幻海迷局

净土往生

栏目分类

浏览排名

觉林菩萨偈略说(7)

  • 觉林菩萨偈略说(7)

音频在线听

觉林菩萨偈略说.7.

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
南无毗卢遮那佛
南无卢舍那佛
南无华藏世界佛菩萨

【心如工画师,能画诸世间,五蕴悉从生,无法而不造.】

这心就像工匠和画师一样,能描绘出世间的种种相,色受想行识的5蕴也是从心而生,同样诸法依然是由心而生。

这句偈是我最喜欢的一句了,这句总结性奇高,包括揭示了三种情况:1是诸世间种种;2是五蕴由来;3是诸法本源。这一句包括的这3大部分内容,真的体现了上面提到的无量难思议。前面分别把这3个部分简略的分享了一下,若跟随进程的话,这句偈的内容就非常容易理解了。

心是如何勾画、建筑这个世间的?物相本身是没有性状的,是完全依他起性,就像画画和木雕泥塑也是一样的,颜料和纸笔不是画,木头和泥土也不是雕像,正是因为这个心的工作加入了,所以让这些万有万物有了变化。在过去我很腹黑地批评了一个人的诗作,他用非常强大的语言描绘了东北的自然美景,乃至4季的更替等等,写得真的很好,但是我只说,看了这样多的文字,却没有主人公出场,一场再美好的风花雪月,如果没有有情众生的参与,是否落寞些呢?

这万物依然是这样的,所以当我们出现在其中的时候,万物就成了我们的镜子,我们过去做过什么,在这个镜子上全部的、完整的、立体的、多元的表现了出来,若我们真的把这个观念植入心地,时刻能思维这个,事事能忆念这个,那么会出现什么情况?我们都听过这样的一句话:烦恼是菩提。那么这句话如果加上前面的认识,就会完全扩张这个菩提的来源。

烦恼是菩提,因为有烦恼(知苦),我们会转烦恼(知集),我们要离烦恼(愿离),要破烦恼,乃至要去烦恼根(证灭道);那么痛苦是菩提否?因为有痛苦,我们想转痛苦,我们要离痛苦,我们要破除痛苦,乃至要挖去痛苦的根源;同样生死是菩提否?我们因为在承受生死,所以我们要把握生死,要离生死,要破掉生死束缚,要剃掉生死轮回的根本。

嫉妒是菩提否?傲慢是菩提否?罪业是菩提否?因为有傲慢,所以要先转傲慢为平和包容,这平和包容是菩提否?于是要离开傲慢,让自己心地清净,不起我相,不起我相是菩提否?于是要破除傲慢,乃至挖掉傲慢的根源,若做得到这就是菩提啊。于是一切我们面前的种种万物万有,都是菩提,只是需要我们换个思维方式,并且要学会时刻的用佛法的体系去思考反省。

当这种思维模式我们能建立并保持的时候,世界向我们敞开的是一扇大门,这扇大门直通智慧,所以当我们遭遇种种境遇的时候,反思反省,如何从这个状态,回复到菩提的状态?找得到路,那么事事是菩提、时时是菩提、处处是菩提;找不到路,嘴上说破皮,不得受用。

恢复无外乎两种大套路,1是我们遭受的事情和菩提相反,2是和菩提相趋同。若遇到的事情是恶的、是染污的,那么就想我为什么要受这个恶逆染污呢?如何才能不受这个?这个过程就是一转的境界;如果趋同那么自然保持,时刻提醒就最好了,所以这些部分最后又要落在,我们扎实的地就某个事情、某个境界的考试上来,有这样的一句话是批评某些学佛人的:句句说空,步步行有。嘴上说空空空啊,但是行做却不这样。

这个处处是菩提的状态,大家思维一下,并练习一下如何转变这个思维,希望各位能保持这样的思维模式,那么必定不离三宝,佛菩萨常常在周围加持提点了。
再说5蕴的部分,5阴这是我们认为很扎实的妄想,《楞严经-50阴魔》的部分,世尊告诉我们这5重阴蕴,就是我们的5种妄想。

说好破也好破,说难破也难破,好破是悟透,大地无寸草,难破是我们无量劫来还被困在其中,还没有跑出去,这足以证明其强大的生命力和顽强的防御能力,这是我们不可以轻视的。对证果的圣人来说,这个事情轻飘飘的,而对被困在里面的凡夫,就是另一种滋味了。所以希望大家不要掉以轻心,若真实在修持这5蕴次第走过,过了一重就会有对应的10大类的阴界魔障,就会有里面各种错误的思维乃至微细的贪着为我们埋下的陷阱。五蕴是来自于妄想,那么自然也是来自于这个678和合之下了,所以这心能生5蕴,于是5蕴的种种相,也最后要回归到这个心识的工作上来,诸法更是这样。

佛陀在讲法的时候提醒阿难,若证得了4如意足可以住世一劫,你说我能住世多久呢?阿难被魔王干扰迟迟不回答佛陀的问题,佛陀说那么你好好的仔细想想,阿难离开了,这个时候魔王来了说:你度了那么多众生了,该死了,我请求你死去吧。佛陀最后还是答应了魔王的请求,答应在3个月后入涅槃,这个时候阿难想明白了,但是事情也已经尘埃落定了。佛陀为什么不住世一劫或者更久呢?是因为佛做什么事情必须要有因缘,若没有因缘就不会去做这样的事情,为什么呢?因为佛陀是真正的业尽情空,8识里面的业因种子全部的清扫完毕,在9识里没有业因种子,如何发展行做?所以若没有人发出邀请,佛就不会去做这样的事情。

