幻海迷局

净土往生

栏目分类

浏览排名

拉近距离的念佛心法

  • 拉近距离的念佛心法

音频在线听

 

同修:老师,《地藏经》最后一品“是诸众生若能念得一佛名,一菩萨名,一句一偈大乘经典,汝以神力方便救拔。”为何要佛菩萨名号及大乘经典,和主命鬼王说的一样?

老师:你认为他们有多大的区别吗?

同修:小乘经典、罗汉独觉都不行吧?

老师:你们分析一个事情:为什么你能在关键时刻,或者说求门找路的时候,能想起念他?

是因为你们有前缘。因为你们有缘,所以你能想起他,能念他,能记得求他,能在关键时候想起他。对不对?

所以你念他,你求他,你有求,他才可以有应。而你念的是圣者,就算是罗汉,他也可以感知到,只不过要随顺你的业缘去帮助,这是较为复杂和费劲的。这个关系,懂了吗?

为什么念他,就能有帮助?是因为有前缘为基础;再有就是缘分深厚与否了。比如你喊一嗓子,周围的人能听到,隔了十万八千里,那就听不到了,对不对?

有前缘是能念的基础,而缘分深厚与否,是能否快速产生回应的基础。这就是我们念观音菩萨,念地藏菩萨,效果更好的缘故。并非是观音、地藏比其他佛菩萨能力更强,只是因为他们和我们缘分深厚。

 

念任何圣者都可以,在圣者层面差异并不是很大;但在缘分关系的不同上,会产生极大的效果差异。这就像,很多人也听过阿弥陀佛,他也念阿弥陀佛,可以粗暴地认为他和阿弥陀佛有前缘,若无前缘他不会听闻。但因为关系不那么深厚,要很辛苦地呼喊称念,才能获得回馈。如果你和他关系深厚,你就算不念他,他也会主动帮助你。

所以念佛的根本心法,就是《念佛圆通》的“如母忆子,如子忆母,二相忆念,不相远离。”这样就出现几种心态:

1、子母相忆,纵使轮回深深,不相违远;

2、母忆子,子逃逝,逢若不逢,见若不见;

3、二相忆念,却隔心隔海,不亲不近。

所以,我们以什么心念佛啊?如果以第三种心在念佛,虽然佛忆我如亲子,而我当佛为外人,这种念佛,虽然佛眷顾不弃,但这就像单向阀门一样,不能形成交流互动。

 

你和佛,和圣者,和菩萨,如何把关系拉近,乃至非常亲近?不是菩萨当你是外人,而是你把自己当外人了。

就像很多菩萨说“有事记得喊我”,他当我们是外人了吗?并没有,可是因为我们没有把他们当亲人,所以就感觉很外道,感觉隔了些什么屏障,这就是我们自己的心态有问题了。

这种心态,是三千年来学佛人几乎很难超越的一种心态。之前说,佛教区别其他教派是因为教主和信徒间没有鸿沟。佛教的教主,支持、鼓励,乃至推动、帮助信徒成为和自己一样的佛;而其他教派呢?教主和信徒间有不可弥合的距离,这距离就算你再努力,你也不可能跨越,你不可能成为他。

很多人把这种极其外道的心态带到佛教里了,这种不明就里的心态,固然可以挂靠到虔诚恭敬上,可是却少了那份温暖和亲近,让佛法冷冰冰、硬梆梆、死板板。

于是,我们如何和佛菩萨亲近?乃至可以达到不分彼此,我的就是你的,你想要我的任何什么,都可以全力提供?

 

为什么你念他,求他,自己的窘境很难解决?为什么要走大乘净土往生一路啊?因为我在其中得利甚多,这一切的荣耀,也都是因此而来。若不如此,我又会如何?虽然可能也在学佛,但很可能也是炮灰中的一个,或者是佛油子、佛混子中的一个。

这些都是从“二忆甚深”推演而来。

若我只当自己是一个普通的学佛人,在这个队伍里,可能排出老远,也没我的位置。但若我是佛的至亲至爱,那么我和佛之间,是直接面对的,而不是隔山跨海、翘首以盼的。于是和佛菩萨没距离,没隔阂,我需要什么,他们想着;他们想如何,我惦念着,这个感觉,想一想是不是非常好啊?

关系如此亲近了,那么,有必要废话吗?然后千万种祈请,各种仪式仪轨的祈求,有这必要吗?你们关系不好,当然你得拿出诚意来;但若你们关系好,就是一个眼神,就是足够了。

所以,如何念佛菩萨?如何念这个圣号?诸位要思维。不要傻乎乎地只是在那查数,查数重要吗?

同修N:老师,“随顺业缘去帮助”是什么意思?

老师:随业缘去帮助,就是要根据对方的业力情况,适时地安排帮助,而不能非常强硬攀缘。

 

人间天 于幻海迷局

2019.4.22

上一篇:善根、福德、因缘间的关联
下一篇:靠净土实现我命由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