幻海迷局

净土往生

栏目分类

浏览排名

功德与回向,老话新谈

  • 功德与回向,老话新谈

音频在线听

 

有人问回向的部分,说一些可能也没太明白,我再啰嗦两句。

“回向”这个事较为仏系专用。

到底什么是回向?有解释说:“回什么什么心,向什么什么行。”简单归纳整理:回向就是因为什么缘由而做了什么事,也就是为了某目的才做的,这是回向。

回向与发愿是有差异的,虽然都是为了什么而做什么。愿是心先行,再事跟上;回向是事先行,而后把目的重新阐述一下。发愿在头,发愿是开头的部分;回向在后,回向是事后的环节。

回向就是我为了什么什么做了这些。比如要出远门了,我为了出行顺利一点,做什么什么用以回向,在事情做完之后,比如念诵了多少,我拿这些念诵的既得利益用以回向出行顺利;发愿就不一样了,我想出行顺利,为此结果我发愿做什么什么,至于结果出来了,我允诺要做的事可能还没有做完。

鉴于发愿完毕,有的结果可能如愿了,有的结果可能没那么好,而发愿提到的对应事情可能没做完,如果不提、不念、不想了,这就等于有了拖欠。我们可能忙于各种事务,某时为了求某个结果发了一个什么愿,这事从发愿到结果呈现是需要过程的,这个过程可能要几个月乃至更久,淡忘了、记混了、不记得有这个事了,这都很可能。所以,发愿这个事,在仏教里虽然很重要,但对当下小老百姓求各种利益而言,还是不大容易用得好,再拖欠点债务,就不划算了。

故,我们不用发愿的模式来做平常求愿,而是用回向来做。因为回向是事后环节:我已经把某某事做完了,用以回向。可以避免欠缺的麻烦,避免以后忘记了、记混了带来的烦恼。

有的人更功利些,在谋划时各种哀求,跪倒爬起、脑袋磕稀碎,等事情呈现了、结果出来了,见结果不错,很理想、很完美,发愿里允诺要做的事还做吗?我已经拿到要的结果了,那些过程还要吗?没有素质的人就不会做这些了;有点素质还行,不欠这个帐,答应了就做到。这样的人是有一定比例存在的,就算在学仏队伍里,也是存在这样的人群的,在我们周遭也不大可能完全避免这种人、事的出现。
    故,我们不用发愿的模式,而是用回向。你想求什么利益,你拿某某事去回向,不欠不拖,省下好多麻烦,也免了好多废话。余下就是结果理想不理想、回向够不够、对不对路等等技术层面的问题了,与那些拖欠、忘记、无法完成来说,这都是小问题。

有的人各种求都求不到,为什么呢?如某个小朋友总结的那样:仏菩萨法身工作就像AI一样,你满足条件就帮助你,你不满足就不伸手。老话说:“有借有还,再借不难。”你向这个借钱、那个借钱,要还啊,以后才可能继续借到;如果完毕不还,有钱也不还,就这德性以后还有人敢借你钱吗?

我们求仏菩萨的那些事,很多是在世人层面无力、无奈的,世人层面做不了、解决不了、干预不了、左右不了,才要借仏菩萨的大力,但你空口白牙一张嘴,人家就得脑袋掖裤腰替你忙吗?倒不是说求仏菩萨是做生意、谈买卖,但我们想一想也确实是这样:凭什么他们要帮我呢?

想获得帮助,肯定要有点照拂的由头,没有点原因,凭什么在芸芸众生里就单点你一个呢?肯定要做点什么,才能在乌央乌央的大众中冒出点头来,被倾斜照顾到,这时的求愿才容易被满足。如果做的事很泛泛、很平常、很稀松,怎么在大众中出类拔萃、脱颖而出?不露出个头来,如何被发现、被照顾、被满足?老话说“出头的椽子先烂”、“枪打出头鸟”。躲在后面安全性自然会好些,但想获取利益也不会被优先满足,这就是经济学的“风险和利益是并存的”。不肯冒风险就想拿利益,有这好事,大家都蹲在后面指手画脚得了。