同理,我们念佛是在做什么呢?我们念佛,就是在发邀请给佛。所以用心真切做到和佛的感应道通,这就是需要功夫和至诚的心念了。诸法依然是由心而来,如经里说到:一切法由心想生,心生则种种法生,心灭则种种法灭。为什么呢?就是心生了,以这强大的心能力量,假缘为因,因缘产生就形成了法成就的条件因素,于是法也被产生了;当条件消亡,法也被消亡,于是对法本身没有生也没有灭,是不生不灭,只是心生心灭罢了。

【如心佛亦尔,如佛众生然,应知佛与心,体性皆无尽。】如心这样,佛也是这样的,不只是佛可以做到这样,一

切的有情众生,都是这样的,所以应该知道佛和心,在体性上来说,都是没有尽头、无量难思议的。

这里提到佛,又说到和心都是无尽的,但是却没有说佛和心是一致的,这里的心依然还是这个678的识心,佛是什么?是觉悟,但是必须有前后缀,我们看不懂经文的一个技术点,就是这个前后缀不注意,所以全文的意思就理解的支离破碎的。乃至理解全文的过程中,出现了种种的偏差,我们又有自己原有的滤镜,所以多在自己的角度去理解经文,这就是原因了。前后缀是什么?比如说佛陀三叹奇哉,然后说: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,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。这句话里3个部分,奇哉是一个总结,而奇在哪里?在于众生都有如来的智慧德相,这是很神奇的,但是为什么众生不是佛?因为冒出了妄想执着来,于是这句话的重点,在各种人的看法里就会出现偏差。

我们应该落脚在哪里?在于发现问题,解决问题,发现问题是有如来的智慧德相没有显露出来,这问题如何解决?就是看到问题的点是有妄想执着,那么把这些放下,就恢复了如来的智慧德相了,这就是一个完整的过程。所以什么是佛,佛是菩提,佛是觉悟,佛是自觉觉他并且觉行圆满。

若只说佛是觉,没有后面的这个觉行圆满的注释,这句‘佛是觉’的理解就是不圆满的、有缺陷的、乃至是错误的。心佛众生3无差别,这句话我们在《三时系念》的法师白文里看得到,那么这个“心佛众生3无差别”,这个时候说的又是什么?佛是觉悟的众生,众生是迷路的佛,佛由心觉悟回归,众生由心迷惘颠倒轮回。所以佛是由心而成,众生也是由心而成,如何驾驭,如何回归?就是遵循宇宙法则,真实的行做到那里,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把这个心,上升到自性的高度,也就是把心上升到最高的高度,佛是穷极无上了,完全验证回归了自性,没有半点的违和感;而自性是没有分别对待的,于是也就没有生死,没有染污和干净的分别,没有对错的执着,没有你我善恶。

到这个状态就可以理解《心经》里的不生不灭、不垢不净、不增不减了,也可以理解《六祖坛经》里的何其自性?本自具足、能生万法、本自清净等等了,所以这一个看上去非常小的偈子263个字,真的若展开要比《心经》复杂的多,《心经》起码是有一条主线可以寻,而这个偈不是这样的。

体性借由这个词,我们再唠叨一下体相用的部分,体是本体,相是展现出来的可观察、可以落脚的地方,用是效果效率。于是一切物质,都有体相用的部分。比如说一个玻璃杯子,他的用是包括2种,能用和所用,能装东西的用法,和没有装东西的时候可以装什么的问题。

相是一个杯子,有底有边或者有杯子的把手,或者没有,或者高、或者矮,而体是什么?粗暴的说,玻璃杯子体是玻璃,相是杯子,用是杯子的能用和所用,于是再说,玻璃的体是什么?是石英等等的沙子被烧结而成,那么玻璃的本体就不容易被观察了,而最直接能被观察的还是玻璃杯子的相。

观察这些有“用”吗?最实在的还是要落在这个物品的用上,若没有“用”,研究它也就没有意义了,那么玻璃的体又是什么?随着观察的深入,发现沙子等等的原材料也不是终极的本体,于是要去观察沙子是由什么组成构成的,最后都落到虚空上来,都落到执着上来,都落到了动心上来。所以任何事物的体,若观察到最后,一定一定都回归自性,都回归到这个圆满包容的自性中去,所以体不好观察。而如果说我懂得了这个道理,不管什么都是这样的,这个理解是对的,但是若中间的过程我们不能通过自己的修持补充上来,我们的理就是有缺陷的,这个理的圆满就达不到的,所以过去说过理事圆融,这是要次第而进,不可能一下瞬间悟到最究竟的道理,必须在事的不断验证下,扶正理、补充理、圆满理

“性”这个字在本偈里多次的出现,这是本来的自然状态。所以任何事物的本性,若是真的最终极的根本,也必然和自性一样,最后没有边际,所以这个性也无法观察,只能通过体现在外的相,和展现出来的‘用’去推导出来。

本偈还有3句就算是粗暴的分享完毕了,阿弥陀佛。

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

南无毗卢遮那佛

南无卢舍那佛

南无华藏世界佛菩萨

人间天新浪博客链接:

http://blog.sina.com.cn/ppoopaking

“幻海迷局*梵音清流”QQ群:257662977


上一篇:觉林菩萨偈略说(六)
下一篇:觉林菩萨偈略说(八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