幻海迷局

净土往生

栏目分类

浏览排名

法师之道

  • 法师之道

音频在线听

 

昨天答应要说说“怎么一步一步成为法师”。说实话,我也没有从头捋过这个事,不过借这样的机缘,试着和大家说说看。

首先,要做一个定位。

法师是基于佛法的。虽然我们更侧重净土部分,但因为这样的一个角色定位,也依然要对佛法有大致的理解。只是对很多人来说,这一点就很难了。

这个佛法到底是什么?什么样?什么状态?你们学了几年的同修应该开始慢慢着手来试着梳理了。要从佛法的高度来认识佛法、理解佛法,而不是站在净土的角度理解佛法。这个大前提虽然很困难,但怎么做、如何做,依然基于信愿行。

你如果不想如此,只靠外力推动,这是不现实的。尤其成为法师这个事,不能有半点的中悔、懊恼在其中,你定下了,就一条道走到头,前面有什么、前面是什么、前面会出现什么都要接着。

佛对此要求很多,比如不起于相。有这样的基础,来分享佛法就容易些,也方便理解;但不起相,这个要求是不是太难了?各位注意,这里面有个小的机关:并不是要求你每时每刻都在不起于相的状态、境界里,如果这样要求,就等于断了后路;虽然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准,但在分享时能受用不起相,也可以。这就极大降低了准入门槛。

在分享时,怎么不起于相?先要解决“相是什么”的问题,得知道相是什么。“相”是木在目中,也就是你的眼睛里看到了一块木头、看到了一棵树、看到了一个什么东西,这就是最基础的相;再延伸点,相就是成见。我们是否有成见?恐怕这都不容易避免。

不过成见和正见还有不同:正见是正确的认识、正确的态度,而成见并没有经过正的筛汰,可能成见里有好多的错误。如果有这样的情况,讲法就很灾难了。这就等于我们的某个观点、某个态度、某个认识是否经过佛教的三观同化,并符合佛教的态度?想成为法师,咱们要先用佛教的三观同化自己,让自己的三观趋近于佛教的三观,或者贴近。

佛教的三观都是什么?在某些事上是如何的、怎么样的?大的方向完成统一了,小的细节就不容易跑偏。只不过,这里还分出两大块的内容:一是三乘问题,二是圣凡区别。

在佛教三观的大区间里,会出现基于三乘不同的三观。他行人天乘,他的佛教三观是这样的;那个是小乘,他的佛教三观是这样的;你走大乘,你的佛教三观应该符合大乘的。

再就是圣凡二谛,也就是某些事在圣与在凡的基本态度。亦如之前说:在世间层面“因缘法”就是棚顶、天花板了。所有世间的佛法是统摄在因缘法之下的,不可以跨越,不可以无视,不可以忽略,不可以扭曲。但在圣谛,因缘法也是问题,也不完整,也是要抛弃的。

如果想成为法师,你们就要做一个较为清晰的佛教三观的专题整理:佛教的世界观,或者说佛教的格局;佛教的价值观,或者说生命意义;佛教的众生观,或者说人生观。

在这样的格局下,再细分出三乘,人天是什么样的,小乘是什么样的,大乘又是什么样的。因为要依靠净土,所以六路走法就很关键。如果分不出净土的六路走法来,就很难厘清现存于净土中的各种搅乱和混沌;六路走法弄明白了,就可以套用在实修里,容易清晰某宗、某派是什么样的走法。以三乘角度,可以大致理解对应状态和存在的问题;乃至可以借助六路走法的逻辑,对所有宗门、派别做出三乘格局的归类。

这个能力就很关键。因为你早晚会遇到学这学那的人,早晚会遇到学了奇奇怪怪的众生,他说什么,你理解不了,这就很尬了;如果我们能快速知道对方是归属于三乘的哪一乘,这就非常方便了。你可以选择和他说什么,说多高、多深,选择只在他所在的层面来说,还是挑开问题,带他突破一下。比如,他是人天乘的,就像你们很多来时就是人天乘的。要肯定人天乘也可以,只不过所求、所愿、所做不究竟,有漏洞。如果对方对人天乘情有独钟、浓厚炙热,这个当口自然不合适浇冷水:“你这啥啊,都不靠谱!”这时候你可以告诉他:人天乘要怎么做才更好,能更容易获得人天利益。

