幻海迷局

净土往生

栏目分类

浏览排名

入空并非终点

  • 入空并非终点

音频在线听

 

同修:想请问各位,该如何把《金刚经》和《心经》里提到的“空”,与十方法界的诸仏菩萨和众生接洽到一起呢?

我个人理解,诸仏菩萨是存在的,六道轮回都是虚空的幻境,当众生到达“空”的境界,也就是仏了。修习仏法的过程是一个自我觉醒的过程。可怎样把“空”与我们修习过程中的种种方式接洽起来呢?供奉仏菩萨就是供奉空性的自己?布施众生也是在布施自己?救度众生也是在救度自己?

我卡在接洽这个环节了,很疑惑。

请老师和各位师兄指教!

 

老师:简略说说这个问题。

这个问题的核心部分是怎么把经文里提及的“空”与仏菩萨及众生接洽一起,后面强调了怎么思维的,确实努力其中了。

这个问题有两个回复模式:要么就问题开解,要么就答案开解。如果就答案开解,会呈现与问题背离的情形;就问题开解,又可能会和后续的答案有背离,这样就不好在一个回复里都照顾到。

先以问题来说。

经文里提及的“空”,这是一个非常泛泛的话题。

《金刚经》中的须菩提尊者是解空第一的大弟子,他理解的空与仏知道他理解的空,这是《金刚经》里空的门槛所在。

《心经》是观音菩萨给舍利弗讲,都是应对大阿罗汉做的开解。舍利弗尊者是智慧第一的大阿罗汉,是长老中的排头,他理解的空恐怕较须菩提有过之,我们后人对他们掌握的空,虽有了解,却很难体会。阿罗汉已经脚不沾地了,过河、渡海,水都要分开让出路的,这事在其他教派里或许可以当成神话,唯独在仏教里不能当成神话。因为,仏教有不妄语的基础戒律,为了仏法流传是可以各种方便,但没有必要捏造这类内容博人眼球。

空是什么?是真空妙有,强调了有,强调了能转化的基础状态,并不是普遍理解的那种什么都没有。体相用都没有,这是无。

空是能转化为各种有的,只是待转化而未转化、可转化而没转化。就像电,可以用在手机、空调、电磁炉上,这些具体电器把电的空转化为具象的有,呈现了体相用。

在体相用的角度来说,空性是体,空的转化是相,最后借由具象内容把空转化为用。就像烧陶,直接说这个陶是空的,这需要两段路的进程,一段路肯定不够用:先要借由对陶的观察,发现是水、是泥、是火、是人,种种因缘和合之下形成的具体物件,这个物件就是那个心如工画师。你想做个陶,知道怎么做了,就可以做个碗,做个缸,做个杯子,做个什么东西。

而做成碗了,这一堆陶土烧灼之后,形成的物件附带了心之所念:“我想做成碗,所以我才这样做;我想做个能盛装的、有底的、敞口的、有一定深度的,又不用太大的。”如此众多的心念、要求、规范下,借由泥土烧灼,不管是用什么方法,最后做出碗来,实现了设定功能。

如果我想盛装羹汤,需要个盆;如果喝水,还得捏个把手,避免烫手。种种因缘之下呈现了具体的作用,而促成这个作用的先决条件——水啊、土啊、泥啊、人啊、工艺啊、火啊、木头啊等等,此时还是具体的相,还有具体的功用。

但稍微深入,什么是火?怎么解释火?能弄两斤来吗?参与其中的水、泥土、木头、人等等都是无常属性。这时借由无常属性,摆脱具体功用的束缚,再进一步导到空相中了。

空相,是进入空性的前瞻,如果相不能破,空性就够不着。因此,从体相用的角度来说,破用这是最基础的手法,可以用无常观、可以用因果观、可以用微观宏观来破解我们对用的固化执念,然后升级推演,破相。就像虚云长老在高旻寺打禅七,期间口渴,禅合子给他倒水,两个人没配合好,热水洒到虚云长老的手上,一吃痛,杯子落地摔碎了,借此大悟。怎么悟的?可以是体相用的倒推:茶杯装水,茶杯碎了,作为茶杯的这个用破了,随即茶杯的相破了,随即聚合而成的茶杯变成一堆破瓦片了,回归了空的本性,也碎了各种各样的执念。于后,热水烫手,吃痛撒手,也是一组摔茶杯的过程。