发愿的模式有好多啰嗦。诚然,可以凭借非常大的愿来搏眼球,但大愿要匹配对应行持,不可能发了一个贼大的愿,然后行持是软趴趴、暗戳戳、低矮矮的,这行持的水准不匹配高大的愿。而一个完整、完善的愿又要有好多要素,每个要素都需要照顾到,不然在此愿里有一个条件是敞开模式,这一个口子就不知道要如何圆满、如何完结了。这样的愿和无期徒刑是一样的,在此愿的限定下,遥遥无期,起码很不理智,说没有智慧也不为过。当然,人家大咖菩萨不在生死,无所谓时间的漫长、或某事多困难。但我们不一样,这辈子脱了人皮,来世披不披得上都成问题。

回向就可以避免这些大大小小的麻烦、啰嗦:我先做了什么事,用这些事的既得利益回向于促成什么,方法不对、数量不够,可以慢慢来,没有极大的危险性。当然,回向比发愿而言,就太老实、太稳当,不像发愿那样灵气飘飘。

回向是我要先做完什么,所以回向的量很容易是既定的;而发愿则不同,发愿笼罩时间、空间、受众可以更弘大,从效果上来说,发愿比回向当然更有优势。可对我们平头百姓来说,赚一块,还是研究怎么花好这一块,这是实在的,是接地气的,而不是我要先赚几个小目标,然后再来做一顿什么饭吃吃。

早些说:“接受这个普门救度系统的第一步,也是最关键的一步,并不是超度,而是小回向。”虽然超度很重要,接受小回向了,才能接受这个系统,如果对小回向不理解,对本系统其他内容的认可也是无稽之谈,是没有地基的。

市面上最常见的是大回向、普回向这种,有的更是念一遍回向文要十几分钟乃至更久。人家心量大、包容性高,都想利益、想雨露均沾,这心情可以理解,这个愿望也可以理解,但你有多少利益够这样分发呢?传统回向是拿功德,因为功德是功德性,是一种性状,是可以无穷无尽取用分发的,有功德可以漫天撒钱。

如果只是很自嗨地觉得我做了点什么就必须有功德,这就不理智了。

梁武帝问达摩:“你看我建立寺院那么多,翻译流布经文,供养十余万僧人,我有多大功德?”

达摩说:“你没有功德。”

这个对话也在武则天身上发生过,她自诩自己如何如何信奉仏教,做了许许多多所谓功德,结果也是一毛没一毛,一分也没捞着。

两大帝王对仏法浸淫颇深,举国之力行事都谈不了功德,我们凭什么随随便便一张嘴就要有功德呢?或许长久奉行可以有功德,但这事对入门状态的我们来说,是可望不可及的。这事人家或许可以用,但我们入门状态用不了。就像影视剧里常常见某人得了把大刀就天下无敌了,这都是鬼扯。我们换双筷子都要适应一阵子,新接触一把武器就能马上风生水起、战无不胜?朝别人借把斧头都要先问好是左手斧还是右手斧,随便拿把大刀就能天下无敌?你可以用这把大刀达到天下无敌,但肯定要有相匹配的适应过程,才能上手运用,乃至行云流水、随意所指。

回向也是这样。大回向拿功德说话,有功德可以做;没有功德,我还惦记着愿以此功德回向给谁谁谁、什么什么什么,满大街撒钱,这不是打妄想吗?不是说妄语吗?一个学仏人连这么明显的妄想、妄语都不能发现,平常的言行举止里要掺杂多少?

妄语是四大性戒之一。这个问题很严肃、很严重,若犯而不改,麻烦更大。我过去不知道,学戒不精,学习态度不端正,用心毛躁,治个轻法慢教妥妥贴贴。知道了也不改,这就要了命了,大是大非的问题,大根大本的毛病。

有功德没?这就划分出一道天地鸿沟:有功德的人可以用如此的大回向随意挥洒自己的爱心慈悲,但没有功德的人用大回向就妄语了、妄想了。你不知道这个问题姑且还好,知道了不改,就是恶意妄语、罪上加罪、罪加一等了。

