幻海迷局

净土往生

栏目分类

浏览排名

三研《普门品》【237】∣佛教的偈

  • 三研《普门品》【237】∣佛教的偈

音频在线听

 

【尔时,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:“世尊妙相具,我今重问彼,佛子何因缘,名为观世音?”】

“此时无尽意菩萨以偈语的形式问道:世尊具足微妙德相,我现在重新发问,这位佛陀的弟子是以什么样的因缘名为观世音菩萨呢?”

《法华经》现在较为流行的版本是共二十八品的,《法华经》讲了七、八年之久,当然就不会是我们看到的二十八品这么少的体量了,因为翻译的原因,还有历史流传的原因,有的版本是有差别的。

较早的《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》是没有后面这段长偈的、没有这句以偈问佛的,为什么加进去?长偈出现在《法华经》里的频率是很高的,有时候经文说的已经很清楚了,随后又通过偈的形式再复述一遍,这个情况在其他经文里也有发生,但是如此频繁的长偈并不普遍。

 

偈,是文字对仗的一种文体,和中国的诗歌很像,只是诗歌以押韵的形式展现,而偈在随后的翻译过程为了追求字数的对仗,自然就要舍弃押韵的形式。

为什么会出现押韵的形式呢?

人的大脑处理九个字节以下的句子较为容易,处理九个字节以上的句子就较为辛苦,七字、五字就更容易处理,也更容易记忆。

记忆力是学习能力的一个体现,为了方便记忆,句子字节不太长,包括押韵,都是方便背诵的,也方便形成学习后的影响,就像我们读诗歌,可能全诗记不得了,但往往说了上句,很容易想起下句来,这不是记忆的功劳,而是押韵的功劳。

从佛陀示现涅槃到阿育王统一五部印度,期间是没有文字的,也没有文字形式的经文,在近三百年的时间里,经文都是靠僧人间的背诵形式保存和流传的,随着阿育王武力统一印度,才有条件形成和推行统一文字,这和秦始皇焚书坑儒推行小篆是一样的。

 

因此,背诵经文就成了彼时僧人必备的学佛条件,而现在我们学佛大大得了方便,会背个《大悲咒》、《心经》就很好了,这和古代僧人的艰辛确实是没办法相提并论的。

地藏经》里提到的对大乘经文无读诵性这个问题,如果老师教熟了,自己也发心去背诵,就是背不下来,这就已经是有宿世的业障,相比古人我们读经尚且障碍重重,可见这个宿世业障要更大、更深重的。

为了方便背诵,经文里常常出现类似于偈的形式,或者就是非常直白的四字一句、六字一句,这都是为方便背诵,是偈最基础的功能。

 

有时我们会认为偈有多神秘、多高深,那个不叫偈,那个叫记,比如《水浒》里鲁智深的师傅给他一个偈,提到了“听潮而圆,见信而寂。”他当时不理解,到后来征战南北听到钱塘江的海潮声,海潮也叫信潮,因为是信风吹来的所以叫做信潮,然后就问圆和寂是什么,鲁智深一听就和偈里的潮信联系上了,知道师傅预言了他的一切,洗漱过后安心一坐,就溘然长逝了。

在中国,这种形式的内容非常多,比如刘伯温的《烧饼歌》,就是以诗歌的形式埋藏了预言的内容,这是中国较为普遍的情况。

因为佛教里的内容每句都非常深邃,使人把二者联系起来了,但佛教的偈并没有过多的预言内容,预言内容一般在授记的形式里,佛教的偈仅是一类行文的文体而已,就像小说、诗歌这类的行文模式罢了,本身稍有不同,但也不带有非常特殊的内容,希望各位理解这个部分。

上一篇:三研《普门品》【236】∣同化行持和心念同化
下一篇:三研《普门品》【238】∣为道种提供萌发环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