幻海迷局

净土往生

栏目分类

浏览排名

正歧对照十标准之三皈依

  • 正歧对照十标准之三皈依

音频在线听

 

昨天提到十条标准,在此再聊聊这个内容。

三皈依,大家很熟悉;三法印,可能略差;四依止,因为难度高,不容易操作。

一、三皈依的两种分类

三皈依分形式皈依(仏法僧)与本质皈依(觉正净),这两种提法都有其偏重。

形式上的三皈依更接地气,对初学是很友好的,毕竟不知道内在的觉是什么、内在的正要怎么坚守维系、内在的净又怎么弄;本质的皈依是将外在仏法僧转为内在觉正净,将三皈依从外面形象上的仏法僧升华并归靠到对内在觉正净的依靠、挖掘。

形式三皈略有弱点:世尊住世时,有仏可以皈依,仏示现涅槃了,这个形式上的皈依仏就有点虚无缥缈了,再加上法状态特殊,形式三皈依更多是奔向了形式的皈依僧。就像去做三皈依,皈依仏,到底仏在哪啊?仏是啥啊?法是个什么东西?这都一头雾水,虽然形式三皈已经很友好了,但操作下来,这个弱的部分需要补充、需要解决,这样形式三皈才算做得略好、略明白。

相较形式三皈,本质三皈对初学就不那么友好了。内在的觉,啥玩意?觉,动、名词,是觉悟的过程,还是觉悟的结果,还是强调能觉悟的本性,还是强调觉悟的对象细节?这对初学都不算友好,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弄清楚、做明白的;正和净也是,什么是内在的正?内在要坚持什么才算正?怎么做才算净?

这样就会发现:我们想简单、容易地获取三皈的受用加被,确实需要跨越三皈这个门槛,哪怕是拿到形式三皈,也不是跪倒、爬起、磕几组头就能获取的。

二、三皈依的六个点位

我们怎么用三皈来辨别真伪,借以帮助后学不被邪娆呢?答案就是要丰富、兼容形式三皈和本质三皈的六个点位。

1、仏、法、僧

形式上皈依仏,没有明确强调专属的仏,暂时都按释迦仏来理解,这样略狭窄些,起码有个方向投递。

皈依释迦仏,也就是皈依二千五百多年前在尼泊尔出现的乔达摩悉达多、迦毗罗卫国的太子、净饭王与摩耶夫人的长子。因为时间久远,现存说法不同,有说释迦仏弘法四十九年,有说三十五年,但不管怎么样,这是真实的历史人物、真实的历史事件、真实的社会状态及经历。这样具化后,我们就有一个投寄目标。

皈,是回头;依,是依靠、依止。皈依的意思是回头依靠,三皈依就是回头依靠仏法僧、依靠觉正净。

为什么要依靠呢?这里就有个很微细的原因:你到底要依靠三宝干啥呢?如果不知道要干什么,这里只有依靠,却没有回头可谈。

回头,是发现路走错了、发现不对劲了,知道有问题、有毛病了,要解决;可如果只是解决问题,距回头还有差距,毕竟可以转弯解决,可以继续前进解决,不一定需要回头才能解决。

需要回头才能解决的事是啥事呢?这是我们很难获取皈依受用的隐秘原因之一,因为就当下状态而言,不一定需要回头,可能不必须回头。回头,是发现路错了,必须调头才行,再向前,再左右转,再做微调,都是没有实际意义和作用的。如此,就发现三皈真的好深啊!