功德怎么才能真实获得?一研究发现:功德是一种性状,稍微用心一偏,功德就没了;发个脾气,功德就没了。功德那么不稳定,怎么才能真实获得、真实取用?就算可以获得功德,但以求功德心而做种种事,反而因此执念没有功德了。可能那些水平好的能谈能聊,但对我们而言,功德之事短时间就不要想了,想了也是白想、白惦记,反而更没有了。

明白这个问题,就发现很麻烦了。因为,大回向是普遍认可的,占了很大的市场份额的,有很大拥趸圈子,但世人认可就一定是对的吗?被认可多寡不是正确与否的标准,还是要循法理做照明、做标尺。

既然功德之事飘渺不定,功德指望不上,我们有些事亟待回向解决,拿什么作为回向主体?没有功德,不能靠功德了,我们还有什么可以稳定拿得到?能用以回向,用以促成那些超越人力的事呢?随后就退而求其次,从功德落到福德上。

 

 

福德也是一种性状,但福德比功德稳定,且容易获得、容易形成,是在六道轮回里通用的。在轮回层面,福德是硬通货,拿轮回层面的硬通货求出轮回的利益,这事如果没有仏菩萨慈悲接驳,就明显是一个断条局面。就像拿某地百亿面额纸币到本土消费,他们的百亿能换本土的几块钱而已,还想花出百亿的风范就不可能。

要理解福德怎么解决出轮回位面的事,需要转换过程,这个问题不明白,对小回向也就不是真正的理解。我们在轮回里不断给自己积累资粮,资粮够了才能接触到三宝,对应条件满足才能焕发对应反应。你求个老师,求个法门,求个方法,求个解脱,求个这那,求个什么,总是要拼资粮的,这个资粮能不能用福德顶替?勉强。

我们行走世间,凭什么可以深度接触到三宝?有一个不得不提的部分叫做善根。善根是诸根合并统称的状态,里面最少有十一条细项,所谓信根等等都在善根笼罩之下,所以,善根才是那个可以拼的资粮。但善根强调的是能持续生发善行的根本,强调善根是因为其能持续引发善的根本作用。既然拼善根,也就等于在拼善行,而福报的本质是善缘,借此也就联系上了。

故,可以从几个等式里推导出:学仏是拼福报的。福报是从善缘来,善缘也要依托善行,善行的生发对应于善根。世人学仏要拼善根,有善根好说话,没有善根就艰难了。

再将善根一层一层剥离露出本质,在世间探讨的善根就是福报的问题。有福报这是从善根来,有善根可以持续生发福报,善根遇到合适的环境条件就可以形成善行、善念、善缘。

如我们可以很轻易见闻三宝形象,见闻间我们的善根起作用了:“哎呀这是仏啊!仏如何如何殊胜、难得。”虽然说不太好,起码有恭敬、有尊重、有赞叹、有礼貌在里面,这是有善根的反应。善根断裂的呢?见闻如此,“与我何干?都是骗人的,都是骗傻子的,封建迷信、怪力乱神。”就算有条件激发善行,但力量接续不上,就形成不了善的结果,故,善根的好坏直观地反应到这些表现上。见闻如此,有一丝善根就有一丝善念可以产生。善根够厚,善行就够坚定;善根羸弱,勉强生发个善念可能还转瞬即逝。

我们可以借此自照,遇到一些事情了,能生发善念还是会引发善行?都没有,看了就看了,怎么说是有善根呢?看了能勉强想一下,这姑且还是有影响力的;看到了,能直接做出对应反应,这善根就更深厚些,对不对?