从其最外围具体功用的破坏,回溯到聚合这个作用的相,由这个过程再推导,这些组合的基础元素也回归空性,如人、如众生、如仏、如世界、如轮回、如生死、如执念、如贪爱、如嗔怪。

同理,这个小我的生死色身体现了一些具体功用:肌肉服务于此,胃肠服务于此,头脑神经服务于此,皮肤骨骼服务于此,全身所有种种合力之下才形成这一堆堆具体的作用。肌肉骨骼这些基础元素又是坚固稳定的吗?各种细胞不断更新代谢着,哪一刻是你?哪一刻算真实呢?

色身如此,思维如此,神识如此,心即幻生,亦是幻灭。说幻,是体相用的不真,如《金刚经》后面偈那样,“如露如电”,说没有,不对;说有,又刹那生灭,所以还不对。

就像如来一样,说来了,却像来了;说没来,却像来了。无所从来,也没有所谓的去,是如来。是三车喻里的大白牛车,其疾如飞,车里面却安置丹枕,在飞奔的车里放个睡觉的枕头,这是如来。你说他睡觉了,但车还在奔走,你说他奔走,他却睡着。睡的那个是本性,是空性;走的那个是色身,是执念。

这就是一种修行,就像般舟,就像行走于云端,丝滑游动的,身在行走,心在哪里呢?心不知道在哪里,是无处安放,是无所住;但心放在什么地方,有所住,又是非住,毕竟所住者,虚幻也。故种种所谓住,不过是执念上的有住,而所住者,也是空性使然,终究还是无所住,这就是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。

为什么无所住还要生其心呢?如果悟了无所住,悟了空性,而不以某些方便做缆绳,这个修行人就会进入顽空冥空的错误境界里。什么都是空性使然,你还能做什么?什么都做不了!什么心都起不来,这人就废了,因为他也不可能继续修行,继续探索真相了。

所以,走到空性不是到真相尽头,就算把八识弄空了,还有三个如来藏,更为隐秘微细的三个识,对所谓真相的理解还是一知半解。

入空性,在如来藏面前渣渣而已,但契入空性,那就了不得了,世间所有,不过尔尔;世界所有,不过尔尔。什么三界修心、八十八品见惑、八十一品思惑,用空性都可以解决,但这不是终点。

所以,阿罗汉可以看心守意,可以常住不灭,可以不入生死,但他们要死死看住心,杂妄不生,不投寄对应的生死模式,自然也就不会招感生死;可对仏来说,这都是有毛病。有大德说阿罗汉是外道,当然按这个角度来看,确实外道了些。

仏与菩萨出现世间,救度众生最直接的手段:你有所迷、有所障、有所执,破了就完了,破净了,一尘不染,就一念不生,这就OK了。这路子一直是法界里最主力的解脱路线,直到十劫前极乐横空出世,才有了另外一条方便路。没有极乐之前,一直是寻空奔空的路子,走不了空,修行就没戏;空大发了,空顽固了,空痴呆了,又剧终了。这路就挺难的,稍微偏一点点很可是万劫不复。

为什么人寿两万岁及以上时好修空?遮蔽少,就像清灵灵的泉水一样,稍微点拨,都很容易出成绩。而两万岁以下了,劫浊开始,到五浊最深处,内外的遮蔽越发严重,那种轻微点拨都不好使了,拿电棒都没有用了。

古人说:“智慧出,有大伪;大道废,有仁义;国家昏乱,有忠臣;六亲不和,有慈孝。”就像现在倡导一些见义勇为、好人好事,像大火的烧烤城市因为没有偷秤的、诚信经营,被热捧了,这都很狗血。诚信经营就是最正常的,怎么变成被追捧、表扬了呢?本来就应该这样,但却失去了本貌。越表扬诚信经营,也就说明有越多偷奸耍滑的存在,我们越强调修行的种种,也就越说明我们背离了本貌。