我们虽自称大乘,但并不能在你自己的高度否认他人的格局、求愿,这些都是各种因缘、业力、福报之下的结果,都应尊重。他就想这样,你也不好强硬扭转。

综上,做三观同化、做三乘分化,这种视野、角度方便我们对佛法整体有了解。

 

二、法师的师。

这是一个很严肃的话题。本土说师要具备三条标准,或者满足一条就可以,即传道、授业、解惑。

其中标准最低的就是解惑,他有疑惑,我帮助他解决了,就可以不失师职。

本系统的授业就是告诉你们要做功课,要如何做,三部走、三位配合就是授业的部分。你做什么事,在系统里依靠什么方法、如何运用,这就是授业的部分。

传道较为复杂。“道”这个字在本土都被说滥了,什么人都能说两嘴自己认为的道,我也不乐意做这个解释,太麻烦,且文人相轻这个毛病还是很大。

佛教的传道就是把一条清晰、准确、完整的道路告诉给他、指引给他、传递给他。这其实就是复制的意思,你能把自己走过的路、所得收获、经验传递给别人,这就是传道。学佛的传道就是把你学佛的经验传递给别人,让别人明白你的道路、理解你的道路,同样认可并遵着你的道路,这样就是传道。就像我是这样走来的,我就这样告诉你们;我是从读经走来的,所以我告诉你们读经;我没有从打坐、念佛、观想里获取这些,所以我没有办法与你们分享那样的道。

想成为法师,其实也就是成为佛法的继承人,成为一代又一代肩扛背驮的苦力。我之前自嘲说:“佛菩萨对法师的态度是抓住蛤蟆攥出尿,不会轻易放手的,直到最后一丝价值都榨取完了,才会放手。”这话是出于自嘲,应该换个角度:若你们成为法师,你们全部能量都应该取用在此事上,这样才是蜡炬成灰泪始干,因此贡献自己的全部,这是要成为法师最基础的觉悟。

若做法师,是否需要传道、授业、解惑?可能也是需要的。随法师格局的提升,这三者都应触及,不应有太过明显的短板;但在佛教里,如此就已经很简单了。

你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难缠的、复杂的、超越想象的、超越自己理解的、超越自己格局的事,这些我们不用急于准备什么。你要相信——若你存心不错,佛菩萨会维护妥当,你所遭遇的坎坷都会是对你提升有帮助的,就算当时看上去如大厦倾颓,但走过你就会知道,那都是彼时要过的考题。

综上,是作为法师大略要做什么事。

若依净土,这种工作就非常简单,毕竟净土六路走法弄明白了,在分享净土上就不应出现大的偏差;只要偏差不大,依靠净土模式,工作难度是非常低的,不容易失职。

“传道”是大乘净土,复制净土,加上大乘格局

“授业”是要让对方知道要做什么、要怎么做。

“解惑”就简单些,但也会有些人问那种刁钻的东西,经文里叫“问难”,正常面对就好,不应恼怒;如果不会,应自省自己准备不充分、学习不深入。

 

三、怎么一步步走到法师?

从三乘来说,每个人、每个众生学佛、接触佛法,一定带了各种各样的目的。这些目的用一个字统摄,就是求,两个字是求愿,四个字是离苦得乐。每个人来学佛,一定会有对应的求,会有自己的愿念,会有自己离苦得乐的考量。所以,大家处在不同阶段,求愿不同,离的苦不同,得的乐也不同。

比如,面对一个新来的同修,他会默默叨叨问那些小利益的事,这些你不能不回答;你不回答,就等于他还没进门你就给他踢出去了。所以,要告诉他这些小利益要怎么求,要如何求,要怎么怎么才能方便求、容易求到。

