幻海迷局

净土往生

栏目分类

浏览排名

趣生的信愿

  • 趣生的信愿

音频在线听

 

稍微占用各位点时间,说一下趣生的信愿部分。可能有的人已经在放假的路上,那就关闭提醒,待有空再看,别在路上分心于此。

一、极乐的投生标准。

按正常来说,极乐的投生标准分两大类:一类是共业招感,拼个人修为、境界能力;一类是特许招感,也就是基于阿弥陀仏的接引愿,由此愿做开许门径。

共业招感,要研究彼世界正常众生大致状态。想保靠些,标准要略做提升,不能死、轴、硬、臭地以正常标准做底线,很容易因为求的太靠下而得不到往生。

特许招感,这是我们要着力弄明白的部分。如果能靠共业,也早就剩不下,被剩下的,应该绝大多数都是被净土的共业招感刷下来的、不达标的。

二、阿弥陀仏的接引愿。

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阿弥陀仏的接引愿:

十念必生愿:“设我得仏,十方众生,闻我名号,至心信乐。所有善根,心心回向,愿生我国。乃至十念,若不生者,不取正觉。唯除五逆,诽谤正法。”

临终接引愿:“设我得仏,十方众生,发菩提心,修诸功德,至心发愿,欲生我国,临寿终时,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,不取正觉。”

欲生果遂愿:“设我得仏,十方众生,闻我名号,系念我国,植众德本,至心回向,欲生我国,不果遂者,不取正觉。”

一生补处愿:“设我得仏,他方仏土诸菩萨众,来生我国,究竟必至一生补处。除其本愿自在所化,为众生故,被弘誓铠,积累德本,度脱一切。游诸仏国,修菩萨行,供养十方诸仏如来。开化恒沙无量众生,使立无上正真之道,超出常伦诸地之行,现前修习普贤之德。若不尔者,不取正觉。”

三、接引愿的基础梳理。

我们对这几条愿略作梳理:

1、“闻我名号,至心信乐。所有善根,心心回向,愿生我国。乃至十念,若不生者,不取正觉。唯除五逆,诽谤正法。”

这一条就是最基本的“十念必接”,涉及到善根回向的路子,但现在普遍的往生路线里很少提善根回向。听闻阿弥陀仏的仏号,要相信、要乐意去,这包括了信愿在内;然后,是为生极乐做善根回向,正常应该以这样的模式;之后,才是十念必接,除五逆诽谤。

这个愿有四个次第进程,最基础的要求是不能有五逆诽谤,然后要相信、要乐意,至心信乐,这个乐就是愿的意思。至心信和至心乐,对至心的解读就成了所在门槛的高低标准,能解读到什么程度,这个门槛就到什么高度;再就是发愿回向,以善根做回向,最后才是乃至十念的具体落地。

从这四个次第环节可以看到:乃至十念是最不重要的部分,等于是可有可无的。

2、临终接引愿:“设我得仏,十方众生,发菩提心,修诸功德,至心发愿,欲生我国,临寿终时,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,不取正觉。”

这一条是功德回向的路子,虽然字面没有说要做功德的回向,但从语境可以看到,你修功德的目的是去极乐,等于已经做了功德的分配,和回向是异曲同工的。

这里描述的接引场景就比前面十念必接的弘大,十念那条根本没有描述接引场景,所以可能没有大众接引的情况;而这一条有大众同来接引,又提到功德,又提到发菩提心,显然这些是对号对齐的。

这一条里就已经覆盖到共业招感的标准了,展现出极乐投生的正常标准是需要菩提心做基础,为了求生极乐做各种功德,并要以至诚的发愿做导向,完成精准的求生动作。这三个动作的难度高于十念必接。

基础梳理应该是这样的:有个众生想去极乐,他要发愿,而且这个愿也要达到至心的深度,在这个基础上,发菩提心做功德事。当然,这样次第解读略小气了点,大气点是:这个众生发了广大的菩提愿,并修了各种功德,然后选择发愿去极乐。等于说,他如果选择去其他净土也可以,并不一定非要去极乐,如果选择去极乐,仏会带大众接引他。

从这条就可以看到投生净土的正常标准,需要发菩提心,需要做各种各样的功德,匹配想去的愿心,等于考试成绩很理想,择校有很大的优势。

3、欲生果遂愿:“设我得仏,十方众生,闻我名号,系念我国,植众德本,至心回向,欲生我国,不果遂者,不取正觉。”

这条更侧重善根回向,单独把善根回向列出来,与十念必接里的善根提法略有不同。十念里是所有善根心心回向,有就回向了,起码不设限于善根的多寡,也正因此,大家不怎么提十念里的善根问题。而这条里就换角度了:你不能说,我过去所有善根都回向,以此打发事,这是不行的;你要为求生极乐做工作,为了投生极乐去修善根,然后借此回向。