这个寻空奔空的路子在五浊依然发挥效力。法无我,不生不灭,随时都好使,都可以有用,但能契合者就越来越少。此世界在减劫中,是所有状态急转直下的,越发展越差劲的,越发展越颓废,不断招感更颓废的,再生点颓二代、废三代,如此下来,这修行路说断就断。

很多菩萨慈悲我们,投生而来,领披法脉,他的主要任务是要把法脉传递下去的,并不是告诉你要怎么修行的,并不是告诉你要怎么模仿、如何效仿,最后如何成就的。我们很多时候把这些菩萨当成当世成就的普通人了,误会了,以为自己也有资格如他们那样,这就很坑了。

如此反推:那些衣钵传人,等他们披挂上阵后,等他们熄灯灭度后,人家身世曝光了才知道。我们虽然也可能有那样的机会,但可能没有他们那样的菩提愿,没有他们垂于此世的强烈动力,自然人家回归、我们轮回。

差哪里啊?人家上这来演戏了,拿了脚本,从某一刻开始,步步清明,句句了然;我们呢?不知道要干啥,不知道要怎么做,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那样做,差距不是一星半点儿!

人家累生累世各种积攒,而集中怒放在这一场表演中,是厚积薄发了。我们呢,过去没厚积,现在也薄发不得;现在开始厚积,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薄发。

想借此空法利益大众,需要契入大众的根性,从而引领大众进入空性中。但受众根性不好,能满足标准的就非常少,要么降低分数线,要么就只能看着门可罗雀,一身绝学绝了学。

众生到空,还不是仏,这只能是禅宗解释的相似仏,不是究竟的如来、仏陀,这个误会要解除,这是伴随禅宗一路到死,还会有拥趸相信的错误认知。不是入空就成仏了,没那么便宜的事;不是开悟了就成仏了,没那么简单。就像有的人说,去极乐就成仏了,看看《观经》,哪那么容易简单,过程也一大堆,就算去极乐了,修行的步骤次第差一个都不好使,还得一步一个脚印前进。

因为这种误会没解除,有一种幻想或者错觉,或者侥幸,觉得这一步如果修到空了万事大吉,是一劳永逸的事,所以就很迷人、很吸引人、很蛊惑人。

如白天提到的忏悔,“悔”是自我层面可以做的,“忏”需要获取谅解,就不是单方面可以完成的。一个忏悔尚且不是单方面的事,闷头只修自己:“所有众生都是我自性众生,所以度了自己,也就度尽了自性众生。”这就太迷人、迷惑人了。

因此,那种唯一源头的回归不是真相,是方便的真相,可以借此解答一些困惑,借此找到许多合理的解释,但你看着合理,并不一定真合理。合理,是合乎真理、合乎真相,但我们也应知道:所谓真理和真相是区域很宽泛的范畴。越靠近究竟实相,贴合这样的道理,掌握的真相自然就越真相。

真相也好,真理也好,对我们而言,都是进行时,起码短时间内是走不到尽头、站不到山巅、达不到无极的。

 

拉拉杂杂,说得有点多,还跑题,各位担待吧!

可能有不少内容已经回复了你的疑惑,若有不清晰的可以再聊。

法之为法,应满足上下二契:上契诸仏菩萨的妙义法理,下契受众的根基状态。

若想寻求一条通达展现法之恢弘的大路,上窥仏心,下揽众愿,二者衔接一处,可得如愿。若只持自身之愿,所谓弘法,也仅是圆满自身执念,非为法来,非为众来。

因此,法无我,合则显,分则灭。上合仏心,是合法,下合众念,是合理。

若人有所执法而行布施,如人行暗处,非为法来,非为众来,只为顽固执念来,是人行愚痴,所执之空,亦是顽空,顽固地执着所谓的空法,与“法无我”严重脱节。

因此,若想弘法,应知众念,观众根基,寻法圆满之、酬答之,而不可执我所执法以弘布,这是如盲引盲。

百千万语,一时方止,如水涛涛,不恃有我。

 

人间天于幻海迷局

2023.7.6

上一篇:别得生理的妙用
下一篇:一例超度的感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