幻海迷局

净土往生

栏目分类

浏览排名

由此路去哪里

  • 由此路去哪里

音频在线听

 

昨天提到超度的部分,想想,还是应该再围绕这个话题说说。

“超度”这个词出现时绝对是非常美好的好词,但进入法事部分,成为了法事的重要内容,就变味了。

什么叫变味呢?比如说《诗经》,我读得少,虽然家里有藏书,但因为版本比较古老,很难读。文字太古旧,与现在差异很大,以我的水平不看注解是根本看不了的。《诗经》很多篇幅可能作者就是村叟、痴妇,但后来文人派加入战场,导致这滩清水立马浑了。

后来,淘到了一套丛书,叫《三上文集》,十多本的一套,对古文部分配了简单的翻译,就好读许多。所谓三上分别是:枕上、车上、厕上。意为利用好这些零散时间好好读书,是古人提倡爱惜时间的一种态度。南方一些地方提倡耕读,下雨的时候就回去读书,不下雨就耕耘。

隋朝创立了科举制,给平头百姓仕途之路,理论上,科举用好了,能带来极大安宁。科举制的出现,替代了更早些的举孝廉。举孝廉是非常难量化的,没有统一标准,自然可以有很大的作弊空间。我们用上帝视角来看,就会发现,那些带头暴起的好多是科举不中的家伙。

科举制出现,读书人的社会地位就不一样了。我们看过去的那些小故事,为什么大家大户的美女喜欢招待赶考的?并不一定是赶考的读书人贼帅、贼有钱、贼有才华、贼有气运,而是彼时读书本身就很奢侈,能走到赶考这一段位了,基本上家底要足够殷实,这就暗合了那些美女择偶的物质标准。

文人作乱在宋朝非常突出,宋词里有一大派别叫文人词,其代表我就不提了,后有抨击这个现象“为赋新词强说愁”,无病呻吟。

这些和超度有什么关系呢?超度,本来挺美好个词,超越达到、超越摆渡,这就是学习提升、跨越升华的意思;但被固化为法事了,这个事就不那么美好了。

我们学仏也好,世人寻求某些事情的达成、某些困难的克服也好,从这个境遇突破到下一阶梯,这些都是积极向上、阳光乐观的事,都是广义的超度。

但对传统超度认知固化这个情况,对我们影响许久。达摩那时候,梁武帝为了救拔他的一个妃子,专门请人为做超拔,借此机缘促成了《梁皇宝忏》,那时候就有了较为系统的法事级别的超度;之后,唐朝时期有四大度亡仏经。光明和尚那时就已经有较为固化的超度认知了,所以才有人非议他只会念仏,而不会做超度法事。“超度”这个词被扁平化也已经历史悠久,并不是我振臂一呼就能扭转世人认知的。

但普门超度,不能按传统模式的超度来对待、看待、认知、理解、判断。

传统超度承载了很多,确实也是填补了教化的缺陷,在低矮处提供了部分宗教职能,毕竟本土人士对亡人的态度是有别全球的,这种市场需求极大的。传统超度提供了部分宗教职能,帮助一些人认识了仏教,虽然可能初见观感不一定很好。就算不信不学,听闻这样做对亡人好,一些人也会捏着鼻子做。

在《盂兰盆经》里,世尊给目连出了一个主意,于七月十五那天,用盂兰盆装满各种食物,供养十方的僧人,这些僧人接受应供,可以回向给目连堕落恶道的母亲,从而超拔他的母亲出离恶道。这是最初形式的超度法事了,取用的套路非常简单,以斋僧的利益回向给受众,从而帮助受众脱离当下的境遇,等于是福报回向的路子。

后来的瑜伽焰口等等法事里,也基本沿袭了这个套路和传统,以施食饿鬼的利益回向某些受众,从而帮助受众获利,解脱当下困苦。当然,还加了很多其他内容,比如读经,比如也做开示,也做禅定,以这些种种功德或者福德回向受众,从而促成对应效果。

这种需要靠回向填大坑的超度模式,等于把前后两段工作合并了。回向的部分当下做,能做多少就回向多少;然后劝化、开示、引领的部分也当下做,能明白就明白,明白不了,那就抱歉,下场赶早。这就有点小麻烦,因为牵扯到利益是非常麻烦的,毕竟众生还是逐利的。

福报回向填大坑的模式,画面感一下子就懂了:这大坑要怎么填得满、填得完呢?一场、十场,还是百场万场呢?这样一思维就会发现:这种模式如果落在贪钱人的手里,是能让人家财耗尽的,和《楞严经·五十阴魔》里的某一境遇贼像了。

填坑的超度模式有硬伤,而且填坑的最好结果是忉利天,外力回向的最高去处,再高没戏的。

这不仏系,一点也不仏系。

仏是什么态度?起码,完全靠外力,纯纯不是正路,纯纯是外道。这点各位思维一下,是不是这样?仏说正路、正教,要挖掘内在力量;靠外力,特殊情况下,勉为其难,为了方便,这可以理解,但纯纯靠外力,这就很外道了。因此,纯纯靠外力的念仏,这不是外道套路吗?可能来自阿弥陀仏的力量占百分之九十九,我内在的百分之一很微末,但也要强调,起码这是二力和合的路子;如果百分之百完全靠外力,这不就纯粹外道思维、外道作风了吗?