我们学仏来了,到底回头了吗?彻底回头了吗?从哪里开始回头?朝向哪里才算回头了呢?虽然字面上可以有答案,比如从生死中回头,从轮回中回头,从烦恼痛苦中回头,但这类答案都浮于表面。我们没有经历那样的逼迫,没有在轮回中、生死里必须回头的动力,所谓回头不过是被现实打脸,脸肿得勉为其难地低头罢了,这算回头吗?想真实获取三皈,当下的出发点可能需要极其水深火热,一般般的苦痛烦恼还不够支撑真实三皈。

2、觉、正、净

过去做的事情不对,心行不好,染污颠倒,卑污不净,坚持的正也不够,韧性不好,稍微遇到点坎坷就退缩了、遇到点磨难就放弃了、遇到点考验就躺平摆烂了,这正就没在。

觉,是仏教里世纪性的复杂话题。觉分能觉和所觉,也就是觉悟的主体和觉悟的客体,还有一个觉悟的过程,三个部分都算觉的范畴。

“我明白一个道理”,这句话的主体可以是我,我是觉悟的主体,那个被明白的道理作为觉的客体,也可能是明白的过程,都算作觉。

这个能觉的主体是啥?是小我意识?是思维执念?还是六七八识合并的所谓魂识?还是自性、本性、本心、真如、一如、如如呢?这话题没办法细说,想弄清楚这个觉的主体,也要隔山跨海的。

我们现在普遍认可的“我”,都知道是假我,不是真的,是和合而有的。什么叫和合呢?《楞严经》里提到世界由三个部分组成:器世界,也就是物质,物质是有成住异灭的;有情众生世界,也就是在物质世界里周流往复的那个能感知、能寻求、能激发无量情绪的主体;还有就是业果相续。一个世界大分这三个部分,少一个都不成立。

所谓有情众生的生命也是这样组成的,有物质形态,有操控物质的神识主体,还有驾驭灵与肉的因果相续,这三个部分组合一处,才呈现出我们现在这样的所谓生命形态。

明白这个部分,就知道精研七趣里那十种鬼要遇什么成形了,他需要依附某些状态作为器世界;不遇到这些气啊、暗啊、水啊、烟啊,他就不具备生命三要素的器质形态,也就不具备器质形态的各种物理特征,更不具备报通的受报之用。

如果知道这个所谓我是这么一堆东西组合而成的,而且器质有物理的衰败特征,神识有变化的无常属性,因果有圆满、消解、缔结的种种状态,就能理解这个所谓生命的我确实不真实,确实有点脆弱,随便三个方向都可以参与影响、都可以被影响,乃至被驾驭。

这个能觉的我到底应该站在什么高度呢?向上推演就会发现:后面无我了,从小我消亡奔向大我回归了。但这个过程说来简单,我们的身口意、六根、八识都在细密地编制构建这个小我认知,怎么轻易打得破、摔得烂呢?

所以,觉就是一个渐进过程。在一楼有一楼的角度视野,也有一楼的能觉和所觉,但一楼的能觉是真实自我吗?一楼的所觉又是究竟实相吗?显然,这楼梯要继续向上。到几楼才算彻底究竟了呢?自然就要到仏陀的那一楼层,无上的,没有再高的、没有再究竟的真相了。

因此,这个觉,如果纳在三皈里,不大好操作,形式三皈至少还有个投递方便。

三、三皈的正确用法

我们怎么用来做真伪的依凭呢?既然三皈依了,某个道理不正确,违背了内在的正;某个行持颠倒染污,违背了内在的净;某个认知迷惑浑沌,不符合内在的觉。

虽然描摹不了觉正净的大体轮廓,但能借此知道:不符合内在觉正净的内容不满足本质三皈。同样,形式三皈也做了很多规范提醒,比如皈依仏了,依靠仏的教诲引导了,就不能再依靠其他的所谓什么了,就像有的人说:“我皈依了,我不能看这个东西。”不是外道的东西不能看,而是你不能依靠。数学、语文这些工具内容也不能划在三宝里,能说不可以学习、不可以看吗?显然,这就误解了皈依的烈度问题。

皈依是依靠,要依靠所皈依的内容。依靠,就像你靠在墙上,靠在椅背,靠大树上,把重心移动到这个依靠对象中间了,或者更多倒靠在被依靠的对象上了。重心偏移不怕摔倒吗?你相信墙不能倒,所以才会放心依靠;你相信大树不能倒,才敢依靠;你相信那个栏杆不能坏,才敢凭栏处。如果看着东倒西歪、破破烂烂、残垣断壁的,你会依靠吗?

