幻海迷局

净土往生

栏目分类

浏览排名

三研《普门品》【166】∣恭敬心是三根普被的最低门槛

  • 三研《普门品》【166】∣恭敬心是三根普被的最低门槛

音频在线听

 

【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,福不唐捐。】

“如果有众生能够恭敬地礼拜观世音菩萨,所做之福是不会白做落空的。”

这也是一个条件句。

如果有众生,这是条件满足的受众;能够恭敬礼拜,这是条件的具体标准;观世音菩萨,这是条件的对象;福不唐捐,是结果。

这一句经文自成体系,有条件、有标准、有行做要求、有所做对象、有结果,把因、缘、结果都描述完毕了。

 

看到经文描述的结果,我们很容易被这结果蛊惑,认为自己伸手就能把这个利益拿到手里,这是一种很普遍的想法,但很遗憾,这个门槛没看到,利益是拿不到手的。

我们都希望福不唐捐、希望功不唐捐,可是否发现了前面的门槛呢?是否有很明确的对象?都知道念佛很好,但是念哪尊佛、哪一尊菩萨好啊?

 

如果阅读经文,就会发现:佛陀提到的其他佛的德号不止几十、几百、几千,哪一尊佛都无上圆满、无边殊胜、无尽功德、无量慈悲;佛推荐的大菩萨数量也非常多,四大菩萨、五大菩萨、八大菩萨、二十五大菩萨,到底我们称念哪一尊更好呢?

佛推荐如此众多的佛菩萨,并非是希望我们迷惑其中,乱花渐欲迷人眼,不是这样目的;而是希望找到更契合我们当下状态的那一尊,作为对象去落实恭敬、礼拜、供养、赞叹等等的修行手段,称名也好,供养、赞叹、礼拜等等的手段,对任何佛菩萨都适用。

你如此对待药师佛,如此对待阿弥陀佛,如此对待地藏菩萨、文殊菩萨都可以,都好用,这一点是通用的,但是因为对象不同,结果就可以不同了。

亦如礼拜、恭敬、赞叹、供养、皈依地藏王菩萨,最基础的利益是百返生于三十三天,在忉利天可以生一百次,死完又生到忉利天。

这样简单的行为就可以收获如此不可思议的福报,我们做了,这个赞叹、礼拜、供养、皈依等等的手段,是否真的用对了心呢?是否心态是对的呢?

 

 

《普门品》字数不多,但多次强调了恭敬。

想去落实如上种种的手段了,心里是否真正升起了恭敬心、虔诚心?

可能大家都会认为自己虔诚,如果求的事情不被圆满,是说明被求的佛菩萨没能力圆满我们?还是说这里面哪里出了错?

思维到此,我们就要理解这个恭敬的意义很深。

 

佛以什么为心?

菩萨又以什么为心?

这个问题看上去没什么异议,因为佛教讲观心无常,随后次第衍生就形成了:观心不净、观心是苦、观心无我。

没有一个真实的心可得,而是以心来大略地说一下情况而已,佛菩萨自然无心,也就不需要拿什么当心;但是这不会帮助我们理解佛菩萨的境界状态。

 

佛是以众生心为心,佛念念都是利益众生、拥护众生、加被众生、慈悲众生、救度众生、解脱众生、圆满众生,很多经文里佛对大菩萨常常叮嘱是——拥护众生!

这个词就很奇怪,不是救度,而是拥护。

 

菩萨是把舍己为众当心。

菩萨是为了利益众生,舍弃自己,这和佛是一致的,只是还有一个要舍的我相在;而佛无相,所以也就没有舍相可得。

 

我们有相,有各种各样的相,执着了虚荣的、傲慢的、卑劣的、卑微的、畏难的、贪婪的、吝啬的、狭小的、愚痴的假我!

执着了太多的、所谓的我,这和佛菩萨的无我很难契合。

 

靠什么弥合我们同佛菩萨间的距离?

实修是靠清净自我为手段,从而趋近佛菩萨的清净;发现自己内心里有各种各样不清净的心念行为,就努力解决掉,除去这个影响,这就是修行。

如果要靠我们自我清净了,趋近于佛菩萨的清净,从而获得受用,这个门槛就不是一般的高了,这就肯定不能做为《普门品》的利益门槛,因为太高了,《普门品》是三根普被的,是钝利兼收的,普罗大众不能圆满,自然就不是三根普被。

 

恭敬的心态其实就是代替了自我清净的那个修行境界。

我们对菩萨升起恭敬心了,保持这个恭敬心,此一刻诸般杂乱的想法念头都被这个恭敬压制了。

虽然我们没有靠修行战胜杂念妄想,但是借助对菩萨的恭敬,压制了其他的想法念头,也就受用于、趋近于佛菩萨的清净了。

这个恭敬就等同于走了一个捷径,跨越了实修要辛苦很久才能达到的标准。

恭敬心是真正实现三根普被的最低门槛,最下线的标准就是恭敬,如果我们达到恭敬,《普门品》所有的利益就都可得。

上一篇:三研《普门品》【165】∣善根的第三部分
下一篇:三研《普门品》【167】∣跨越恭敬心的门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