4、一生补处愿:“设我得仏,他方仏土诸菩萨众,来生我国,究竟必至一生补处。除其本愿自在所化,为众生故,被弘誓铠,积累德本,度脱一切。游诸仏国,修菩萨行,供养十方诸仏如来。开化恒沙无量众生,使立无上正真之道,超出常伦诸地之行,现前修习普贤之德。若不尔者,不取正觉。”

这条好多名词,对应的标准也更有高度了,毕竟是涉及到一生补处的问题,也就是要解决怎么在极乐一直待到要成仏的。因此,就揭示了有一类游诸仏国的情况,虽然他应该在极乐,但却是不在极乐的极乐众生。这条已经很明显了,针对菩萨众了。

如果是其他国土的菩萨,去极乐可以待到快成仏的状态,等于在他方国的工作基本完毕,没有后续麻烦了,到极乐可以一直待下去;但那些有其他愿望的菩萨就不一样了,为了度脱一切众生,发愿去积累善根,这个提法就很宽容。以菩提心做根本,虽然不一定度了多少,但能借此理由去积累善根,和这一切众生接洽缘分也可以,并不一定要度了多少众生。

这就等于把《地藏经》里二王发愿的两条路都包括其中了:要么他去别的国土度众生,要么为度众生做准备,积累善缘、铺垫善缘。所谓积累善根,并不是硬性规范为修诸功德。

后一句提到,这些不在极乐的菩萨去其他国土还有一件事要做,就是供养十方诸仏如来。是去游学,去其他国土亲近诸仏去,当然可以作为不在极乐的极乐众生,等于极乐对这类去他方国亲近仏陀的菩萨是很支持的,这是菩提正事,是菩萨的正经事之一。

余下提到了一些很专业的名词:开化无量众生,度众生,立无上之道,发成仏的菩提心,清晰成仏的解脱知见。这就是超越了十地菩萨位的菩提之道,表现在外是修普贤行,瞄着普贤的十愿模仿落实了。

等于说,如果你承认自己是那个游学在外的极乐众生,应该朝两个方向努力:

一是度众生,要度恒河沙那样多的众生,开化他们。开是开解,帮助众生解开对应的缠缚;化是转化,从不同境界执念转化出来,这就是度众生的意思,但没有强调一定要度到什么程度。

如果对无量恒河沙那么多的众生做开化,只干那种贼低端的开化,也实在是不现实;若是半瓶水的作风,一定会在无量恒河沙众生的努力下有所转变,起码要转化为度脱生死,虽然文字没有这样提。等于说,在彼时发愿阶段的阿弥陀仏看来,度众生也不是件轻松容易的事,不想为这些菩萨设立一个铁门槛,还是很包容他们的。就算秉承度众生的心,就算度得不够好,仏也不会怪罪、不会呵斥的。

二是亲近诸仏。这在菩萨道基本上是不可撼动的,但凡能接触到仏陀,一定要拜会,要去学习亲近,这是菩萨道能迅速突破的关键所在。接触的仏多了,更容易抽取诸仏如来的共性,明白诸仏如来的本质是什么,从而帮助菩萨自己迅速成仏。

就是为这两件事:要么去度化众生,要么亲近诸仏,确立自己成仏的种种。表现为要修普贤行,匹配了超越平常品级诸地的菩萨位,这一条对应的为等觉或者妙觉,这个状态修普贤行愿就没什么太大难度了。

如果我们想贴这一条,亲近诸仏不好做,只能靠修为境界,比如拿某些三昧,三昧在手,诸仏我有。拿到任何一个三昧,都可以借此得见无量仏,这样我们就知道,实修那一路努力够三昧有这个意趣在。

但见了无量仏后,又要做什么呢?这就需要对度众生和见无量仏做个比量,到底这两个是什么意思,有什么不同?其中安插了一条暗线,就是修普贤行,这条非常突兀,但却在深度极其契合。我们可能在菩萨道的不同阶段,对当下及不远的将来要修习什么有个眉目,所以会呈现出两条暂时并不相容的路线来,要么努力度众生,要么努力亲近诸仏,但普贤行却把二者联系一起了,捆扎在一块了,不那么割裂矛盾了,借由普贤行,为众生努力,请诸仏住世。

请诸仏住世,请诸仏讲法,目的是借仏之力做度众生的事,这个情况看明白了,就能厘清前后关系。虽然对某些菩萨而言,在菩萨道亲近诸仏是目的,是目标,是唯愿,但这些都是为度众生服务的,必须回归到度众生的核心上,这才是所有大乘菩提的核心。如果亲近诸仏是为了度众生,那么修各种三昧是为了见诸仏,等于修三昧最后也要用于度众生上。这条线索厘清了,菩萨道、菩提路也就明白清澈了。

按普贤之愿,我忏悔啊、我如何的,因为众生不尽;如果众生尽了,我的这些愿才会尽,等于说普贤的“请仏住世”等等要解决众生尽的问题,如果众生尽,他还需要请仏住世吗?众生尽,他愿尽,请仏住世这些愿也就尽了。借此把度众生与亲近诸仏、与各种修行、各种神通、境界的关系就梳理明白了,这是普贤行的暗线价值所在。

