幻海迷局

净土往生

栏目分类

浏览排名

一蹲不起的缘故

  • 一蹲不起的缘故

音频在线听

 

同修:地涌菩萨诸多经典“读诵通利,思维分别、正忆念”,如何不懂得度众生的道理呢?

“常乐深智,无有障碍”,以我浅显理解,智慧是通过解决烦恼获得的。不帮助苦难众生,无法将理论落地,如何获取深智呢?所以,地涌菩萨的深智指的是什么呢?

 

老师: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话题。

之前说过:在菩萨阶段一蹲不起的情况是很普遍的,也很广泛。不是登地后就一路高歌猛进、势如破竹,想一路直进,一直处在进步状态,这是很难保持的。

正常说,就是理、事二事交替前进、互相印证、互做铺垫。

经文说理可顿悟,但事还要渐修。理的顿悟,不是彻悟,顿悟是我一下子、很快、耗时很短就明白了这个道理,并不是耗时很短就彻悟了所有道理。你明白一个道理,在事上要持续前进,要一点点地堆积才能达到理的高度;然后,要及时补充理的高度、宽度、深度,从而开辟出更大的范围,需要用行作来填补、证明、纠偏、补漏。

就像我们明白一个道理,可能是这个道理的主要枝杈,并不是整个道理的一个树状结构都能理解清晰。按主要枝干理解的道理是不是这个道理?算不算完整的?是否有漏洞?在什么地方会出现漏洞?在某些状态是否不会展现漏洞?道理上的明白就分出这样很复杂的情况。

就算你明白了一个道理,也可能只是部分的,或者是分层的,不是全部、完整的。这些就需要用你的行作去验证,从而把细节补充出来,这些补充的细节就成为被行动反向验证并补充的道理。在事的行做下,发现之前所谓领悟的道理有不足、有缺漏、有差池、有出入,这些如果没有经过强大事项补充,只在道理层面几乎是不可能被发现的,这就很关键。

佛教区别其他教派的一个很关键的因素,就是佛教支持徒众去验证,而不满足于“你完全相信我说的就好”,佛教不这样说。也正是因为有理、事上的差异,佛教解决理、事差异就是支持验证,支持你去落实,从你的行做里发现并弥补道理上的欠缺。

佛讲的道理会有欠缺吗?并不是这样的意思,而是我们理解得有偏差。就像这次某品牌又被逼捐了:“上次这企业都要死不活的,还捐款了,为什么这次不捐了?”在当地晒出此品牌捐助的物品后,才知道该企业只是没有做宣传而已。某些网络喷子又开始作妖了:“现在生意好做了,花钱买热搜了,开始搞营销手段了。”这种阴间思路。

一个捐助的事在不同人眼里都不一样,佛理在不同人眼里能一样那就怪了。因为这种理解程度的不同,所执持的道理就会出现偏差,也就会出现指导上的偏狭,从学习角度来说,这是不可避免的。想扭转、想纠正这些情况,唯有靠行动去验证,验证完了才能明白:哦哦,原来我理解的是这个,当时忽略了那个,现在补充上来了,理解更深刻了。

我过去说:理和事就像两条腿一样,总要先迈开一条腿,另一条再跟上,这样才能走起来。很多人是明白了某个道理,但不落实对应的行作,这种模式就是迈不开腿,一只脚伸到了前面,没有踩地,没有落实;另一只脚还在原地踏步,整体毫无进程可言。有的人是明白了某个道理,行作迟迟跟不上,这就像一条腿迈出去了,但迈出去又收回来,还没收彻底,又迈出去;另一只脚在原地,整体还没有进程。

所以,明白了道理,就像你先迈出一步,然后事上跟上。由于惯性原因,行做跨过了道理、补充了道理。于是,道理再前进,如此形成互相证明、互相铺垫、互相推动,这样就迈起步子了。只不过必定会出现“道理前进后停滞”和“行作坚持的惯性”,这就是我说一蹲不起的原因。

从广义来说,菩萨道分为五十二阶、五十五阶,或者六十阶,每阶段都有对应的道理和对应的行作。这就类似于最少要有五十多个道理和行作互相支撑的轮替过程,每个过程都可能会卡倒一大片人。如果找到方法迅速突破,自然丝滑得很;但如果方法不对路或者方法出现大层面改变,那就很容易卡住更多人,很容易出现在这种卡点上蹲了一大票、一大票的行人。

如之前说那千人僧团,那个头头自称自己座下有两个山长、四个住持,徒众千余人。他们每天只休息四个小时,余下全部精力、时间都在努力办道上了,可这一众没有一个成就。很气愤地找我理论:“凭什么你们嘻嘻哈哈的,收获那么高?”凭什么?那必定在什么地方蹲着没起来呗。后来就聊啊聊,找到问题的结点了。我问:“佛在想什么?佛的心是什么?”人家答:“佛无心,佛没有想。”干得漂亮,怪不得蹲着起不来。

一个道理上的卡点可能看着很微小,但影响力可能很大。如刚刚说的这个千人团,按他说的规模,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影响力很大的了。所以,我没敢问名字,或许人家后人就在按这老路继续修呢。如果把人祖师挖出来了,不得找我麻烦嘛,犯不上。

如你所问的这些地涌菩萨们,为什么在经文里佛会说他们智慧如何如何,行作又多清澈坚定,但还是一蹲不起呢?理、事二事要并进才好,行做达不到道理的高度,道理就不会再有长足进步,这个道理也就是这个层级的道理,没有能力突破到更高层级。

但他们应佛的呼唤,从地涌出,发愿护持法华,佛怎么说也不能批评他们一蹲不起吧,总要鼓励他们护法的行为吧,且他们确实是菩萨啊。

你可以对比文殊菩萨怎么评价龙女的,再来看世尊怎么评价地涌菩萨的,相较之下容易看出其间的差异。

 

同修:感谢老师耐心细致解答。刚刚翻阅一下,文殊菩萨赞龙女“辩才无碍,慈念众生犹如赤子”,确实差异明显。

 

人间天 于幻海迷局

2021.10.15

上一篇:两则救母案例的延伸
下一篇:人格分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