皈依的依提出了这个要求,这就有别于世间种种了。我可以看这个,可以学那个,可以触碰这些,但这些不作为依靠,不作为生死依靠,不作为出轮回依靠,不作为解脱依靠。能把这个本质分清,学什么、学不学、学到什么程度,这就可以轻松拿捏。

学仏到底依靠什么?三皈到哪层高度?这是随我们的求愿而展现的。你就想上二楼,三楼的种种对你是无用的,但你需要经过一楼才能上二楼。比如我们想求解脱,解脱轮回的三皈就提出了高度要求,你需要依靠的觉正净是要服务于、满足于、促成于解脱达成的;如果依靠的觉正净只能获取人天福利,获得些轮回中的受用,这个依靠是偏低的,不满足求解脱的目标。

这样,三皈就丰富极了,再遇到奇形怪状的提法说辞,我们如果坚定了皈依,会不会转头相信并依靠其他呢?我可以学、可以看、可以听、可以接触,这就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所在,不满足标准,就上升不到依靠的高度,对三皈就不能产生冲击。就像物理、化学等等门科可以学啊,但指望这些解脱生死吗?就像那些心灵鸡汤可以看啊,如果仅谋求于心理告慰,我求个自认为的安慰,心灵鸡汤又有什么不可以呢?能满足标准,能达到需求,此皈依的高度受限于求愿格局。但想依靠心灵鸡汤求出轮回、解脱生死、成就菩提,这鸡汤就不够用了,不能依靠这种东西了,不达标,掺杂太多,全是水货。

所以,三皈的对象虽然可以划内外的仏法僧或觉正净,但也会出现依靠不到这个高度的情形,想探讨这个话题,就要围绕仏教三观再做展开了。

 

 

我们用三皈来对照所遇的种种言辞教戒,以某个高度的三皈来谋求达成契合,这是三皈的正确用法。但因为搅乱很多,在相信之前、依靠之前,肯定要做研判才行,而不是遇到我就信了。能遇到什么,都是我应该遇到的,都是最好的安排,都应该是我能觉悟其中的机缘,这就有点太敞开大门了。

因此,常常问各位:你学仏是为什么呢?到底要借由仏法做什么呢?这答案我不需要。诸仏菩萨有能力知晓众生心之所念,不需要这样直白问答,我没有那能力,只能简单直白点说这话。他们有能力不问而知,我们没有那些能力,可能问了也不一定就能获得真实回答。有的人好面子,有的人会裹挟种种杂念,不能直面问题与答案,所以我问了,也不想听答案,你说出答案了,会不会裹挟点什么杂质在其中呢?

清晰、明确、完整了求愿,也就可以在满足求愿的高度格局上给予对应的法,从而辅助达成。就像仏住世时,有的人问:“怎么才能生生世世与仏同行?”他求的就是长伴仏行。但就算出现在仏住世的左右周围了,因为没有求受教,很可能是伴随仏行走了,见了仏的八相成道,最终也是碌碌无为、泯然于众的结果,因为求愿所致。

四、皈依存在排他性

三皈最核心的地方是“回头依靠”。回头要求很高,但这个依靠明显是有排他性的,你能同时又靠椅子、又靠树、又靠栏杆、又靠墙吗?你弄了好多作为依靠,等于对其中任何一个的信心都不充足。如果依靠的东西是错误的,不值得依靠,倒靠下去,重心偏移,肯定会摔倒,被现实打脸的。只是生死太短,现实也可能打在明天的脸上。

