幻海迷局

净土往生

栏目分类

浏览排名

心净则国土净

  • 心净则国土净

音频在线听

 

同修:老师,心若是转成极乐世界的心,裟婆世界就是极乐;心若是没有转,裟婆还是裟婆,一切是心的问题,是这样吗?

老师:一切都是心的问题。但是这个推论略有偏于唯心净土一面。

什么叫唯心净土?“心净则国土净”这是经文的原句,当然没问题,可是若继续下一句就有问题了,“若心清净,当下就在极乐”这半句就有问题了。各位要知道在浩瀚的虚空法界中,极乐世界也只是众多清净佛国中的一个而已,在所有的清净佛国,极乐世界虽然很有名,但毕竟也只是其中一个。极乐世界是仅有的,但是这虚空法界净土太多,所有净土都是清净、圆满、光明、智慧、诸宝合成的等等。就如在巨大的面盆里找一粒略大一点的面粉一样,这无疑是把其他净土佛国全部理解为极乐一家了。这种唯心净土的理解,就像把面盆里所有面粉都当成极乐世界了,这就有偷换概念的嫌疑了。虚空法界很浩大,除了娑婆和极乐还有无量无边无数无央的世界,是否清晰了?

同修:我在思考呢,意思不是只有一个清净佛国世界?

老师:“把心转成极乐的心”,可是你知道极乐是什么心吗?如果只是把往生极乐的心当成极乐的心,这心就不完全,往生极乐的心在极乐世界算不得正统主流,只能说是边角而已。

 

同修:现在我所处的环境和我遇见的人,每天发生的事情,都不是真正存在的,都是业力的力量然后内心变现的影像?这种理解是否对呢?

老师:从圣谛角度来说,所有世界的前三土都不是真的,前三土里的所有所有都是虚妄不实的;可是若从俗谛来说,这些就不能说是假了。

同修:我要是硬当成假的,对此视而不见,是不是也是错误的?

老师:就像我们在隔着网络对话,我没见过你,你也没见过我,但是你不能说我是不存在的;同时,我也不能说你只是我大脑的一个投射影像,如果我把你说成只是我大脑的一个透射影像,你觉得这话对吗?

同修:老师,我不会说了,看来我思维的还不够圆满,我再想想。

老师:在第二则里反应出你偏向禅和空,这也没什么不好,或者和第一则里反应出的唯心净土是有关联的。

 

 

唯心净土需要较高的基础,但是唯心净土在佛教传承中有其历史地位,为什么呢?

初祖庐山慧远公领众一百二十三人结庐念佛,此一百二十三人皆得往生极乐世界,从此净土法门大开。但是慧远祖师并非依靠《无量寿经》或者《阿弥陀经》往生极乐的,而是依靠《观无量寿经》指导修行,为什么这个时候是《观无量寿经》,而不是其他的净土经典?也就是说在中国佛教历史中,《观无量寿经》才真正的把极乐世界推到了大众面前,让大众对极乐世界有了兴趣,从而为净土法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。唐宋时期中国的佛教还是以浓厚的禅风为主,净土想摆脱当时的主流佛教观念是很难立足的,所以《观无量寿经》起到了一个决定性的作用,把那些对禅境界很感兴趣的人,通过禅的方法拉到净土里,所以《观无量寿经》是中国净土法门脱离禅宗主流影响的经典。

当净土从禅宗大风气的佛教体系中分立出来,慢慢建立自己格局的过程中,唯心净土就是一个衔接过度阶段。历代祖师大德对唯心净土都很赞叹,但是唯心净土携带了禅的气息,也就是说你想真正地理解唯心净土,应该先理解禅,再来站在禅的角度去解释净土,非是这样不能理解唯心净土。这无疑对当下的我们又多了一关,对当下的我们而言,不如以有的心去面对极乐,而不要以空的心去思维极乐。

当我们对佛法的任何一部分有了结论、一个见解或者一个知见,或者我们认为是对的,或者某祖师大德说的话里也是这样的意思,可是祖师大德成为祖师大德并非只是他的佛理造诣高深,更重要的是祖师大德在审时度势,看到时代的流转、社会的更迭、人心的变革,基于这些大环境的改变,而在佛法里做出微细调整,从而适应当时的大众,才成为祖师大德的。或许他们的思想和努力留给我们些许影响,促成了我们的某些理解,这都是正常的;但是适合当下环境的佛法才是生生不息的佛法,才是有生命力,有神奇力量,有强大证明性的佛法。

如和大家分享的那则学佛感受,各位看到了她的转变,也看到了她享受其中的几则案例,很多内容说来算是神奇,可是就那样悄无声息地发生了。希望这些神奇能在更多的同修身上发生,这样的佛法才是有生命力、有榜样力量的。高谈阔论很好,玄妙仰止这都很好,可是不如这个有说服力,各位思维呢?

顺带一说,那位同修写感受在3月11号,对话是在3月1号发生的,只是中间用了十天的时间而已。十天能做些什么呢?那要看在谁来用了,她把十天的改变呈现给大家了,那么各位想一想:我们用了N多的十天,可有如此改变?我只会刺激大家,可是我确实无数次的鼓励大家前进、慢慢前进,只是拿个案例希望大家能建立信心,别无他意。

 

同修:老师,我们需要这样的刺激,因为我们太皮了(麻木的意思),就像老师说的真正的修行境界得靠我们自己实修,一步步地去感受才行。感恩老师!

上一篇:说法从恭敬心中得,恭敬心是从哪里得?
下一篇:三位配合助力真正的忏悔,必得大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