因此,《地藏经》里光目救母,很多人解读得偏外道,解脱菩萨是因为光目发愿而成,这就贼外道。如果解脱菩萨他自己的意愿不参与其中,光靠他人外力发愿就能成就为菩萨吗?如果能这样思维,推演一下:我现在是凡夫,所有过去现在诸仏菩萨没有一个真慈悲,没有一个真大力大愿。所以,不能这样思维,这是一边在学仏,一边在骂仏;一边在修行,一边在谤道。

普门超度的特殊之处,各位也能多少理解一点了,不靠回向填大坑。超度的进程里也根本没有回向的部分,不涉及回向,你过去的福报业力状态什么样,现在还什么样,最多是超度流程里有引导,受众能跟随,有些添补之宜,但不要寄希望到普门超度里混吃、混喝、混日子。

不填大坑,就解放生产力了,门槛要求低了,受众面积敞开了,不再需要对方把大坑填满后再做其他打算了,而是基于当下的状态。

再就是,这个超度的核心要义是要激发受众的求生意愿,也就是发掘受众的内在力量,而把靠世间行持填大坑的过程给避开了。我们也通过回向来影响受众的福报业力状态,影响其机缘状态,但这些应该划分在平素日常中,而不能寄希望于一场超度,或接受超度中的回向来促成。因此,“机缘成熟”就非常重要,在普门超度里,坚守这四个字的召请标准,就不会出大问题,安全性更高了。

激发受众自己的内在力量,引导他们发愿求生极乐,并引领他们发愿念仏,满足阿弥陀仏的接引愿,从而完成送众生往生极乐的效用。这套路清晰完整,看不明白、看不懂,看不清楚,就再仔细看看。

同理,那个参与普门超度的受众能这样得生极乐,那么我们,乃至于后的任何一个人众,想求生极乐是不是也需要这样?也要调动自己的求愿,自己能发愿念仏,满足阿弥陀仏的接引标准,从而得生呢?

应该说:只要法运在,净土对娑婆还敞着门,哪怕只剩下一条门缝,依靠这个路线,也能得生。我想去,发愿念仏,满足阿弥陀仏的接引条件要求,这是颠沛不破的。众生能依此得生,我们如果能做到同样达标,也可以得生。同理,任何一个人众,想亲近极乐,亲近阿弥陀仏,亲近极乐诸圣,借由极乐转供养无量诸仏,是不是也可以依此而成就呢?

所以,这普门超度和传统意义上的超度并不一样,有很多区别,乃至有本质上的差异。

既然受众可以如此,我们是否对极乐心向往之呢?向往,可以嘴上说说,可以心情上幻想一下,但烈度不一定很强。如果确实有极高的求生意愿,烈度维系得很好,余下方法论的部分怎么做、如何做、做到什么样,这些零零散散的内容就需要清晰完整了。

你想去极乐,怎么去啊?达到什么标准才能去呢?普门超度撷取的最低往生标准是契合阿弥陀仏十念必接愿的,当然,其中埋设了其他接引愿的部分内容,这些是要应对超度受众并不单一的情况,而最基础、最核心、最接地气的标准,还是十念必接愿。

如果我们没有五逆和诽谤两种业行,能保护好求生愿,我们也是十念必接的受众之一,也是阿弥陀仏允诺接引的受众之一。只是这个标准千百年来一直被压制着,没有焕发出夺目光彩,没有展现出本应具备的光辉。

为什么呢?刚刚提到文人词,酸腐的那个劲是要不得的。之前有个人学净土,后来去劝他的一个哥哥学净土,结果他哥一听就笑了:“这种净土,我不稀罕去,什么水平的人都能去,我不屑与之为伍。”这个酸腐的劲太要命了。很多所谓学仏人也这样,一看这法门太简单了,不吐槽两句已经算是有素质了。

以为太简单了,但看着简单,与你能否拿在手里并不是同一个事。这净土理深、行浅,因为看不明白其中深奥道理,看着浅显的行持就觉得人人都能探囊取物,这就大错特错了。有的人更是酸到家了,见净土如此低门槛,如此简单、如此粗陋,不稀罕学。殊不知,错过这个村真就没有这个店了。

所以,要折服傲慢之心,回归学仏的最初发心,你到底要借由学仏实现什么呢?把那些乱糟糟的人为干扰剔除,叩问你最深处的那个心声:你到底要借由这条路,走到哪里呢?

闲聊,自洽。

 

人间天于幻海迷局

2023.6.2

上一篇:宗之本
下一篇:来自路线的筛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