专门针对某仏某菩萨的皈依,这是有别于普遍三皈的。等于说,三皈是入学的那个学生证,而皈依某仏菩萨就是找到自己的班级,找到自己在这个学校要跟随的老师。

三皈是很重要,没有三皈,这个门进不来,但进了门还要择一法而行,择一路而去。某菩萨并不仅仅是一个僧像,凡夫僧像也好,圣僧像也好,这尊菩萨代表的是一种修持路线,他是这样走来的、是这样成就的、是这样走通的、是这样走过去的,他的经验和阅历在这条路线上更丰富卓越,借鉴成度更高,获取的便利和指导更具优势。

这个皈依是具有排他性的。你遵循地藏的路子,那就要专心致志按地藏菩萨成就的路线走,这是皈依地藏;但你还想左手一只鸡,右手一只鸭,身后还背了一个胖哈哈,这就有点贪了;按地藏的路子走几步,又转头按观音的路子走两段,再按普贤的路子走,又按文殊的走,这路就走废了,这是跳大秧歌了,转一晚上也走不出这广场舞的小圈子。

这个阶段的皈依,皈依某菩萨了,是排他性的。什么时候从这种皈依走过去,变成皈依仏了,也就是南无仏了,而不是南无某仏了,这是皈依诸仏共性、所有仏的共同特征,按这个方向前进,按这个要求努力。当然,这对初学就极不友好了。

我们按最简单的形式三皈来看,要知道仏是什么、什么代表了仏,可能接触不到了、涅槃了,那么按仏留下的教诲做,仏的言辞法句作为圣人量、作为尺子、作为衡量的法宝。但是在经文里,仏陀说过这样一句:“不要用仏不了义说,当成自己的见解,这样就耽误了初学。”仏承认自己也有些不了义的方便说,学仏人就要在圣人量里、在汗牛充栋的经文法句里看到方便说,知道这是阶段性的、时效性的、机缘和合下的内容,不是究竟真实、颠沛不破的,要拿那些究竟说、了义法,而不是拿方便当究竟。

五、皈依法的认知

法的话题更为复杂。

法是什么?规则、原理,或者说是道,但规则法理没有其本性,是无我的,不会败坏的。就像烧土为陶,在任何时候都可以,这是规则的不灭性,只是没有土、没有火,这陶就烧不出来,规则需要借由具体的项目展现作用,这是体相用的部分。土或火,其本质核心是空性的,却可以承载功能作用,这是相;然后和合而成一个陶,这是具体的作用,陶承载了法的体相用。

法是不生灭的、不迁讹的。面对诸法,要解悟其空性本质,还要懂得法须依赖某些具象得以舒展;没有具象,抽象了,更不好理解。就像数学,我们要通过很多次几加几来理解加法的规则,如果脱离了几加几的举例示范,这加法就没办法展现。仏在教学中也常常举例子、讲故事,没有这些例子、故事,我们很难抽取出对法的直观认知。

法,太抽象了,需要附带在某些事物上,才方便理解法是什么。但因为法的无我是随因缘起灭的,要有具象条件才可以探讨思维的,是随因缘展开的,因缘和合而有法的大显,因缘不和合而有法的隐忍。

这就需要对法有一个直观地认知,我看到法了,理解法了,知道法是什么了,余下还要忍受世人对法的误解、对法的错会、对法的乱用、对法的诋毁诬蔑,也就是法忍。

不能因为看到这个法多殊胜难得,被人一顿乱用,乃至颠倒黑白、李代桃僵、张冠李戴,就生气、难受、悲伤、愤怒,这就是对法的本性不理解。法在其中有被染污吗?有被磨灭吗?有被误解抹杀吗?法无我,空不着痕,想以痕迹捆绑,自然不可得。所以,对法的善恶好坏,对法是没有任何影响的,只是所做之人仰天吐口水,被口水砸中也是咎由自取,怨不得别人。

仏所说法包括两大块内容,即世间法、出世间法,被简称世出世间法。法应该归靠到方法论的部分,任何一个系统中方法论是必不可少的内容。你想达成什么、促成什么、走到哪里,需要对应的法来呈现,没有法的参与,这路是寸步难行的。