如果来个人有着自己的求愿,你要拿什么给他解惑?拿什么作为他的授业?这既是挑战,也是提升。就像之前说:一块大石头拦在眼前,你跨过去,这块石头就增添了你的高度;你没跨过去,这块石头就成了你的阻碍。是阻碍,还是垫脚石,还是看你自己的。在这样的格局,就知道一切遭遇都是增上缘,大不了有的是逆增上缘罢了。这就像走楼梯,一阶一阶地迈上去,你就提升了对应的高度;没迈上去,卡了,你就被绑在这个地方,被困在这个地步,被阻碍、干扰在这个境界。

我说过多次:感觉自己成长最快的阶段就是混佛群回答问题的那一段。虽然心态不好、急叨叨,好像杀手一样,但成长确实很明显,只不过后来脱离那样的氛围也很难。

我常常说教学相长,教的和学的是会相互促动成长的。如他来问问题,这个我不会、我没想过、没有足够储备;如果我想回答他,就要补充自己、提升自己、充实自己,让自己主动去学习,或者针对学习,才能有回答他问题的基础能力。

因此,不是说你成为法师,就是高高在上、权威不可撼动;不是说你成为法师,就一定要言出法随,说什么都对,这当然很理想,但需要过程。可能很多法师也达不到言出法随这样的状态,达不到每说什么都是法义浓厚、法义不谬。

佛教有非常基础的接引众生的指导原则,就是利钩,这是一个很好抓手的方便。既然你有所求愿,这就是利钩的地方,你想做什么、想要什么、想成为什么、想获得什么、想拥有什么,就可以有对应的付出;你为了吃饭,吃一顿美食,就要忍受做饭的辛苦、繁琐、劳累,这就是利钩。如意外怀孕的人想很好地处理这个麻烦,他有求了,你告诉他怎么做,他如果真想如此解决这个麻烦,就会抓住你给的方法。当然,落实得好不好、完整不完整,用心是否偏差,这都会导致效果有差异。这就是利钩,也是有求皆苦,你求了什么,当有对应付出。

这个利钩用法可以从人天带到小乘,可以从小乘带到大乘,可以从大乘带到一佛乘,佛就是这样用的。我们若作为法师,能不能把利钩方便用好?这就要看面对的受众是否有清晰、明确的求愿,也就是你要能了解他的需求点,知道他渴望什么,从而才好拿对应的方法来达成,这就又落到授业上了。

但我们受限净土、往生、大乘上,所以我们要知道能力边界在哪里。比如,有的事用某种方法也可以达成,或者这个方法就是佛教里的、是某宗里的,如果不在大乘、净土、往生这三大块落脚点里,这个事就没有能力落实。也就是要知道自己手里的工具就是这个,能用出效果的也就是这些,就像手里有个十字花的螺丝刀,这个十字花的螺丝刀解决不了其他模式的螺丝。

综上,明白自己的路线,懂得自己的工具,知道自己能力边界,借由利钩可以完成三乘带动,前提是准确知道对方的求愿,且当下工具能提供满足;如果他的求愿,当下工具不能满足,自然要承认水平有限。对方能不能和你坦诚、能不能配合你的引导、能不能跟随你的脚步,这都是细细碎碎的事项。若能细心叮嘱,就会少些麻烦;如果总要你唠叨叮嘱,也要耐得住性子,不能因为和对方说了几次,他不理解就烦恼。因为,你我也都不是一遍就学得会、学得成的上根人。

 

四、方法论的部分,也就是细节的内容。

比如,你想理解佛教的三观,要读经吧,要用佛教三观来看经文吧,要用三乘来读经,从三乘格局来分析每个经文里的言辞行动,从而让自己对法、对佛有相对更新、更深的理解和感悟。我们很多读经相关的部分就是为这个事服务的,当然,沟通、回向、超度也是可以用在服务此事上。

如果你想成为法师、想传递法,你要先掌握法,然后传递给需要此法的受众;你还要解决和受众间的关系,别都是恶缘,那就半句多了,别说分享法给他,就是说好话,他也不会听的。

读经的部分大家也大略知道,我们提的较多。

1、读经的五个步骤次第,怎么一步步深入。

前面拿数量、拿熟悉度,中间跳句子,跳的频繁就要改路子,放弃数量求质量,这就有个怎么求数量、如何保持数量、如何让对方能很好地落实数量积累的问题。有的人总着急,他积累不够,就算勉强向前,也会在某个时间段发现地基不稳,这就非常考验信心了。

2、质量要如何求,怎么度过从数量到质量的路子转换?