善根是世人接触三宝的资粮,直接推导:福报够深厚,就可以接触到三宝。深厚程度影响接触的深度,越深度接触,越需要深厚善缘;若恶缘炽盛,接触之下,就挑起不愉快的反应了。

我们想凭借福报、凭借善缘做一些超越人力的事,福德在轮回里是硬通货,但其代表的善根是可以撼动三宝的部分。我们求菩萨帮忙,拿纸币、冥币肯定不行,但凭借自己的善根、福报、善缘是可以被照顾帮忙的。

拿福德回向,不管仏菩萨出面与否,对应受众都是得利益的,且这个利益不需要外汇兑换,福德背后的善根、善缘是能与仏菩萨建立连接的。借此回向取用福德,促成世间事,促成六道事,促成对应受众获利事就已经理顺了。

余下,就是以此求出轮回能不能有用,这就需要外汇兑换了,直接用是不行的。就像我们有足够的善缘可以接触到某菩萨,就算是一听闻、一思维,也需要有对应的善缘。若是恶缘,听到的都是恶事,思维的也都是恶事,也就没有求帮忙的空间了。小回向的主体在福德上,此事明白后,才算有基础理解小回向了。

怎么获取福德?如果只说宿世善根,这就等于无解,毕竟宿世结成的状态不是这一辈子就可以扭转左右的。善根就是反应到见闻种种激发善心、善念、善行,我们逆向思维:用善行来反向养成善根就可以了。

能获得福德的事情很多,能扎实做好就很好。因为行善的条件是随机的,获得福德单靠行善是远远不够的,来源虽然正确却极其不稳定,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遇到一起。故,这种获取福德的模式虽然没有错误,却不足够作为日常回向的主体。所以,我们用诵念来做,念经文、圣号、咒语这个事很稳定,我有空了念几声仏号,是不是善根的一种反应?是不是善根的一种表现?在经文里,大量出现有无量福德的地方。

过去,对功德和福德分得不那么仔细,常见混淆使用的情况。但我们仔细观察提到福德的部分,明白这是在有的位面,在轮回的高度,在六道的范畴如此说,也就明白我们在其中也可以如此获取福德。拿这些福德回向,自然也就上契仏理,下契我们当下的状态根性,既能扎实获得,又可以借由回向真实利乐。

如《普门品》里说念菩萨圣号福不唐捐,为什么不是功不唐捐?在福德位面,念一句就可以有一分收获,但在功德位面就不是这样简单直白了。既然福不唐捐,念圣号如此,念咒语也如此,念经文如此,这福德来源就很稳定,我们可以借此回向某些事,解决某些事,促成某些事。福报的本质是善缘,有善缘才能取用这分福报,才能兑现这个福报。遇到仏菩萨教法是不是也需要善缘,兑现这个善缘成为我们能接触到的法理义趣?

回向主体的部分说完了,余下就是怎么用这个回向。虽然获取福报、福德很稳定,但所得数量在短期是有限的。这个福德的使用就需要审时度势,需要用在刀刃上,用在需要用的地方,而不能如功德那样满天撒钱了。

因福德有其量的约束,就需要研究怎么用、如何用、先用在哪、后怎么用,小回向的三类受众就是这个事了。因福德有限,回向给受众,每个受众接受的量自然要再细分。他们获取的利益虽然很直接、很明白,却要注意:我们分的本身就是有限的量,他们得的量更受限。就不能要求收了回向,他再去漫天撒钱,不能要求他们拿这几毛几分的福利去干一票大事业。

回向的主体明确、回向的受众明确、回向的目的也要明确。我们不能要求他们接受回向后,要去成仏、要去开悟、要去什么什么,你获得的整个福德都不够如此,分好多层后他得那么点点就要开悟成仏?这就太强人所难了。所以,回向给他们做什么事也是有说头的。

各位可以参考小回向,看看为什么我们这样设置、这样提、这样做,明白这些,整体小回向的部分就算大略粗暴说完。

余下就是在遇到某特殊事情时回向的调整上。这里,当然有针对回向的事了,受众接受量是最大的,但因为特殊事也不是天天都发生,自然不应该天天都特殊回向、针对回向,这碗水还是要略端平才好。虽然在针对回向里受众获利直接、快速、高效,但其他受众被忽略了,被冷对了,他们也要利益啊,要不要动心思、研究怎么才能让自己成为针对回向的受众?那时候就会闹你了,这事就很麻烦了。所以,利益可以有,但专门回向、针对回向要差不多就收,不能没完没了地用,那只能引发没有必要的麻烦。

废话一堆,各位自洽。

 

人间天于幻海迷局

2022.6.15

上一篇:破除六道的妄想执着
下一篇:最后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