但方法论是后期的内容,是上层建筑,是各种条件明确、清晰、完整后才好启动的。小明还差三十块钱才能买个玩具,请问小明今年多大?这种问题怎么回答?条件不具备,用什么方法获取答案?学仏也是这样的,你要谋求什么答案,起码要有已知条件,才方便套用公式、套用方法获取答案;已知条件不够,这答案就很难算出来。

同样,我们学仏了,到底要谋求什么效果?从效果来看,需要哪些条件,需要做什么?这就可以反向推出方法论的部分。但如果结果还没明确呢,就像中午是吃饭还是吃面条,或是吃大饼,你没确定好,这中午饭怎么做?大饼卷龙虎斗?萝卜煮地瓜炖豆?既定目标很关键,关系到所用的方法恰当、适合与否。如果目标没明确,就很难判断所用方法是否契合达标。

“你学仏要干啥?”这答案就非常重要,关乎到你随后的方法论能不能用、用得邪不歪、用得好不对。就像有些人来了就是为了解决意外怀孕的,他解决完了,成功与否姑且不论,目的达成,还需要在这里学习吗?

所以,皈依法很复杂,你想要依靠什么法?什么法是你依靠的,是值得你依靠的,是你能依靠得住的呢?目标清晰后,对标契合的方法论才上线。想盖几百米的高楼,大家砍点土砖坯,用这些土坯搭个厕所还行,要盖楼,垒高点就压碎了。

方法是为目标达成服务的,有多少种方法,那都可能和你我没有关系,你要去哪里,才有关联;你的目标是什么,对应方法才会冒头上线,才有其作为法门的价值和尊贵。如果目标混乱嘈杂,什么法门在这时候都会当成垃圾一样,不会珍惜、不会爱惜,更不会循此成就了。

仏法很多,为什么我们用净土呢?因为要解脱生死啊!还要顺带脚解决眼下的小问题、小麻烦、小障碍。那么净土就要满足根本的解脱目标,还要顺带脚解决小麻烦;如果小麻烦解决不了,这净土我学还是不学?这就要研判,这个净土能不能解脱生死,能不能达成这个根本目标,如果不具备这个功能,这个法门就要放下了,因为不配套。

皈依法,借此标准衡量真伪也是这样的。你拿了一个方法,不要就方法探讨方法,方法再怎么好,那都有可能脱节于目标的。要先确立目标,方法才有的放矢,法门才具备其不可思议的力量和效果;如果目标清晰完毕,方法不配套,这方法靠不住,或者靠不上。

借由皈依法来作衡量,你去某处,一定要选择某个方法,就算不写清楚、标明白、划重点,你走路的时候已经明确了在依靠某个方法。按这个作方法论,如果不契合目标,就难有效果;如果满足要求,能达到目标,这方法就选得很好,这方法就合适。

法叫修多罗,翻译过来叫做契法,也就是要契合的才算法;不契合的,不好意思,不算。契有两个主体,上要契合诸仏妙义法理,下要契合大众根性状态,满足这两个契的是正法;不满足二契的,连法的称谓都不应该有,就更没有资格叫做伪法、邪法、外道法了。

法作为标准来衡量对错高低,不好驾驭怎么办?用二契入手来做研判:我可以不问你想去哪里,我可以不知道你的目标用意,但我只探讨这个法是否同时具备上下二契,具备,这法是可以的;不具备,这个东西不应该被称名为法,就更不要探讨什么邪不歪、对不正了。

可能对有些学仏人来说,研判一个法的二契也是困难的,这就很要命了。只能感觉到这个法契合自身,却不能笃定这法契合仏意,所学内容更需要验证。如果确实不合仏意,只是觉得很合适自己当下,这是世间法,不能上升到仏法、正法的高度。

 

人间天于幻海迷局

2023.6.24

上一篇:相关于身体状况
下一篇:正歧对照十标准之三法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