幻海迷局

净土往生

栏目分类

浏览排名

碎演慈香(126)

火烧福德

 

 

同修:请教老师,火烧功德林,功德没了,福德是不是还在?

老师:不好说。

同修:老师方便的话给讲一下。

老师:“功德”一般来说,不容易获得,所以我们很少提“火烧功德林”。因为“功德”都很难获得,更不用说获得如林的功德了。

但福德是什么?福报是什么?福德、福报的本质其实是善缘。所以我们获得福报也好,获得福德也好,这毕竟不是可以量化、物化、具体形象化的东西。但从实际效果来说,有福报,不外乎是当你行走世间的时候,有足够的善缘支撑;有福德,不过是有丰厚的善缘可以取用。当需要的时候,福报、福德以善缘的形式体现出来。

于是,善缘和恶缘其实是一类的情况,就像冷和热是一个事情。热量少,就是冷;热量多,就是热。同样,善缘少,那就是冷漠,是水火不济;善缘多,那就是东成西就。

如果我们发火,就算没有功德可烧,没有功德林可毁,对功德而言没有损伤,但我们的福报和福德,还是要依靠善缘的形式来展现的。当我们发火,必然会有或多或少的受众,而这些受众很少会因为你发火还保持足够的耐心,往往会因为你的发火,使得善缘远离,善缘淡薄,或者直接把善缘K.O。

人在世间行走,自然会遇到些不顺心的事情,当以轮回想,当以因果想,当以酬还业债想,当以了业想,当以考试想,当以磨练想,当以告别想。

如需要发表意见,当然没问题,可是如果选择以发火的形式,这明显是准备打劫一下自己宿世的善行积累。也就是说,发火会洗劫你与对应众生、周遭众生的善缘。除非有些善缘极其深厚,或许还能残留些;如果一般般的善缘,一把火就没了;如果没有善缘,又无恶缘,一把火下来,结下恶缘了;如果本就是恶缘,一把火下来,恶缘炽盛,坚固难解了。

所以对我们而言,“火烧功德林”是不成立的,但火烧福德、福报是成立的。如果这个人脾气大,一直是这样,那么他的善缘一定会非常薄弱。

 

大家想一想,如果有一个人莫名其妙和你发脾气,你就算想帮他,见他如此对你,你还能选择帮他吗?如果这个人总和你发脾气,你会选择和他接触吗?就算没有什么仇恨,你也有些基础素质,能不会去报复,不以恶制恶,但也会选择远离,那么以后他有事找到你,你会出面帮忙吗?所以火烧福德是成立的。

人行走在世间,不可能事事都顺利,得多丰富的善缘呢?可是遇到恶事不顺,就发脾气,这是没本事,没能耐,没素质,没基础修行素养的表现。

之前看过一篇文字,说人成熟了的标志是“喜怒不形于色了”,也就是开心不开心的,不会非常直白地表现在脸上了,那是他成熟了。如果有点什么事情,都挂在脸上,说纯真也好,说不做作也好,但也要说这是不成熟。你有什么态度,可以选择各种手段去表达表现,既然有各种手段,为什么要选择一个费力不讨好的发火呢?

 

 

同修:老师晚上好。好像每部经前面都写法会大众,能参与听闻都是有前缘的。老师可否讲下,为何《地藏经》和《弥陀经》里都是以佛先发问而开始的?

老师:作为菩萨呢,有一类是佛陀讲啥我都听,一点也“不挑食”的;作为罗汉呢,往往不大容易提出问题;作为一般的听众,也很难了解本次法会的基调,问的东西也很难带出节奏来。所以一般这种情况下,就得依靠一些菩萨来带节奏。但这也往往是在过程中容易出现的,讲到某个部分了,菩萨们纷纷登场了。但在开始,大家有点摸不着脉路的时候,还是得佛陀开头。

同修:哦,估计佛和大菩萨可以啥都明白,只是大众缺少一些促缘,可以这样理解吗?

老师:如果是那样,《地藏经·较量布施功德缘品》中,地藏菩萨不就说了妄语吗?

 

三)

 

同修:老师,我想请教一下,我时常自己觉得心中有佛,敬佛,现在开始念佛,尽量行佛事。有信仰确实好,但我仍有私心,想家人自己更好(不伤害别人的情况下)。这种心态,好像自己又不像真学佛似的,内心有尴尬。望老师开示学生,谢谢。

老师:佛学好了,可以有庇护他人的效果;学不好,就不用想了,门也没有。

同修:多谢老师的指点,虽然似懂非懂。

 

 

同修:老师,《弥陀经》不长,你的分析却有两百多节;《地藏经》较长,你只是分享了一百多节。你对《弥陀经》的分析已经是无以复加了,看懂你的分析,对《弥陀经》也许就没什么大问题,那应该就是核心思想了。

老师:可能看的版本不同。因为有略说版,那自然要少一些;《弥陀经略说》也不长,但《弥陀经析》就长些。

同修:我看长版的,有时候我就觉得老师咋懂那么多呢?不科学啊!就是说《弥陀经析》得看懂弄懂了,吸收了,接下来才有问题要问。特别是像我刚入群,最应该看了。

特别是后面的,释迦佛为使法运多住这娑婆世界,舍去二十年的人间寿命,把无量劫来的功德福德全部布施给众生,还叫来阿弥陀佛、各大菩萨救护这娑婆世界众生。看到这,我才对释迦牟尼佛有了更深的认识,老师说的那首歌(《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》)才能品岀其中的味道。

 

 

同修:老师,《弥陀经》中提到,七重行树,皆是四宝等等。曾经有个师兄说,一位修行人上极乐看过,没有看到黄金啊宝玉之类的,说这些可能是阿弥陀佛吸引凡夫的方便法,因为我们会对宝物有追求。请问老师,这种说法对吗?

老师:不对。

同修:老师,为什么不对呢?我无法“证伪”。

老师:这类问题,还是没什么必要深究。因为别人说了些什么,我们也无法证伪。但要对佛有信心,或许我们想的是金碧辉煌,但其实不是那样炫目耀眼而已。

 

人间天 于幻海迷局

2019.8.11

上一篇:碎演慈香(125)自杀的果报
下一篇:碎演慈香(127)读懂《地藏经》