横、贴、随三个字对应三种深入读经的方法。“随”是最简单的,也依然需要相当积累;“贴”更难些,需要匹配深度熟悉;“横”虽然没有那么强的要求,但掌握这个方法不容易。

3、轮制读经模式。

从原先熟悉的几部经文慢慢扩开,把应读的经文纳入到轮制读经的计划里,完成从点到面的过渡过程。这个过渡过程的前提是:你对基础的几部经文有相当了解了,有了读经的手段和能力,有对应的精力和时间来安排轮制读经。

综上,重申了读经的相关,也大略等于经法教义的攫取和积累,再通过轮制读经的模式,完成不同经文间的互相拆解和互相促成,从零零散散的状态慢慢形成大体的一个理解认识。

你们现在很多人对佛法的理解较为零散,这是因为读经少。但想大量读经,不会读经方法、不知道要怎么读,这就很麻烦,就像第一脚都不知道怎么迈是一样的。所以,先把功课的部分做好,读经方法用得出来,教义挖得出来、拿得到,这才方便扩散到轮制读经,这样你的经文就不会轻易白读了。

 

五、选择渠道模式。

作为法师,必定会有一个要去表述的渠道,如我在QQ,如印光大师做书信文章。在这个部分里,过去建议大家做笔记,要记录你自己的某些感受,过一阵子再翻看。起码能回到当初,知道当初为什么形成这样的感受体会,这就是做笔记很重要的原因。有的笔记做得不好、记得杂乱,等自己再翻看,都不知道说的是什么,为什么说了这些,为什么有这样的感悟,这就导致断点、不连贯。

如果你想用文字,那就要在文字上有锻炼;如果想语音,就要锻炼语音;如果想通过其他模式,就要有相应的锻炼。这些部分慢慢展开就可以。因为前面的东西还需要准备,这些来得及,这就是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”。

这样来说,各位就应该知道:沟通也好,超度也好,或者读经也好,其实很多都在为成为法师做铺垫。只是有些人很应付这些事,那么你成为法师的事也必然要无限期地推迟。

机缘来了,不是说没有准备好就放弃。我的历程就是这样。

早些,有人说在群里讲《弟子规》,我一听:“可以啊,那讲吧。”结果他说让我讲,不是他或者别人讲,这就尴尬了。如果换个思路,“我当时理解错了,所以不应该作数的”,也情有可原,但在彼时,那我就试着讲,虽然学得不好,但我要尝试突破自己。

后来的三世因果也是在机缘之下开始,也算是开始按本讲的。在此之前都在分享名词、分享概念、分享一些基础的佛教态度。

那时《地藏经》快分享完了,大家开始议论下一部经讲什么,有人说《楞严经》。那时候《楞严经》我全文都没有通读过,只不过是听录音,默默叨叨听了许久,熟悉度是有的。但熟悉经文和讲,又不是一个概念了。既然提出这样的要求,对我来说是一个莫大的考验,正常回绝也不过分,但我知道要成长,有些事就要硬着头皮上,一遍都没有通读过的,我也要试着讲,这种勇气你们要尝试理解。如果你们也肯如此,也就没有什么太过艰难的了,也没有什么是不能面对和突破的了。

综上,成为法师要有一个渠道平台,可以适当着手准备;要有勇气,正确面对这个事。

怎么才能正确面对?就要明白你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,为什么要面对这样的挑战和困难,不能总藏在舒适区当缩头乌龟。

说的有点多。简说如上,各位自取。

 

人间天于幻海迷局

2021.10.07

上一篇:为何要做法师?
下一篇:闲聊脱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