小痛苦、小哀求的解脱,生死轮回的真实解脱,还有诸圣的究竟解脱。如果把解脱拆分到三乘高度就会发现,这个回头肯定不是一次就足够的。

走上人天乘的路了,解决各种烦恼、痛苦、纠缠后愉快开心了、心得意满了。这就像在险路里,毒蛇被吓跑了,虎狼狮子也躲开了,也有点水果吃,暂时安稳了;但毒蛇会回头,虎狼狮子也会伺机而动啊!在险路的某条岔路中,发现此路的这个情况,就还得再次回头。

 

 

“三乘”的出现也就代表我们学仏最起码也会出现类似情况,也会在不同格局下发现各自的处境,然后继续深度引导,促成下次一回头,从人天乘回头到小乘,再从小乘回头到大乘。

我们虽然冠以大乘净土往生一路,但还是以小乘的净土往生为地基的。所以,需要诸位发现小乘净土往生一路的情况,并能理解当下的处境,从而自发地从小乘净土往生一路的走法里回头,转向大乘净土往生一路。为什么要这样复杂?就是因为大乘的路非心甘情愿是不行的。外人煽风点火,结果就如舍利弗退失大乘一样的。

小乘净土往生一路是地基,是基础,是门槛条件,拿到手,你才算勉强拿到一个安稳落脚之地,如找到一个林间小破屋,暂时没有虎狼、狮子、毒蛇、饿鬼的袭扰,暂时是安全的。只要蹲在安全小屋不出去,就可以暂时不面临这些逼迫。但小屋不足以支撑太久,若有这样的认知,就能在小乘路线里回头循向大乘,循向诸圣的究竟解脱,而不再满足于小乘的那种安定牢脚、暂得喘息。

大乘是需要你心甘情愿的,外力施加、强压头的大乘是不行的。这个大乘就像幽昙花一样,不待机缘不会开的;机缘成熟,瞬间开放,没有把握住,就转瞬凋零。依靠依止,也如此例。

那旅人虽然情形恶浊,但有大福报,秉承善知识提携接手。此时的他虽然不认得、不知道、不理解善知识,但能听言受教,这福报我们比不得,这机缘我们也比不得。人家是有一个明确的依止对象,可以伸手抓握住帮扶的,这机缘就很难得,就不是普世泛存的机会了。我们呢?因为傲慢心不除,没有真正的善知识来接引提携;因为善缘不厚、圣力匮乏,善知识难遇;因为恶缘炽盛,这时来提携接手的很可能就是百千恶道鬼神变做的眷属,要接引你步入险路恶道的。

如果再对各种险路周边情形没有察觉,人家一接引,我们就跟着去了,这就玩完了。所以,这种就不能作为依靠。如临终时有亲人眷属来接引:抱歉得很,我不去!虽然感情上很亲厚,但亲人眷属绝对不是此时我解脱生死的依靠,所以不能和你走。

如果想获取解脱,我们没有善知识可依靠,没有亲人眷属可依靠,圣者虽然可以依靠,但还看不着、摸不着,就算看得着,你还不能和别人说,说了再喷你个精神病,还真犯不上。但不说,你又不能确定所见属实、还是所见非实,这一下空落落的,没有栏杆可以依靠。

千头万绪中,各种不能依靠的不断排除,我们还能依靠什么呢?只剩下经法教诲可以依靠;而这些经法教诲又像没有过滤的浊水,不能直接喝。想找到经法教诲的依靠,就要解决过滤水的设备和技术,你还得忍得住,挺到澄水现前,别水没过滤完,自己先渴死了。

所以,我说:“自己攫取教义,这是活下去的关键能力和技术。”用攫取做强调,就是要解决教法不能直接套用的问题。如果攫取到了,这时候攫取多少,你就可以用多少,就可以依靠多少;攫取得少,可以真实依靠的就少,得力、得其帮扶、得其助缘就少,相反就多。

若说皈依的深度问题,关键就是攫取教义的深度问题,也就如境界问题。你的境界格局匹配什么次第级别,你的皈依就可以上升到对应高度。余下就是愿意与否,心甘情愿与否,这就是愿不愿的问题,不再是能不能的问题了。愿不愿,是你可以做到这个事,想做与否是关键,只要想做就可以达成;而能不能,是水平能力还不一定能达标,你想解决这个问题,能力可能不够用。

如皈依某圣者,我们念“南无”,就俩字是很容易的。但这个皈依、礼敬真随“南无”两个字就做到位了吗?念了就做到了吗?你都不知道他干啥的,你皈依他,磕头都找不对方向。礼敬更是,他做什么事了?你礼敬了他的什么伟大殊胜了呢?

这样,依靠的部分就又有项目了:你想依靠他,得知道他在哪吧?得知道他忙什么吧?

松下问童子,言:“师采药去。”

再问:“去哪了?”

“别问,不知道!”

这弟子就不合格,这个皈依也不合格。

阅读诸圣的相关经文,你理解他的伟大殊胜了,你的“礼敬”可以挂得上,你的“南无”可以礼敬到东西;你明白他的行作愿念了,知道他在做什么,你的皈依投向才能以他的方向马首是瞻,誓死不退,纵累劫苦难,不改不悔。如《地藏经》的四段案例就是这样的感觉,是不是呢?

那么,我们对他的皈依能做到什么程度的理解和认同、接收和奉行、合一和践行呢?他做什么,我们看得到,仔细点就可以。但他为什么这样做?这就要拔高了。你认同他,可能出于随顺教诲,但要理解他,才能明白他为什么做这样的事,说那样的话,发那样的愿,行那样的苦厄救拔。理解的程度越深,也就越能反观他行持愿念的伟大不可思议。

这种“南无”就可以一个头磕到他脚下,一转身撞进他怀里,心念一起眼中皆是你;这样的皈依不落三恶道那就不在话下了,成就圣位获得解脱也就不遥远了。因内在行动已经不是仅仅出于配合随顺,而是理解认同,是同一视野、同一格局、同一思量、同一愿念。这就是地藏王的那个“王”的来源,循此地藏菩萨的路成就的诸菩萨,即地藏王菩萨。

若皈依到了这个境界,经文里提到“证十地事”也就可以摸一摸了。

如此,自取。

 

人间天于幻海迷局

2022.2.9

上一篇:矗立学习目标
下一篇:抓住这波福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