幻海迷局

净土往生

栏目分类

浏览排名

众生解脱的催化剂

  • 众生解脱的催化剂

音频在线听

\

 

“语其人言:‘汝等去道甚远,终不能得一切种智,所以者何?汝是放逸之人,于道懈怠故。’”——《法华经》。

 

昨天分享完,有同修问:这句经文是应该不说吧?

虽然后面的偈也有相关,但我们要关照一个很现实的情况,就是经文原本是没有标点的,后来出现标点,每隔几字都是用句号来标,而不是用现在的逗号、分号等等。用句号做标点,自然很难理解,但可以避免对经文句子的拆解错误。

 

这句经文若标句号,就可以出现两种局面:一种是佛陀说,你们不应该对四众这样说,比如这句;另一种情况是,你们不要说那些话,但可以这样说,比如这样。

我选择的是后者。

为什么要这样选?理论上佛陀说,你们不要损其道心,让他们疑惑或后悔,那么这句话是否会引发对应效果?前提,末法摩诃萨菩萨不应该于小乘人在一起吃饭、说话、同行、同止。对末法时的菩萨而言,若贯彻上一条准则,就没有机会与求小乘的人说这话的机会;没有说话的机会,更不可能说如此这句。

 

“又、文殊师利,如来灭后……善修如是安乐心故,诸有听者,不逆其意,有所难问,不以小乘法答,但以大乘而为解说,令得一切种智。”

这是前面的内容。

 

“又,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,于后末世,法欲灭时,受持读诵斯经典者,无怀嫉妒谄诳之心,亦勿轻骂学佛道者、求其长短。若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,求声闻者,求辟支佛者,求菩萨道者,无得恼之,令其疑悔。语其人言:‘汝等去道甚远,终不能得一切种智,所以者何?汝是放逸之人,于道懈怠故。’”

这是这段内容。

 

“又亦不应戏论诸法,有所诤竞。当于一切众生,起大悲想;于诸如来、起慈父想;于诸菩萨,起大师想;于十方诸大菩萨,常应深心,恭敬礼拜。于一切众生,平等说法,以顺法故,不多不少,乃至深爱法者,亦不为多说。”

这是后段的内容。

 

“若欲说是经……不令他疑悔,云汝不得佛。是佛子说法,常柔和能忍,慈悲于一切,不生懈怠心。”

这是偈的相关部分的内容。

 

“又、文殊师利,菩萨摩诃萨,于后末世、法欲灭时,有持是法华经者,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,于非菩萨人中生大悲心,应作是念:‘如是之人,则为大失。如来方便随宜说法,不闻不知不觉、不问不信不解,其人虽不问不信不解是经,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,随在何地,以神通力、智慧力、引之,令得住是法中。’”

这是第四法的内容。

 

一、不应以小乘法济答,用大乘法回答,对方才能获得一切种智的机会。

二、所以此处面对四众三类修道者,不破坏他们的道心,但也应该遵循不应以小乘法的原则。

 

而此句话(汝等去道甚远……因懈怠故),完全是大乘格局,你不得某结果,是因为你如何如何了;若你能修改这种状态,你可以得某结果,这不过是差一个反转、反推的过程。如果加入这个过程,这句话就可以开启对方的大乘格局。

三、后一段的内容:平等说法,顺法故。这个“顺”是随顺法的因缘,不强求给人说,就只说应该说的。

那么此句是否是最应该说的?我觉得其他都可以是废话,唯独这句最不是废话,最应该说!任何求道修行的人,都应该听闻这句:你修行不得利,走错路,你应该知道错在哪里!这是大乘胸怀,这是大乘格局。但会不会触犯对方,致使疑惑后悔?可能会。

 

四、后段的偈“云汝不得佛”,这句话虽然好像和本段经文有关,好像是这个意思,但《法华经》前文的精髓是“一佛乘”,说你不得成佛,我觉得学了《法华经》,某个法师很低概率会说出这样的话来;或者本就这样想,这也应该是很低出现率的,应该不会如此说话。任何人都可以一佛乘,早晚而已,为什么你早他晚?因为有人懒惰,有人勤勉,释迦佛不就是例证吗?

再关联第四法的部分,应该对大家升起慈悲心,这个“大慈心”是什么?是慈悲对方不学佛,或者慈悲他人行于错路,或者就是错了还在坚持,这些人众是应该慈悲的。

基于此,这句话虽然出现两个局面,佛陀说:不可以这样说;或者佛陀说:你应该这样说。我选择应该这样说。纵然从文字结构来说,这句话更多偏向于不应该这样说,但基于前后的关联和整个大段落的语境,这句话的价值意义不应被埋没,不应禁言此句,这会让大众错失大利。

 

亦如各位或许也在昨天的分享里各有体会,如果你不放逸,何至于此?我如此说的原因,和大家简陋表述完毕了,还是很感谢同修和我说那些,因为不说,可能这些也就被埋没了。可能有的人也看出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做法,但为什么我这样选,而不那样选?如果不借同修的提问,很难有机会和大家说这背后的原因。

 

同修:老师,我理解在这段经文本身而言,还是应该理解为前者,即不该对他们说这类话。这样说了,是在求其长短,可能会悔其道心。末法讲《法华经》,这位法师是理解一佛乘,但在面对大众讲法的时候,还是一雨普润,大树小草随各自根性吸收,能理解吸收多少,都要随缘,而不能明挑,是需要众生各自机缘成熟。而如果理解为需要这样讲、这样去否定,一定存在这种讲法是在机缘不成熟的情况下,强行让四众发成佛心,我觉得与这一品核心思想相违背。

老师不说,这个细节完全没看出来。但是既然说了,我也看了老师的理解思路,还是不能说服自己的想法。虽然老师拿出很多细节佐证,但我私以为与本品大方向是违背的,与法师自身心态、面对四众态度的大方向,与如来衣、如来座这些方向是有矛盾的。

探讨而已,原谅弟子唐突。

 

\

 

老师:法师要干啥呢呢呢呢?