如果这个功用拿得到,这一条的所有节点都说得通,理解得了。这个菩萨去其他国,是为了众生的缘故,积累善根,度脱一切,秉承大愿;或者游诸国、见众仏,或者谋求自身无上解脱知见的,构建修普贤行,这都是超十地菩萨要解决的事。

这几段要加上边地疑城的投生。有功德、有坚固愿,但因为缺乏信心的缘故,可以投生边地疑城,五百岁不闻不见三宝名字形象。在不同版本里,还有一个忏悔得生愿,但现在越来越难自然遇到这一条了,因为在现有的净土体系里,很难解释这个忏悔得生愿。

这样梳理下来,至心是一个很难绕开的坎。深心、至心、发愿回向心,这三个就是常常被提及的应发三种心。当然,这和菩提心、慈悲心还不一样,是匹配求生极乐的三种心。

“深心”字面上就知道很深,不应该贼浅、浮于表面。但什么算是深心?我给大家解释完了,这只是我的知见,你不一定认同。但既然用“深”字冠在心上,不可能是浅显直白的。各位需要自查,自己求生极乐的那个心是不是贼浅显的,如果是,那就没到深心上;如果能对照出自己的深心有差距,就知道我为什么抠着这些内容了,这些略深点呗,对不对?

发愿回向心,这个提法各位注意不要被名词诓骗了。如之前常常说:发愿和回向是同一个事,不过发愿是事前部分,而回向是事后部分。发愿,是这个事我还没有做,以发愿做先导,为了这个愿我要做什么什么、怎么做、如何做;回向,是我做完了,这样那样、多多少少的,我做这些都是为了什么什么。

如此,我们有一个“发愿回向念仏法”,就是设立一个念仏的目的,我要为什么念仏,我念了多少仏号,回向给什么,这是发愿回向心的一种直白翻模,可能粗陋了些,但意思相同,只不过发愿回向首尾相扣,中间夹了某个具体事项,这一条很清晰。但我们平常的各种行持能不能纳入其中,成为发愿的部分,成为回向的内容,这就不一定了,看各位自己的用心程度了。至于其中夹了个什么行持,也不一定,可以念仏,可以念菩萨,可以念咒,可以是礼敬、供养、赞叹等等。

至心,可以丰富一下为至诚心,强调了心的那个状态,是有纯净度的,是坚韧、清晰、稳定的。如果这个心态变幻莫测,能是至心吗?如果一会多个这,一会补充个别的,这一块不知道以后还要做多少次缝补,能算做至心吗?如果随便来个小事、来个小插曲、来个大聪明,我们就改弦更张了,这能算至心吗?如果随便谁说了什么,听闻了什么,看了点什么,就掺杂其中,令其心念沉渣泛起,这能是至心吗?

我们求生极乐的心,是否有其深度?是否能匹配、符合至心?是否为了这个求生做了什么事回向,或者发愿做什么呢?

这些都横向标注了信愿二字。发愿回向心强调了愿,但你肯定要有对应的信,才肯这样发愿、这样回向;至心更是如此,这样就反应到深心上了,深心是给至心做备注的,是为发愿回向心做背书的。没有深心的补充及强化,至心是什么,如何算至心,怎么发愿,回向什么,都会有啰嗦,会含糊不清的。深心到底多深?才是至心与否,回向发愿与否的关隘所在。

我们求生极乐的愿可以很简单、很直白、很清楚,但为什么会这样发愿呢?你到底秉承了什么程度的法理在巡视这个往生愿呢?如此,各位可以反思,如之前提到的“所有沉溺轮回的理由,都应该成为求生极乐的原因。”这是深心的一种落地用法。你但凡有个牵扯、有个贪爱、有个执念、有个什么往生阻碍、有个往生的干扰项,就要用这个态度化掉、转化掉。你能多宽泛、多深度、多大范畴地如此转化,你的深心就是什么程度的。如果直白点的理由,我因为这个理由不想求生极乐,我们都转化不了,这个深心就不够深。

这样,各位就能理解,为什么我们要捅咕众生,要先送众生,要钓债主了。明白了,就知道这些都在围绕深心做工作,淬炼、凝练、强化这个深心。但如果以为我随便做点什么,按哪个谁讲的法理就能成功趣生,这能不能符合深心的要求呢?

当然,不一定得生极乐的都具备这三个心,但如果我们想更牢靠地把握趣生,这三个心就是三个强化项目,每解决达成一个,会提升成功率的。

时间有点晚,内容有点多,啰啰嗦嗦,好多还没有触及,先这样吧,各位先消化吸收、学习理解着。

各位自取。

 

人间天于幻海迷局

2023.4.28

上一篇:答五利使
下一篇:求生极乐的三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