幻海迷局

净土往生

栏目分类

浏览排名

修行与生活杂谈(上)

  • 修行与生活杂谈(上)

音频在线听

编者按:一日同修问老师,在日常生活中尽量清净自己,基本可以一念不生,或者就是活在当下的那种状态,这样也是定吧?怎么在生活中修行?老师想起了之前有位同修的事情:这位同修认为生活是生活,学佛是学佛,学佛和生活是两回事;这样他就遇到了麻烦,觉得自己没办法回家过年,乃至内心升起杀念......

 

 

老师:如果生活是生活,修行是修行,这是两回事,那么没有一个人可以觉醒,没有人可以开悟,也就没人可以成就解脱了。为什么呢?六祖说过:学佛的觉悟,是不离世间事物的觉悟,如果脱离世间的事物,非要去寻觅一个所谓的觉醒,这就像去找带角的兔子一样。这句话的后半句是什么?后半句是如果你的修行脱离了对生活地指导和观照,你所谓的修行也不可能有收获。现在很多人所谓的学佛叫做心灵佛教:我心里有佛!这个水平的信佛连一个佛教爱好者的水平都达不到,就不要说是一个佛教徒了。

好多人带着佛珠,挂了种种咒子、经文的牌子,乃至在家里、车里、办公室也布置了佛教的元素,这都无可厚非。可是学佛不能凭借这些外在的事物标榜自己内心的虔诚和信仰。就像千亿富翁和乞丐在澡堂遇到了,如果不说话两个人有什么区别?乞丐就被烙印了乞丐的特征,还是富翁在某个地方篆刻了富翁的特权吗?当年陈胜吴广起义抗秦的时候说了一句话:王侯将相,宁有种乎?

 

如我们探讨了七宝五漏,这些真的是随男女色身而来的吗?如果是的话,佛陀为什么后来称赞他的姨妈大爱道是真丈夫呢?难道佛陀眼睛有问题,男女不辩了吗?佛教从来都是植根心地的。一切所谓修行、所谓善恶、所谓对错,全都是针对心地而来,除此之外没有说其他的什么。所以佛陀可以接纳赶车的人学佛,接纳剃头的,乃至接纳挑大粪的下等人学佛,佛教的公平原则并非是打个幌子说说玩,佛陀是真贯彻者,真实践者,这才是他的伟大之处。

所以我不管你们在哪里学了多高深的理论、多复杂的模式、多伟大的传承,这些你获得了也挺好;但是如果不能直指心地,这些就全都是垃圾、一文不值。佛法,我们说是珍宝,宝在哪里?宝就宝在,在别人那里一文不值,在你手里可以千变万化,这才应该是佛法本来的样子。可是我们学佛学得死板板的,换个名词解释一下就不对了?也不思维一下文字以内的道理是否符合佛教义。我想起上高中的时候,有的同学弄了些对联来对,当做游戏了,有的同学会拿成联来,他说了上联,如果你对出的下联和他已知的不同,他就会说你错了。各位想一想我们学佛是不是也拿了这些知见在衡量一切呢?

 

为什么佛法可以那么多、法门可以那么多、经文可以那么多、乃至其中的方法可以那么多,难道真的没有尽头,没有穷尽吗?我过去举过一个例子,就像一棵大树可能有几万片叶子、几千条枝桠、几个主要枝干,但是根就一个。如果不能抓住根本,你抓遍了几万乃至几十万的树叶有什么用?树会再长出新的树叶来,抓得完吗?就算抓到主要枝干了,可以不去抓那么多树叶和枝桠了,但是你没抓到根本,就是没抓到树。学佛依然如此,如果跑出心外了,就是没抓到根本。在根本以外法门林立、经文汗牛充栋、后人的解读更多得不行,各位这些堪依止吗?如果堪依止的话,佛陀就会告诉我们:你只读这个经,别的都是错的。可是佛这样说过吗?就像有同修请我讲《无量义经》,我并未同意,莫非我按经文说的就是无量义,我现在说的就不是无量义了吗?

我一再和大家说:佛教里的高深道理遍地都是,我们不缺少这些高深道理,缺的是指导当下生活的佛法。所以只有能贴近生活、指引生活的佛法才是有活力的佛法,才是应用无尽变化无穷的佛法,才是力大威猛无边殊胜的佛法,这样的佛法才珍贵。那种不能指导生活的佛法不能称呼为宝,不能称为法,所以连法都不是,就不要说这是正法、那是邪法了。脱离了契机的点,法不堪为法;脱离了契机的点,也就没有所谓佛法、所谓正法、所谓邪法的可说可辩。现在的佛法很衰弱,表面上看着学的人很多,可是脱离生活的太多,这类脱离生活的法,都不堪叫做佛法,虽然可以说的很像,说的很美。

 

所以我们学到了佛法,是否能贯彻到自己的生活中,在平时接人待物真诚了、清净了、不造作了?是否在平时遇到了麻烦,就烦恼纵横,贪嗔并起?是否在平时生活中,妄想纷飞不懂克制,而且还随着妄想不断造作新的业力?真正的功德就是在平时你对待自己的心上,对待好了就有功德;并非我们读了某经文就有功德,也不是我说了某话,放生了多少钱,拜忏了多少头就算有功德。如果这样简单就算功德的话,拿钱搞定了,岂不是阎王爷也要受贿了?难道贿赂阎王爷的简单手段,古人有钱的没搞懂,偏偏你搞明白了?

功德不在外,业力不在外,无明不在外,贪嗔痴也都不在外,全在心上了。每一个心地起伏里鼓动了多少习气种子?诱发了多少妄想纷扰?看得住,懂得看心,知道在生活中看好当下的心,这是有功夫,是知道功夫在哪里;如果不懂这些,天天几万圣号、几千大头也都是徒劳,生死轮回还会继续,不会随这个水平的修行戛然而止。所以修行的点在哪里?彰显修行的点在哪里?修行能落实的点在哪里?全在每个当下的心念里,而这个心念却会随我们遭遇的种种人事物有波动起伏,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看心就更难,更需要功夫,更需要多努力。

上一篇:四句偈中说大乘(下)
下一篇:修行与生活杂谈(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