同修:经文解释是一种,如何理解运用是另一个层面问题。

老师:跟上我的节奏。法师干啥的?

同修:法师开启众生道业,讲《法华经》确实为了引领众生成佛,这是根本目的。

老师:若要成佛,当怎么成?

同修:还是需要契合众生状态去引领。

 

老师:回到本经,前面龙女的状态,各位还记得吗?这个问题就出现两个岔路:一是你自己要怎么成?二才说众生要怎么成?

文殊菩萨说龙女啥状态?修行境界不说了,还有一个悯念众生,再就说法了。因他舍弃自己一切而成佛,献珠,转男身,舍畜身。为什么要舍身成仁?舍的果然是这个身吗?这就是一个坑,会让无数人诟病,不能理解的;舍的不是一个肉身,是舍了对小我的执念而成仁。

我这样解释,你们能理解吗?

成佛的路大致描摹出为:悯念大众,而舍小我;以讲法为手段,利益大众,从而成就。当然这是非常粗暴的说法,不过大方向是这样,细节还有很多要完善勘定。

说到这,返回到上一话题,法师要干啥呢?

 

法师是不是就在成佛的这条路上?只不过前后各有差异,但佛的目标是让大众都成佛。大众怎么成佛?那是一个非常遥远且困难的话题。但你自己怎么成就?这就关切得很了,那就不是遥远飘渺的话题了,而是关切自己了。

如果我们既定了,如此可以成就,也就是我们自己的路线清晰笃定了,那么我们成佛也只是早晚而已。这样别人是否会说:我自己的路线也是清晰笃定,决定无疑?很可能,对不对?

在这样的前提下,不应该扰乱对方的既定路线,不应让其行于中路而懈废。但如果对方的方向路线等等都还没有,此时,坚持了一个错误的,执着了一个虚妄的,只是秉承一个一佛乘,能不能借此帮助他们顺利成就?显然,此处的一佛乘,就有灌水吃瓜嫌疑,你没有帮他更快成就。如果诸佛秉承这样水平的一佛乘,他们不用出世度众了。不还是帮助对方迅速些、快速些、少些波折、多努力些?

 

所以法师要干啥呢?在化学实验里有一类药剂,比如高锰酸钾之类,它们的出现加速了化学反应过程,但它们本身不参与本质反应,这就叫做催化剂了。

法师理应成为众生解脱的催化剂,成为众生成就的催化剂!这就和佛出现于世是一个目的了。虽然佛知道,“佛不度一人,没有一人实是佛灭度者”,但佛还是在度众生。

亦如我们也是一样,你想成为法师,就应该有一种催化剂的心态,我的参与虽然不影响其本质反应,但我出现就应该催化这个进程,让缓慢拖沓的变快些、迅速些。什么是快些的?如何能迅速些?怎么做效果会更好?那我就应该做这样的事情。

 

亦如动用债主的追讨,这路子极其“野”,古人没有做过类似的事,或者连想都没有想过,但我们这样做了,路子不“野”吗?难道这样做是为了别的什么?我们把众生挑起来,火拱起来,只是显摆我们有能力?

加速这个进程,如催化剂的参与,尊重效果,效果导向,这是法师存在的价值意义。如果不能催化进程,只是按部就班,只做到基础的保守状态,这也行,但不是高规格的法师,这格局心态都不够高。

 

此品虽然说了很多标准行持的部分,强调了心态言辞等等,但我们不应丢弃大根本、大方向、大格局。也就是说,这一品给法师讲的,但你要先具备法师的品质。经文说这样,是如此说了,基础义理没有问题、没有毛病,但你在哪里,决定了你要以什么角度面对这些。因此基础义理、基础意思是这样,但如果脱离了作为法师的大背景、大前提,这些是无价值的。

亦如这些都是说末法时期的摩诃萨菩萨,那么这品都是给七地以上菩萨的,和我们有啥关系?你不把自己放在法师的角度,这些都是说给菩萨的,和咱们就没有关系了。

 

但如果你是法师,你就要换另外一个角度,这些到底说了什么?于是法师要借各种渠道、各种细节去说,随宜而说,怎么合适就怎么说。合适谁?当然合适彼时彼处的听众。这是法师讲什么、怎么讲、如何讲的根本原则。

随宜说法,然后才是其他种种。如果不合适,就算再好的,再精妙,再完美,也不应说。

对这句而言,我觉得,此时对大众提点作用更大,为什么不说?应该着重说!为什么要禁言此句?对此时大众有何利益呢?

各位各自梳理。

 

同修:确如老师所言,于此时此刻,说反而更有裨益。老师辛苦了。

上一篇:佛光不难见,往生愿难发
下一篇:巧解债主之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