幻海迷局

净土往生

栏目分类

浏览排名

三研《普门品》【112】∣一切众生都是佛子

  • 三研《普门品》【112】∣一切众生都是佛子

音频在线听

 

设复有人,若有罪、若无罪,杻械枷锁,检系其身,称观世音菩萨名者,皆悉断坏,即得解脱;

回到经文中,不管有罪没罪,被约束自由了,称念菩萨圣号就得解脱。

这句意思非常简单了,可能很多人就会说:为什么菩萨不分好坏人呢?好人帮,情理之中;坏人也帮,这菩萨是不是瞎?

因为菩萨不瞎,所以一切众生都没有好坏之分,都只是可怜悯的苦难众生罢了。

 

学佛也是一样,如何对待其他道的众生啊?

前文提到夜叉罗刹这些是纯粹的恶鬼,我们真的就要把他们斩尽杀绝吗?

如果菩萨想着要把恶鬼斩尽杀绝,哪怕是起了一丝杀念,这都不是正牌的菩萨,同理对债主我们就当起杀心恶意吗?

 

学佛了就要常常思维:如果这个时候是佛在面临此事,会如何决断?如果是菩萨在面临此事,会如何决断?

可能一想就天地爽朗,没什么看不开放不下的了。

佛——

会因为波旬多次阻挠就对他心怀恶意吗?

会因提婆达多数次破坏僧团、破坏戒律、破坏教法,就恶心对待他吗?

会因为在自己修菩萨道时,有人带头诽谤打骂自己,而对他打击报复吗?

佛的胸怀宽广无际,在佛眼里没有一个是恶人,也没有一个是真正的众生,只是此时迷或觉罢了。

此时我们迷在轮回里,是可怜悯者,被业力牵引生死,是不自由之人。

如果此时是觉了,懂得轮回的因,知道轮回的缘,晓得轮回的果,并驾驭心行趋同于解脱,他就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众生了,他是觉悟的众生,是菩提萨埵,是觉有情了。

 

 所以在佛的眼里一切众生都是佛子,都堪受佛法的教化滋养,只是由种种业因的不同,而受用不同。

如《法华经•药草喻品》,大雨普洽,大树小树各种草木,都会得到灌溉和滋养,能吸收多少,并非是由雨水决定的,而是由吸收雨水的根器决定。

你是大碗,就能装一大碗水;你是缸就能装一缸;如果你是湖呢?你可以装得更多。

不要去想怎么获得更多的水,而是要想如何扩大自己的容量。

也正是因为菩萨在扩大自己的容量,有更多的众生纳入自己救度的版图,所以这样的菩萨才可以成为大菩萨。

如果我们总在计较,这个人不行、那个人不对、这个众生不行、那个众生不对,这是做什么呢?

分别这些是没用的,简而言之就是他机缘成熟,他可听可劝;他机缘不成熟,去劝慰鼓励,仅是药石不凑罢了。

 

所以,在此处,菩萨不分别是否有罪,因为世间的这些小事情在菩萨眼里什么都不是,只是我们会有一个以人本位的思维模式思考问题,从人的角度思维,以人的角度去衡量其他,这是非常狭隘的,这种人本位的思维模式如果不解除,想理解佛菩萨的慈悲方便就甚难了。

我们知道菩萨不坏世间法,就是世间的种种法菩萨也要遵循着,不能说自己证悟了就飞天入地,什么都插一脚干预一下,菩萨不是那样的。

 这里就有一个小矛盾:既然菩萨不坏世间法,如何解除枷锁捆绑的世间约束?

这就有一个主动和被动的意思了。

再返回到观音菩萨的愿里:若世间有种种众生面临困厄,如果能发出求救的音声,菩萨听闻到他的求救音声,就会帮助他解除苦难。

这里有一个主动和被动的关系——

主动是菩萨承诺在前:若如此,我就可以出手帮助!

被动是:你当如此,我才能如此,你若不能满足我的基础要求,我也没办法伸手管你的事情。

 

所以,菩萨的愿里,包括经文里,也完全是处于这种半主动、半被动的状态下,有点“如来”的感觉了。

比如阿弥陀佛发愿接引众生往生极乐,这是主动的愿接引在前;而众生听闻并满足阿弥陀佛的接引愿,佛陀就来接引,这个随后的来接引就是被动的,是应化的,而不是攀缘的,不是强求的。

如果一味地主动,我愿接引你往生极乐,你做什么都没关系,我都能接引你,这就违背了众生的意愿。

你到站了下车,不能把别人也强行送下车,这是不对的。

 

在遵循世间法则上,菩萨是被动的,不会主观地去破坏规则,不会带头破坏约定;但是如果应众生请求,以众生的请求为主动,菩萨的加持为被动,就容易达成二力叠加,产生受用,激发我们内在的功能,获得解脱的效果。

在救度众生的态度上,也依然是这样的,即有主观的主动部分,也有被动的应化部分。

佛是以宿愿度生,在菩萨道时发下的愿作为成佛后度众生的方向,如果做菩萨时没发这样的愿,就算是做佛也不能发这样的愿。

菩萨的愿当圆融、当饱满、当有包容性、也要有条件约束,即是约束了自我的主观随意造作,也对大众提出一个跟随奉行的最低要求。

上一篇:三研《普门品》【111】∣莫在轮回中乐不思蜀
下一篇:三研《普门品》【113】∣适合当下的自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